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平
如果要追述詩歌的意義,我想稍微整理下人類文明的線索,就可以將所有對詩歌質(zhì)疑的人駁倒。
詩歌自文明誕生以來就頑固地滲透進人類的血液,薩滿巫神的吶喊與歌唱,詩經(jīng)楚辭的唱誦與祈禱,荷馬史詩的吟詠,教化與懷思等,無不是詩歌融入人類精神的明證,更不用說漢樂府,唐律詩和宋詞元曲一直在我們民族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了。它是人類的血液和共鳴,是人的精神構(gòu)成的重要部分,說它是人類的靈魂和心靈的根一點也不為過。詩歌是人類戰(zhàn)勝自然世界的武器的演變。詩歌就是遠古的招魂語,是人們抵抗恐懼,走向天堂的神曲和圣歌。詩僅僅是被叫做詩,實際它的內(nèi)涵外延非常的大。說它引領(lǐng)和拯救無數(shù)人心一點也不過分。戰(zhàn)爭中士兵懷揣某人詩集對抗死亡一直到最后一刻,詩歌拯救小偷流浪漢等的事實比比皆是。讀詩讓人寧靜莊嚴,成為道德與修養(yǎng)的絕佳例證也無需多舉吧。一點也不夸張地說,詩歌是神明,是人世間重要的光亮,人類需要它的照亮。這與上帝之光,佛陀之靈對人類的照亮與加持近乎同一種性質(zhì)。它在與人類成長的漫長伴隨中,是人類精神的不朽記憶。
有人曾問我:“什么人在寫詩,什么人寫好詩?”我可以用我的認識和理解告訴那些對詩歌疑惑和質(zhì)疑的人:在進行靈魂尋找的人在寫詩,對人類生存與未來思考與探索的人寫出了好詩。
我曾一再說,中國古人是儒釋道齊修的,人格精神博大,思想見識廣遠,寫作向度自然高拔,他們寫出了人的命運,寫出了人類的困境,寫出了此在的恩澤,更寫出了未來的光芒所在。詩性是通的,精神是類似的,中國詩人尋找的家園和根本,也是外國詩人面臨的任務(wù)。他們的上帝就是靈魂,是終極方向的所在。
那么,真正的好詩是什么?
李白的《靜夜思》千古傳誦,大家覺得好,好在哪里?它不是被后人改編嘲弄的順口溜,不是人們讀到的明月清風,霜白與凄冷?;蜻h遠不僅如此。作為一個多年修道的詩人,李白眼里的明月是他心中的燈光,他看到了心燈閃亮,那是霜白?卻不是霜白,那其實很真實,它就是故鄉(xiāng)啊,心的家園,魂的故鄉(xiāng)。
我之前在一篇文中寫過:“詩歌是否能跳出平面的庸常,它的表達的內(nèi)容,是否有著深刻思考與獨特發(fā)現(xiàn),這是判斷一首好詩最直接的標準”,那么《靜夜思》已遠遠超出這個標準。它是靈性的對話,明根的印證,心像與物理世界的純?nèi)粚?yīng)。
然而詩歌不只如此就完成任務(wù)了。詩歌是語言與音樂的集合。有思想,有認識,有個性的人千千萬,他們都是詩人嗎?很多人選擇了散文、雜文寫作。詩人是被語言篩選下來的先知與思想者。他必須用神一般的語言抵達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帶我們進入那神秘的領(lǐng)域,完成一次心靈探險或回歸旅程。那是能產(chǎn)生巨大能量的旅程,是一次難以想象的愉悅之旅。好的詩人,偉大的詩人就是做到了這一點。嗯,屈原,二曹,杜甫,李白,王維,張若虛,白居易,蘇東坡等等,他們的名作,隨便拎出一首都是浩瀚與斑斕并涌的。
需要補充的是,任何時代都不能改變詩性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和意義??茖W技術(shù)將人拉向遙遠的無法掌控的未來,詩歌能將人拉回現(xiàn)代的真實甚至遠古的寧靜。如果認為信息時代的人們不再需要詩歌,一個民族也快消亡了。詩人西川早已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