◎葉傾城
別高看了父母
◎葉傾城
12歲那年,她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把她帶大。她大學畢業(yè)后,母親開始考慮“向前走”的問題,但來的人她全不中意。
“過60歲的——是讓你給人當免費陪床保姆嗎?自己也有小孩的——何必要伺候完親生的再伺候后養(yǎng)的;收入不高,職業(yè)不穩(wěn)定的——還需要另外找反對理由嗎?媽,咱們不是垃圾回收站。”
這一次的男人媽媽很滿意,她卻一見那桃花眼就煩。媽媽和新男友鬧別扭,她跳出來:“戀愛就是為了讓男人疼的,必須分!”
她很有信心地說:“我準備把媽媽接到北京來,給她報各種班,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更好的男人的愛。”我啞然失笑。
中國的家庭結(jié)構(gòu)就像一個分子式模型:每個人都支撐著其他人,也被其他人支撐著;每個人都約束著其他人,也被其他人約束著。
當孩子們還小,父母們對他們的戀愛婚姻責無旁貸,各種耳提面命: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一定要門當戶對呀……這些孩子們聽煩的婆婆經(jīng)潛移默化久了,最終當孩子們成年后,也變成他們血液的一部分。他們也同樣地要求父母:必須對婚姻忠貞,不管相不相愛;若要再婚,至少不能給我們添麻煩;你不懂得如何挑男人/女人,我來。
就像父母們會否定兒女們有感情要求、性需求一樣,兒女們也毫不猶豫否定掉父母。女兒愛上窮小子,可能因為他器大活好——但這話她永遠不會對家長講;反之,如果母親以這樣的理由愛上某人,對孩子只怕更加是晴天霹靂。雙方都忘了:大家都是成年人。
真愛難尋,而除了愛之外,有時候我們要的很切實際:相抱的身體、一張一起吃飯的嘴、聽了我講的爛笑話會笑的臉。你這么想,你爸你媽也會這么想。他們不是圣人,會犯道德上的錯;他們不夠聰明,看到火坑會往里跳;他們會瞻前顧后、處處想求全卻人人都傷害——是不是,就和你一樣?
如果你不理解,也許只說明你高看了他們,或者低看了人生。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第25期 圖/千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