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庚子事變后“懲兇”問題的國際法分析

        2015-11-14 18:47:56張曉宇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
        關鍵詞:聯軍清政府國際法

        張曉宇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所,湖北 武漢 430079)

        庚子事變后“懲兇”問題的國際法分析

        張曉宇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所,湖北 武漢 430079)

        在庚子事變后的“懲兇”問題處理中,為了規(guī)避近代國際法中的“邦國懲罪由其自身”原則,聯軍積極援引海牙《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公約》,確立了“依靠中國當局”和“尊重當地法律”的兩大原則,或直接設置法庭,或通過與地方當局合作,以懲辦其占領區(qū)內的涉事中國官民;在未占領地區(qū),他們利用“反人道”、“反文明”等自然法罪名定罪,通過清政府之國內法來加強其合法性,并假由清政府之手來實現對涉事官民的懲處。實質上,列強之行為只是以國際法原則之名行壓制清廷之實,其對中國法律的“尊重”和“援引”不過是一種技術性的利用。相比之下,清政府所能引用的國際法詞匯非常泛化,對公使團的抗議也綿若無力,墜入“勢不如人理亦虧”的雙輸境地。

        庚子事變;懲兇;義和團;國際法

        當前中外史學界對于義和團運動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而從國際法角度分析義和團事件和庚子議和問題的著作相對較少。張海鵬先生曾言,學界對關于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研究鮮有涉足。事實上,至今他的《試論辛丑議和中有關國際法的幾個問題》一文仍然是分析庚子議和中的國際法問題的主要著作。該文以近代國際法理論和慣例為依據,詳細考證了列強予清政府“戕殺公使”“攻擊使館”罪名背后的事實真相,指出“懲兇”過程中列強對國際法規(guī)則的違背,批判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只是論述中意識形態(tài)氣息略重,而結論也完全解構了國際法在近代外交中的有效作用。此外,印少云、岑紅和戴海斌的文章都指出了庚子年在國人國際法觀念和外交制度變化中分水嶺式的意義,但其文的本身并不以庚子為主,而且涉及庚子部分的分析也超不出張海鵬先生文章的范圍。本文擬就列強在庚子“懲兇”問題中的交涉和實踐進行研究,著重分析其所使用的國際法話語,指出列強對國際法話語進行技術性利用,行壓制清廷之實的本質,并試圖重新思考國際法話語體系在近代外交交涉中的有效性價值。

        一、廷雍之死背后的法律邏輯

        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10月派兵南下攻取保定。在京議和的李鴻章命令保定官員對聯軍不予抵抗,以廷雍為首的保定官員還出城相迎,殷切招待,所以法國部隊兵不血刃占領保定。聯軍從監(jiān)獄中釋出眾多被關教士和教民,有人將廷雍等屠殺傳教士和教民的情形控之于德官,廷雍等五名中國官員被捕。瓦德西接到報告后稱,“余將使彼等置諸嚴厲審判之下”,這預示著審判還未完成,結果已基本確定。四國軍官組成軍事法庭,在直隸總督署大堂上開始審判。盡管總督署很少直接審理案件,但作為當地行政司法的最高機構,聯軍選此地審判,自然有著深刻的意涵。由外國人來審中國官,其應該適用何種實體法?以何種審判形式進行?關于審判程序,有學者指出四國軍官模仿中國的審判方法,將廷雍等人五花大綁跪在大堂進行審理。為了讓中國官員服法誅心,在實體法的適用方面,軍事法庭顯然費了一番心機。時人記載的審訊情形如下:

        各國兵官會審,曰:“六月廿二以前,縱容拳匪不怪你們。廿二后奉有保護之諭,何亦縱使凌辱,而又慘殺?!?/p>

        廷曰:“是武官某?!?/p>

        曰:“不然,武官不過劊子手耳,你署總督,生殺政令由你,謂為縱容拳匪違抗懿旨。”廷乃無言,乃殺之。并殺武官王占奎。

        軍事法庭此處所引之“廿二之保護之諭”,系指庚子六月二十一(7月17日)發(fā)布的上諭,內中稱:

        迭經明降諭旨,保護使館,并諭各直省保護教士。……各國商民在中國者甚多,均應一律保護。著該將軍、督撫查明各國洋商教士在通商各埠及各府州縣者,仍按照條約,一體認真保護,不得稍有疏虞。

        以光緒皇帝名義發(fā)布的上諭,自然屬于國內法之范疇。由此可見,該法庭是在刻意引用中國法來予中國官定罪。清軍參將王占奎的罪名是拒不相救被追殺之女傳教士?!叭斯ソ烫?,穆逸出詣王營乞庇,王不顧,且執(zhí)付拳眾,戮于市”。沈家本被控仇教,燒毀總督署旁邊的教堂,沈辯稱“若當日意在仇教者,君等已葬于火中”,教士語塞。最后經八國聯軍統(tǒng)帥瓦德西批準,廷雍等三人被處以死刑,沈家本以職小罪輕被判革職監(jiān)禁。在行刑方式的選擇上,聯軍也是煞費苦心。許多記載一度認為廷雍等是被槍斃的。《保定失守記》中稱,“按照西例當場悉以槍斃之”,李鴻章的報告中也稱是被槍斃的,張海鵬先生也采此觀點,但真實情況是被斬首的。《庚子記事》中載,廷雍等是被“用中國刀手正法”,時人孟曉墀的記載更為詳細,廷雍等是被聯軍“命世襲劊子手張榮以素日所用斬刀戮于鳳凰臺下”梟首示眾,而此處之“鳳凰臺”在保定城東南,為當初義和團等屠殺傳教士和教民之所在。美國公使康格的報告也證實,廷雍等三人是被施以斬首之刑的。聯軍對處刑地點和處刑方式的選擇,一方面有施加報復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刻意適用中國法審判,行中國刑的典型體現。

        廷雍等被殺后,清政府非常憤懣,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此致函美國公使,指出對中國官員的處罰應當由中國政府來執(zhí)行。軍機處寄上諭予奕誆和李鴻章,指出“不獨中國法律處置二品大員無此重典,按之西律,尤屬違悖公法”,據此提出抗議,但毫無效果。從瓦德西到公使團諸人皆認為廷雍等三人對于保定地區(qū)傳教士的死有著不可推卸之責任,完全應受處罰,只是各國對處理之方式略有不同意見。美國政府一直秉持由中國政府來懲辦的原則,認為直接處死中國官員的行為顯然是不明智的。

        張海鵬先生在分析廷雍審判中的國際法問題時,主要從國際法中“不得屠殺戰(zhàn)俘”和“邦國懲罪由其自身”的兩大原則來進行駁斥,指出廷雍即便有罪,依照當時之國際法通例,也應當由清政府自身來審判。廷雍既未參加對聯軍的作戰(zhàn),在保定獻城后一個星期內,他也并未被聯軍作為戰(zhàn)俘看押起來,只是在聯軍發(fā)現他曾支持義和團后,方才被捕。而聯軍殺廷雍所引用的法律也不是國際法,而是清政府的國內法,亦即聯軍并未將廷雍解釋為“戰(zhàn)俘”,而是將其視為違背中國本國法律的“罪犯”。當然,也正是由于列強熟悉上述國際法規(guī)則,才刻意地規(guī)避這一慣例,轉而適用中國法的程序和實體來實現其目的。但該審判的合法性依舊存在一個前提,聯軍是否有權成為廷雍的審判者?占領當局適用當地法組織審判、定罪的合法性何在?

        二、被占領地區(qū)的司法審判

        傳統(tǒng)義和團研究更多著重于“懲辦禍首”的研究,事實上聯軍在被占領地區(qū)設置司法機構,以“懲兇”的名義處決了大量參加過義和團的民眾和不少支持義和團的官員,而廷雍之死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已。由于語言障礙、各國軍隊的復雜性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被占領地區(qū)不可能長期由軍隊所直接統(tǒng)治。八國聯軍在被占領地區(qū)的統(tǒng)治采取了三種形式,一種是“天津模式”,一種是“保定模式”,另一種筆者稱之為“臨榆模式”,不過本質上差異不大。1900年7月天津陷落后數日,聯軍即成立了天津臨時政府委員會,負責天津城內一切行政事務,中文名稱為“都統(tǒng)衙門”,下設司法部,任命法官,賦予解決一切司法糾紛的權力,負責審理巡捕長和各區(qū)長不能直接審判的刑事案件,規(guī)定所適用之刑罰如鞭刑、流放、斬首等,富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凡屬被捕的義和團民眾,一律斬首。直到1902年袁世凱接管為止,天津城區(qū)在法理上屬于八國聯軍的直接統(tǒng)治。在其他地區(qū),聯軍并沒有將清政府原有之行政機構盡興廢除,而是將該體系納入到占領軍的軍事統(tǒng)治之下,使中國行政體系為其所用。保定于1900年10月下旬奉李鴻章之命開門投降后,最初幾天,地方官府猶在運行。自11月廷雍等被處決后,法德兩國設置了權理司衙門,照會保定地方府縣衙門,要求地方官府簽發(fā)任何文告都必須獲得權理司衙門的允許,從此保定地方事務“皆權理司與地方官會辦”,其實是權理司接管了該地區(qū)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決策權,成為凌駕于華官之上的統(tǒng)治者。是年12月,又增設權理分司,專治訟獄,傳教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英國傳教士葉守真為法官助理,美國傳教士路崇德也參與審理了多起案件。這基本架空了地方政府,使得華官哀嘆“華官無權,觀察擁空名而已”。權理司也在刻意引用大清律例來進行審案,盡管有時會顯得不倫不類。如保定一民人有狂疾,犯德軍之宵禁令,打傷德兵,被坐“大逆不道”罪論死。美國赴華專使柔克義指出,在聯軍占領期間,北京城的治安工作也是由各國軍隊司令控制下的中國當局執(zhí)行的。第三種“臨榆模式”略簡單,卻更具普遍性。在聯軍所到之處,不少地方官員為保境安民而與侵略者合作,在各種事務中盡量滿足聯軍的要求,聯軍也未設置實體機構。此外,即便是在聯軍直接統(tǒng)治的天津地區(qū),盡管各部門主官皆為洋人,但其下屬則基本是中國人,而且中國官員的數目還在不斷增加。這個時候產生了一些復雜的問題,如聯軍士兵是否要服從中國官員的命令。由于沒有更有效的替代方式,瓦德西認為應該盡可能地利用中國行政機構的協助來實現軍事當局的要求,“這樣做對雙方來說,既是可能的甚至也是有價值的。這完全像目前保定府的情況,有些像天津的情況”,這也是一個迫使中國政府履行條約的有效手段。

        對于聯軍在占領區(qū)設置行政、司法機構實行管理的行為,瓦德西如此解釋其合法性:“只要中國領土還在聯軍的占領下,軍隊司令就必須對民政管理具有全權。這在1899年海牙會議的記錄中有原則上的規(guī)定?!蓖叩挛魉?,是1899年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公約》及其附件《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的章程》,而出兵的八國盡數皆為該公約的簽署國。該章程第43條規(guī)定:

        管轄地方之權一經歸入敵軍掌握,應遵該地方現行律例,竭力設法保護,俾臻妥謐。若非

        萬不得已,不得遽廢現行律例。

        也就是說,在瓦德西看來,在被占領地區(qū)設置法庭,適用當地法律進行審判,是符合這一國際法規(guī)則的,廷雍之審判即是適用該規(guī)則的結果。結合上文可知,在占領區(qū)的司法政策方面,瓦德西基本確定了“依靠中國當局”和“尊重中國法律”的兩大原則。實際上廷雍之審判單單由四國軍官組織進行,至少在形式上也并未遵循“依靠中國當局”的原則。而“尊重中國法律”則意味著審判中要盡可能援引《大清律例》進行審判,而非肆意適用各種與行為不相適應的罪名和程序。此外,還有一則案例可以很好的分析“臨榆模式”下上述原則的實踐。

        1900年6月,義和團民眾來到臨榆縣北戴河燒毀了幾十座洋人的別墅,次年4月,英軍抵達山海關地區(qū)后,英軍少校亞當斯命令臨榆縣令扣留了北戴河方圓二十里之內村莊的鄉(xiāng)保、首事作為人質,要求剩下的另一半鄉(xiāng)保限期抓捕罪犯,否則不予釋放人質。隨后臨榆縣地方捕送了十八人交予英軍。經過知縣依據大清律例審理,認為其中七人是無罪,以縱火、劫掠等罪名判處六人監(jiān)禁,五人斬決。行刑時又經地方民眾求情,釋放兩名,處斬三人。至于洋人的經濟損失,則因已計入地方賠款之中,故英軍未再要求地方民眾償付。整個審判過程全部處在英軍的掌控之下,英軍軍官有著最后的決定權,而具體事務則由清政府的地方官員來執(zhí)行,這符合了瓦德西所言的“依靠中國當局”,和“尊重當地法律”的兩大原則。從案件實體之角度言之,該處斷似乎并無不妥之處。但詳細審視其程序,則發(fā)現不然。扣留無辜人質以逼迫地方民眾交出罪犯的辦案方法,無論是被洋人目之為“落后野蠻”的大清律例里,還是自詡為“文明國家”,重視程序正義的西方各國之刑法中,皆無此類規(guī)定,因此這種做法也就既稱不上是“尊重當地法律”,也不算是符合“文明法律”之規(guī)則。而地方文史資料的記載中,則寫出了事情的另一個真相。由于義和團燒毀洋樓之后即行離去,事隔一年,地方官無從搜尋,只好將臨榆縣監(jiān)獄中在押的,本與燒樓無關的囚犯提出抵罪,定斬了事。這種與英軍報告截然不同的敘事,體現出了刺刀下司法審判的真實生態(tài)。

        此外我們仍需檢視一個前提:陸戰(zhàn)公約是否適用于中國。盡管中國政府派員出席了1899年的海牙和平會議,但直到1907年6月12日才加入該公約。公約第二條明確寫明,該公約也只適用于締約國之間,一旦有非締約國加入戰(zhàn)爭即失去其拘束力。而且,條約的簽署與批準并不相同,各國批準該公約的時間不一,美國政府直至1902年才批準;這意味著即便對于參戰(zhàn)八國而言,公約也并未生效。由于陸戰(zhàn)公約及其章程中所體現出的人道主義和文明原則,確系國際公法和戰(zhàn)爭法規(guī)則史上的重大進步,那么該公約應當被視為可遵通行的國際慣例,各國皆應遵守之。尤為關鍵的是,陸戰(zhàn)公約的前言之中明確寫明,在公約未對其生效之前,締約各國不得從事有違公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

        締約各國顯然無意使未預見的情況由于缺乏書面的約定,就可以聽任軍事指揮官任意武斷行事;在頒布更完整的戰(zhàn)爭法規(guī)之前,締約各國認為有必要聲明,凡屬他們通過的規(guī)章中所沒有包括的情況,居民和交戰(zhàn)者仍應受國際法原則的保護和管轄,因為這些原則是來源于文明國家間制定的慣例、人道主義法規(guī)和公眾良知的要求。締約各國聲明,尤其應從這個意義來理

        解業(yè)已通過的章程的第一條和第二條。

        此即著名的“馬爾頓條款”,它創(chuàng)立了“無條約規(guī)定不解除交戰(zhàn)各方履行國際法義務”的原則。此外,由于清政府派員出席海牙和會的緣故,盡管《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公約》在1900年并未對中國、美國等生效,但這并不妨礙中國已經同意該公約是對“國際法原則”的編撰和發(fā)展,認為該公約是一種有成文法依據的習慣國際法。在國際法的實踐中,基于對人類共同文明和價值的維護,二戰(zhàn)后的紐倫堡國際審判和東京國際審判也突破了該公約中既定的適用范圍,將其擴大到了對非締約國戰(zhàn)犯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戰(zhàn)犯的審判中。從這一角度,參戰(zhàn)各國皆應尊重陸戰(zhàn)公約及其章程的規(guī)定,在國際交涉中亦可援引該公約以相抗辯。

        若陸戰(zhàn)章程真能適用于中國,反倒也是好事。陸戰(zhàn)章程第三編詳細規(guī)定了在敵國領土內的軍事當局的權利和義務。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嚴禁搶劫。而聯軍進入天津和北京之后,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其暴行史不絕書。第五十條規(guī)定,居民不因個人行為而承受連帶責任。保定因兩名德軍橫暴被村民殺死,德軍報復,殺害全村兩百余口,還抓捕十人要判刑正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占領國對于敵國之公產只能作為管理者和受益者,不得據為己有。而事實上聯軍汲汲于劫掠,僅從各地官府掠走的財產就難以計數。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對文物之任何損害都須禁止并受法律追究。而八國聯軍對皇城和頤和園中文物財產公開的搶劫、盜取、毀損,情節(jié)之惡劣,《瓦德西拳亂筆記》中對此有著相當詳細之記載。連瓦德西自己都感嘆,如果德國民眾尚以為八國聯軍來華是將“基督文化與習俗作一大大宣傳”的,那他們一定會失望的。關于聯軍在華北地區(qū)的殘暴,史學界早有定論,本文亦恕不贅言。

        三、未占領地區(qū)的“懲兇”交涉

        首先,各國爭執(zhí)的是由誰懲罰的問題。早在議和開始之前,德國政府已經在積極謀劃“懲辦禍首”之事。1900年9月18日德國政府致函各國,表示應當要求中國政府將“反國際法罪行的首犯和真正的犯罪”交出由聯軍處置,并以此作為同中國政府開展外交談判的先決條件。德國認為這一要求是在“維持國際公法的神圣”,也符合各國的利益,還能得到本國輿論和各國公眾良心的支持。英國政府顧慮這樣做將無限期延長和談的時間,這是正值選舉前夕的英國公眾所不樂見的。而且英國政府反對將慈禧列入禍首名單,因為這樣可能導致中國政府的崩潰,這不利于歐洲人的利益。但英、美國政府都不同意此種做法,美國認為最有效的懲罰措施,應當由中國政府去自己罷黜、懲辦肇事者,也讓中國在世界面前表現出恢復名譽的努力,這樣做對中國而言,才算是公道的。

        關于國際法中的懲治犯罪,《公法會通》第467章稱:“彼國將罪犯得罪此國者,按照地方律法懲治,此國尚以為輕,則令其本國自任之可也。”也就是說,原則上確是由本國按照本國法來處理,美國的立場也確實是符合這一原則的。由于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并不支持,德國公使?jié)u漸感到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太孤立。加上之前德皇威廉二世在給光緒皇帝的信中也表示,德國著重要求懲辦殺害德使的人,于是最終德國放棄由中國交出“禍首”由聯軍懲罰的形式,轉而與各國一致要求清政府處死禍首名單上之大臣。不過德國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槍殺克林德的中國士兵恩海在日據區(qū)被捕,被交予德軍審判,在克林德被殺之處斬首示眾。

        其次,各國與清政府交涉的焦點在禍首的名單和刑罰問題。早在和談開始前德國就提出,懲辦的范圍應以“主要煽動者和頭目”為主,其資格和地位比其人數更為重要;脅從犯人數太多,盡數處以死刑將違背“文明人士的良心”。這一表述也證明了德國政府已經決心將涉案“禍首”全部處死。德國政府還要求各國提供相關煽動犯和實行犯名單。盡管各國公使對刑罰的種類和范圍意見稍有不同,但公使團最終在10月26日的討論中一致要求對禍首處以死刑,這一立場在此后公使團對清政府的照會中基本沒有更改過。關于雙方在首從名單和刑罰上的交涉過程,張海鵬先生的文章中已詳細述及,本文不再贅言。

        最為重要的是各國對禍首和從犯罪名的解釋。事實上,當時國際法中并無“反人類罪”或“戰(zhàn)爭罪”等自然法類罪名,原理上只有國家是戰(zhàn)爭責任的承擔者;如果說被占領區(qū)尚且可以援引陸戰(zhàn)公約組織審判的話,那么未占領區(qū)的“懲兇”又將依據何種國際法進行呢?如何處置那些并未直接動手的“煽動犯”——清廷中樞官員們呢?如果中國官員以其行為系屬服從政府命令相抗辯,則傳統(tǒng)國際法又面臨一個實在法上的邏輯悖論:外國法何以管轄中國人?因此,如果聯軍繼續(xù)遵循傳統(tǒng)國際法的路徑,將難以實現對“禍首”的懲辦,“理論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由于克林德被殺,德國政府認為“中國方面是對我們比對任何國家犯了一個更嚴重的違反國際公法的罪行。”此外,德國還多次將禍首定性為“違背國際公法”、“犯了可怕罪行的人”。對于這一定性,各國的態(tài)度基本相同。在12月22日發(fā)布的議和大綱中譯本,開篇就寫明:“在中國北方省份,釀成重大禍亂…殊悖萬國公法,并與仁義教化之道均相抵牾…”英譯本中的語言更為明顯:“犯下人類史冊上前所未見的令人憎惡的種種罪行,觸犯了國際公法,也違背了人道原則及文明準則。”這些國際法話語的使用都證明,自然法概念下的“反人道”“反文明”等罪名,成為辛丑議和中“懲兇”的最大的合法性依據,這也是自然法“反人道”類罪名在20世紀國際審判中的首次適用。19世紀中期以來,實在法學派理論在國際法實踐中占有壓倒性優(yōu)勢,它強調對一國既有司法體系的尊重,在國際交往中尊重條約的效力。盡管庚子事件也可被解讀為對條約體系的違背,但列強所使用的話語無疑深富自然法特點,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實在法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在10月18日美國總統(tǒng)麥金萊致光緒皇帝的國書中,美國特地強調“禍首”應受懲辦的合法性理由不僅在于其行為是對國際法的違反,也是對中國國內法的違背:

        這些禍首不僅對外國人來說,而且對陛下來說也是應受懲罰的,因為在陛下的統(tǒng)治下,中國與世界和平共處的宗旨,迄今一直表現為給外國人以有保證的歡迎和保護。

        結合美國在懲罰主體爭論時的立場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懲兇問題上,也在盡量利用中國法來增強懲兇的合法性。尊重既有的實在法規(guī)則,保證中國政府的權威,這也符合美國的在華利益。關于實在法和自然法規(guī)則在懲兇問題中的適用位階,還有一例可證。盡管《公法會通》在邦國懲罪條款中確立的是尊重本國法的實在法規(guī)則,但卻依然提出了兩點例外:“彼國律法與萬國公法合否一也;彼國有令其法院實力行之與否二也”,“持法不公,實系違公法”。因此,當中國政府援引中國法律對列強之要求提出抗議時,列強再次搬出了自然法的規(guī)則來論證:

        殿下和閣下曾提及此類懲罰中,有不符合中國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這種理由我們不能予以考慮。我們的首要任務在于以正義和節(jié)制的原則鎮(zhèn)壓違反國際法、人道原則及文明準則的犯罪行為。此等史無前例的罪行,中國法律亦不曾預見。

        由此,總的來說,在未占領地區(qū)的懲兇問題中,列強采取的是以自然法的規(guī)則來定罪,并借助清政府本國法來增強其合法性;在執(zhí)行上采用實在法的外在形式,假由清政府之手來實現其目的。從政治上來言之,由于西方各國未能在瓜分中國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在這種互相制衡的結果下,各國決定尊重中國領土的完整和政府的獨立,秉持著在一定限度上維護中國政府權威的實在法精神,同意清政府以國內法的形式來懲辦“禍首”。而清政府在“禍首”問題談判中顯示出的無能、任人宰割,除卻“勢”不如人之外,慈禧為保住其權力而妥協退讓亦是重要原因。以慈禧為核心的落后統(tǒng)治中樞首要考量的只是如何保住其搖搖欲墜之權力。議和大綱發(fā)布后,慈禧以光緒帝名義發(fā)布罪己詔,內稱列強“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正如張海鵬先生所言,慈禧所理解的“主權”,恐怕是她自己的“當政做主之權”。另一方面,懲辦禍首也更多像是一個命題作文,列強留給清政府所能置喙的空間實在有限。清政府所能斟酌變通的,只是死刑的處決方式。賜令自盡保全了部分大員們死亡時的尊嚴,但也丟盡了帝國的面子。

        四、“恃勢”與“恃理”——國際法話語有效性的再思考

        在20世紀開端的第一場大規(guī)模國際軍事行動中,列強也在積極地為其出兵和戰(zhàn)后的司法審判尋找國際法上的依據。本文旨在通過對庚子和辛丑年間列強在懲兇問題中的實踐,分析其所使用的國際法話語。聯軍在懲兇問題上采用了兩種國際法的解釋模式。在被占領地區(qū),聯軍以1899年海牙和會簽署的陸戰(zhàn)章程為其進行殖民統(tǒng)治和審判的合法性依據,確定了“依靠中國當局”和“尊重當地法律”的兩大原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如果嚴格按照實在法規(guī)定,這些審判事實上都是非法的。若從自然法和習慣法的角度出發(fā),將陸戰(zhàn)章程視之為可遵通行的國際法慣例,則聯軍在被占領地區(qū)罄竹難書的暴行,不僅是對陸戰(zhàn)章程的違背,更是對其自身所標榜的“文明”和“人道”原則赤裸裸的踐踏。而在未占領地區(qū),聯軍則通過實在法的外在形式,假由清政府之手來實現對“禍首”的懲辦。在定罪的內在依據上,列強以自然法規(guī)則中“反人道”等罪名為主要核心,輔之以條約和清政府自身之國內法,來加強其合法性。由此,列強在“懲兇”問題的國際法適用上,呈現出自然法規(guī)則和實在法規(guī)則交相并用的情形,其對國際法話語的嫻熟使用,令清政府相形見絀。辛丑“懲兇”可被視作海牙陸戰(zhàn)章程在其簽署后的首次檢驗,其結果當然是讓人失望的;同時,辛丑“懲兇”也是“反人道”、“反文明”等自然法罪名在20世紀國際審判中的首次適用,盡管其性質與審判法西斯分子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完全不同,但至少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類比性。

        傳統(tǒng)歷史學者對國際法史的研究,往往容易得出“強權即是公理”的結論,這固然有其歷史事實,但無疑解構了國際法在交涉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來,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敢于公開否認國際法的效力,反而任何行為都要利用國際法進行辯護?!笆褎荨迸c“恃理”本身就是兩個相輔相成之手段,對于列強而言是既有“強權”,又要“公理”,地面戰(zhàn)場勝利的同時也在爭取法理上的制高點。對于清政府而言,在“勢”的層面實力懸殊,無法抗衡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發(fā)揮“理”的功效,本來是有益而無害的,可惜清政府連這一點也難以做到。

        [責任編輯 王 桃 責任校對 吳奕锜]

        K256.7

        A

        1000-5072(2015)04-0138-09

        2014-10-31

        張曉宇(1986—),男,山西孝義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所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基督教史和法律宗教史的研究。

        猜你喜歡
        聯軍清政府國際法
        論陳顧遠之先秦國際法研究及啟示——基于《中國國際法溯源》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擱淺的富國夢——甲午戰(zhàn)后清政府主導的第二輪開礦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晚清政府的海權意識與海軍實踐
        淺析晚清政府滅亡的軍事經濟原因
        軍事歷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4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駐軍及其歷史作用
        軍事歷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2
        美國內戰(zhàn)的國際法實踐及其啟示
        軍事歷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42
        艱苦奮戰(zhàn)的東北抗日聯軍
        軍事歷史(1992年5期)1992-08-15 06:23:28
        東北抗日聯軍的后方勤務
        軍事歷史(1990年6期)1990-08-16 07:02:44
        人妻系列少妇极品熟妇|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99之一| 亚洲最大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激情自拍视频| 久久高潮少妇视频免费|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肥老熟女性强欲五十路|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 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99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五一看片|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中文字幕东京热一区二区人妻少妇|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YW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麻豆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不卡国产视频|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人妻av有码中文字幕| 伊人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成年男人午夜视频在线看|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大地资源网更新免费播放视频| 人妻激情另类乱人伦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