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皮手記2014
寫作就是從世界中出來。文明就是以文來照明,照亮是一個居高臨下,在外的動作。寫作開始就是做作的,必須承認這一點。
誰在寫作?顯而易見,我 。
但是,我,鶴立雞群,形單影只 。
如果作者追求的是遺世獨立,自我欣賞、自我表演,“獻給無限的少數(shù)”。不要求詩的興觀群怨、多識,只是語言的自虐,那么無可厚非。但許多自我喜劇化的作者,卻又暗藏著入世的目的。一方面表演曲高和寡,一方面又渴望被接納。甚至共享的范圍為零,就訴諸權(quán)力,強迫共享,這種事情在專制國家比較常見。
詩被接納是光榮的。因為文明要照亮的是世界,而不僅僅是我。
接納、共享無法被強迫。詩招魂,靈魂無法脅迫。
煌煌千秋,滅心從來都是失敗的。
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我以為,寫作一方面出淤泥而不染 ,一方面又要厚顏無恥地回到世界中 。
照亮、去蔽。
莊子說“吾喪我”。這里面有兩個我,一個是吾,一個是我。無我就是吾喪我。這個吾是誰?吾喪我是誰在喪我?無我,它背后呈現(xiàn)的東西是吾,無我的過程呈現(xiàn)的是吾。吾不是自我,而是超越自我的我,通過寫作,完全是我的寫作抵達了一個無我的境界。
我以為,最高的寫作是我表演的一場升華于吾的、無我的游戲。
我肯定是一個社會角色。但吾是超越性。
自戀、自怨自艾、自持、自封、自高自大、自愛、自我表現(xiàn)正是一種社會性。詩的純粹從來不在這些方面。
天地?zé)o德,寫作要達到的是“天地?zé)o德”。
天地?zé)o德,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共享在道。不在德。
如果缺乏共享,那么作品就只能自我陶醉。
帕斯捷爾納克有一次透露:“我給他們送一首詩去,這首詩對我而言,寫得太快了,寫的是英國罷工。”這并不妨礙帕斯杰爾納克在我看來,依然是純粹的詩人。純粹的詩人并不意味著他不會寫英國罷工,甚至“很快地寫”。
詩如果不并列展示,就不存在好壞。惟一的詩肯定是最好的詩。
詩的共享的范圍、層次不同。社會大眾是一種共享,小圈子是一種共享,圖書館是一種共享。短時段有短時段的共享。中時段有中時段的共享,長時段有長時段的共享。(時段,布羅代爾的概念。短時段意味著事件,新聞時間。中時段意味著時代,而長時段意味著永恒。)
杜甫追求的是長時段,他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崩畎滓彩?,他寫道“金玉如來是后身”,“絕筆于獲麟”。
杜甫一部分是史詩作者,史詩意味著共享之證據(jù)的可靠性,證據(jù)是短時段的嗎?我最近重讀他的《兵車行》,發(fā)現(xiàn)其證據(jù)依然可靠,完全可以將戰(zhàn)
于 堅爭轉(zhuǎn)喻為當(dāng)下的拆遷。
作者總是 “親在”于某一社會。但偉大的作者只親在于語言。千年前寫下的《兵車行》依然可以讓人感受到杜甫語言的魅力。
社會性因語言的持久魅力而一次次重生于短時段。其社會性并不因為時過境遷而稍減。《荷馬史詩》也是一樣?!陡∈康隆芬彩?。
寫作只能從中時段或者短時段出發(fā),或者從社會出發(fā),但只有語言能夠保證作者抵達長時段。
我不擔(dān)心一首詩是否具有社會性或者遺世獨立。這不是問題,寫什么都行,語言是有超越性的,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并非短時段或者中時段。語言貌似在社會中、歷史中運轉(zhuǎn)著文明,其實它照亮的比所有的當(dāng)下、時代都更為久遠。
我們居然還在用曾經(jīng)照亮商周青銅器的那些字寫作。
漢語是一種持久的魅力。我依然能聽見那青銅上傳過來的招魂之音。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文明的方向是破舊立新。往昔屬于故鄉(xiāng)世界的一切都在不斷地拆遷、崩塌、消亡之中?!敖鑶柧萍液翁幱?,牧童遙指杏花村”。驀然回首,大地上,有幾人還可以望見自己的杏花故鄉(xiāng)?人不是,物皆非,在這種日日新的動蕩變化之中,漢語再此次彰顯它那種守成、吸納、以不變應(yīng)萬變的本性。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奇跡是,人們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全可以用英語來描述的新世界,一方面依然說著、寫著七千年前創(chuàng)造的漢語。人們在高速公路旁的摩天大樓上的寫字間里說著、閱讀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真是夢幻。
寫作也深受影響,在二十世紀,作家詩人不斷地投奔各種社會運動,煥然一新不僅發(fā)生在寫作內(nèi)部,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更是無數(shù)的文人放棄寫作,投筆從戎,下海經(jīng)商。在二十世紀上半期,寫作活動持續(xù)一生的人相當(dāng)少,如果不計那種宣傳式的舞文弄墨,古代常識意義上的純粹的寫作,例如杜甫蘇東坡們那樣的作者,寥若晨星。大多數(shù)作家老老實實呆在書房里埋頭寫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在1979年以后,這種情況有了變化,尤其是詩人,持續(xù)四十年以上一直在寫的人不在少數(shù)。
無論這些詩人審美立場如何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東西是,寫作就是故鄉(xiāng),他們在漫長的時間中重建了古典寫作的一個基本層面,就是寫作本身的持續(xù)性。最近四十年,中國世界動蕩的方式與過去不同,但激烈并不亞于那些風(fēng)雷激蕩的時期(看看這場拆遷和煥然一新,中國作者里沒有搬家的還剩幾個?)。但是有一批作者,一方面置身在日新月異之中(這是一個與西方作家完全不同的背景,經(jīng)驗世界日益崩潰),一方面堅守著他們亙古常新的漢語故鄉(xiāng)。
新詩真是擔(dān)得起“母語”這個詞。這個詞不僅僅只存在于古典詩歌中。
宋以前的詩還是看見的。呈現(xiàn)著細節(jié)的。比如白居易的詩,很多白描。蘇東坡的詩像電影“敲門都不應(yīng),倚仗聽江聲”。杜甫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這是長鏡頭轉(zhuǎn)成特寫?!盃斈锲拮幼呦嗨汀保@是特寫。“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是長鏡頭?!盃恳骂D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又是特寫。
“穿花蛺蝶深深見”!是深處見而不是淺處見,是穿花的蛺蝶不是點水的蛺蝶,這就是細節(jié)。
宋以后,詩越來越走向陳詞濫調(diào)的想當(dāng)然,失去詩人自己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
新詩是一場語言革命,而它最深刻的地方是,這是細節(jié)的革命,詩與世界之距離的革命。從宏觀到微觀,詩人的神經(jīng)必須更為明銳。
維特根斯坦說,要看,不要想。
西方自柏拉圖以來,看,成了觀。觀就是觀念。
觀在漢語里面,有見的意思??炊?,就是見,見就是觀點。見而后觀點始。觀點先是視點。然后才是見識。
觀,視也。(《廣雅·釋詁一》)
觀,諦視也。諦,審也。(《說文》)
視,瞻也。瞻,臨視也。臨,監(jiān)臨也。(《說文》)
可以看出,觀比看高一層,但還是看,只是看而有法了。看法。審視。
審視先要見,才可以審。見是一種看法,因此才有見解、見識。
西語譯成漢語的觀念一詞,卻沒有看的意思,它更接近于理念的意思。
所以,當(dāng)維根斯坦說“看見”的時候,他相對的是觀念。
觀念的冒險和定位在西方歷史悠久,以至于觀念與生活世界脫節(jié)。像數(shù)學(xué)一樣,觀念枯燥乏味,A 是BCD,抽象枯燥沒有細節(jié)。
維特根斯坦等人都在糾正、改變這個趨勢。
在尼采,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比如今天不過是12月的一天,就不去什么圣誕夜了,在家里早早地更衣,像昨天一樣睡覺。比如說,騎著單車去赴轎車云集的宴會。比如說,寫作中基本少用形容詞,惡心這些詞:“乃至”“拜拜”“我們”……盡量迫使自己不用“我們”,但很難,“我們”偶爾還是要用。這個“我們”是現(xiàn)代漢語的宿命,很難擺脫。
在薩特,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
在克爾凱郭爾,是“上帝就是行動”。
在海德格爾,是親在。親自去在,而不是觀念地在。這是一個觀念無所不在的時代,流行的觀念藝術(shù),而且引以為榮。海德格爾說詩意的棲居,他不是詩意地說說,他真地到黑松林去與農(nóng)夫住在一起。
在佛教,就是本具,不執(zhí)。
在梅洛·龐蒂,是“挺身于世界”?!笆澜绲囊饬x就在身體知覺的感知中不斷的拓展、延伸”。
蘇東坡講他的寫作“忤物無傷”,“隨物賦形”。“萬物皆有常形,惟水不然……惟無常形,是以迕物而無傷”(萬物都有固定的形狀,只有水沒有……因為沒固定的形狀,所以侵入事物卻不會傷害它)。這就是不執(zhí),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否則蘇軾慘了,一定要用開封時代比照,那么他一生就不會有好心情了。
時代充滿了多少可怕的觀念啊!喝牛奶有助于健康。這種觀念統(tǒng)治著我們的餐桌。
蘇軾說“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受萬物之備”,姿態(tài)還是比“挺身于世界”,道高一丈?!巴ι硐蚴澜缍觥蔽疵鈩Π五髲垺?/p>
我相信經(jīng)驗而不是觀念。我像王維那樣信任“明月松間照”,而永遠不信任電梯。電梯是觀念的產(chǎn)物,不是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雖然時間久了,它也貌似經(jīng)驗,其實只是概率。不能絕對地?zé)o條件地信任。有人經(jīng)驗性地信任電梯,以為門一開必然腳踏實地,結(jié)果一腳踩空墜下去。
看與觀。在詩人是看,在讀者是觀。讀者是闡釋者,作者激發(fā)闡釋的激情。
好的作品不闡釋。讀者憑經(jīng)驗就可理解。喜歡自我辯護的詩是因為言之無物,言之無物,所以可以隨便怎么闡釋。老子講的很清楚“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匈忏辟猓渲杏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只有恍惚,沒有象,沒有物,就是騙局。真,并非現(xiàn)實主義,而是象,詩要有一個象,有象才有信,無象就無根據(jù),隨便你怎么解釋了。拒絕闡釋,必須有象。象不是憑空虛構(gòu)的恍惚,而是在場的象。象過于清晰,則恍惚也會散去,精就不生,真也成假。
好的詩是不能闡釋的。差的詩倒是可以過度闡釋。
好的詩是某種誕生,某種生命感在語言中的隱喻性復(fù)活,它自己是一個生命,一個場,已經(jīng)完成,無法再解釋。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先驗的天命。多么深邃靜穆啊,永恒的沉默啊!
孔子說,仁者人也,這就是辯解。“仁者人也”也就是被拋入了世界,開始了語言,背棄了“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這在莊子看來,這是大患。
莊子說齊物。就是不解釋、不辯?!办赌虏灰选保刂熬S天之命”,也就是孔子說的天何言哉。
“仁者人也”是就人的“從混沌中出來”說的。“天何言哉”才是世界的根本。
詩師法造化,就是師這個“維天之命”。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詩人要表達“於穆不已”者,自己從事“造化”之事,真是大膽。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
詩人不師法造化,只是語詞游戲者,小道。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這是根本?;氐骄S天之命,乃是人擺脫大患的惟一途徑,這是一條西緒弗斯式的道路。
要看,而不要想。我改改,要看而不要觀。
——在東南亞、南亞、昆明作家論壇上的發(fā)言
童年時代,我總是朦朦朧朧聽到天空下轟響著某種聲音。在昆明城的外面,在風(fēng)中,在高山峽谷之間,在落日的身后……這種聲音令我有一種安全感,仿佛我是置身在某種孵化器發(fā)出的巨大耳鳴中,某種先于我生命的事物、聲音存在著,包裹著我,我的生命因它而來,這是我在母親黑暗的腹部里聽到過的那種聲音,模糊的、遙遠的、溫暖的、生長并死亡著的、庇護著的……
青年時代,我在云南高原漫游。有一次在橫斷山脈的某處,我終于明確地聽到那個聲音,它從峽谷底部傳來,我循聲來到一處滾滿大石頭的坡上,驀然間,我看見了伏臥在峽谷深處的河流,它閃著青灰色的光芒,就像一頭黑豹行走在荒野上被天光照亮的脊背,是它的聲音傳布到千山萬谷之中。我頓悟那就是它,我在母親腹中聽到的那聲音,并不是幻覺,不是虛構(gòu),這是大地的聲音。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瀾滄江。那時我走不到它身邊去,那兒到處是懸崖絕壁,河流沒有創(chuàng)造抵達它的道路。另一天,我摸到了瀾滄江的水,在保山地區(qū)的一座水泥大橋下,我由于用冰涼的河水洗臉而引發(fā)了高燒。
后來我一次次去瀾滄江,我到過這河流在青藏高原上的起源地,也隨著它走下高山峽谷,越過老撾的叢林、緬甸的山區(qū)、泰國的平原、柬埔寨的神殿、越南的稻田,最后我到達湄公河入???。瀾滄江湄公河的地理形態(tài)、氣候、海拔各式各樣,這河流不是一條直線,積雪、山峰、峽谷、壩子、叢林、平原,只要轉(zhuǎn)過一個彎,大地就別開生面。它是一位偉大的長者,偉大的老師,它啟示沿岸各民族以生活的真理。河流兩岸,諸神、大地和人三位一體,每個地方依據(jù)自己的特點隨物賦形,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文明和生活世界。各民族、部落彼此相安,彼此尊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記得在瀾滄江上游的茨中,從藏傳佛教的瑪尼堆可以望見天主教堂的十字架,那是一個有著核桃樹、流水以及藍色霧靄的美麗村莊,瞎子們在春天的石頭上唱歌,瀾滄江就在村子下面。
2008年,我完成了關(guān)于瀾滄江、湄公河的長篇散文《眾神之河》。
我熱愛漢語里的大地、高原、峽谷、群峰、山崗、部落、荒原……這些語詞,這些數(shù)千年前流傳到今天的古老語詞總是給我的寫作帶來激情和思想。瀾滄江、湄公河對于我,那就是神靈的名字。有一天在梅里雪山的群峰之下,我意識到,這些語詞不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大地涌出來這些語詞,作為詩人,我只是一次次召喚集合著它們。
有一次,我跟隨一個電視攝制組拍攝一部關(guān)于河流的紀錄片,那是災(zāi)難性的一天。導(dǎo)演先生命令土著換掉她們放牧牦牛時穿的氆氌,換上新衣服。他認為那些牧羊女每天穿著勞動、生活的氆氌“不上鏡”。他代表一個強大無比的話語機器。在他那些不經(jīng)意、甚至自以為善意的指示中,我發(fā)現(xiàn)某種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深入我們時代。大地已經(jīng)當(dāng)然地被視為陳舊的、骯臟的,必須重新規(guī)劃、改造、治療的患者、病人,必須煥然一新以符合某份起源于西方的圖紙,土著們的舊世界被武斷地視為落后。十九世紀在西方興起的未來主義已經(jīng)深入人心,《詩經(jīng)》被遺忘了、《荷馬史詩》被遺忘了、《梅葛》被遺忘了。一種可怕的力量正在生長,一個患著潔癖的熱衷于將世界同質(zhì)化的妖魔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大地上,它就像瀾滄江湄公河各民族往昔的史詩里面描繪過的那種毒龍、妖怪,它企圖將所有的河流鏟平,用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消滅它的原始海拔、溫差、細節(jié)、豐富性、地方性,將世界改造成一條便宜的、標準化的電梯般的直線,一個通過惟一的閘門控制流量的水庫。由于它保證的經(jīng)濟適用,快捷省事,無休無止地滿足人類黑洞般的物質(zhì)欲望,這條毒龍受到盲目的歡呼。人們紛紛拋棄那些曾經(jīng)誕生了偉大史詩、民歌、舞蹈、藝術(shù)、繪畫、眾神狂歡、神人共舞的大地,投奔一個技術(shù)統(tǒng)治的未來。
各民族古老的文明危機四伏。
在那些最持久的中國思想中,道法自然是根基性的思想,大地不是敵人、改造對象,而是庇護者、導(dǎo)師、真理的起源和永恒的母親。大地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個個具體的地方。道法自然,才令各民族創(chuàng)造了依據(jù)各自不同的河段的原生態(tài)創(chuàng)造的獨特文明。古代中國世界最輝煌的部分無不是道法自然的結(jié)果。往日各民族史詩贊美的大地今天已經(jīng)危機重重,道法自然的詩性哲學(xué)成為實用主義和拜物教的笑柄。
詩歌成為一種斗爭。這種斗爭的莊嚴在于,它是一種最后的使命,通過對母語的守護和創(chuàng)造,保存并復(fù)活民族記憶,保衛(wèi)各民族古老的、獨一無二的文明,保衛(wèi)它的史詩、它的美學(xué)、它的地方性知識、它的世界觀。詩的經(jīng)驗是,不朽之作傳遞的總是大地的聲音。詩經(jīng)如此,古代中國的山水詩如此,《荷馬史詩》如此,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如此。我青年時代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對他的作品心領(lǐng)神會。我甚至以為,也許除了他的家鄉(xiāng)以及瀾滄江兩岸的地域,世界上再沒有適合閱讀他的作品的地方了。他并非超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他小說里描繪的世界至今依然在我們的河流兩岸存在,雖然危在旦夕。馬爾克斯的魅力無不來自他故鄉(xiāng)的地方性知識,來自黑暗的大地。20年前,云南地區(qū)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就在呼應(yīng)馬爾克斯的觀點,云南作家一直在堅持一種地方性的寫作?!斑@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并非寫在紙上,而是與我們共存的……永不枯竭的、充滿不幸與美好事物的創(chuàng)作源泉。詩人和乞丐,音樂家和預(yù)言家,武士和惡棍,總之,我們,一切隸屬于這個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的人,很少需要求助于想象力。因為對我們最大的挑戰(zhàn),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常規(guī)手段來讓人們相信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這就是我們感到孤獨的癥結(jié)所在。”我以為,他的這些話也適用于云南。
當(dāng)我說到神的時候,我說的是風(fēng),我說的是云,我說的是瑯勃拉邦的一位賣果汁的少女,我說的是沒有燈的黑夜,我說的是湄公河深處的石頭……
請讓我用一首我多年前的詩來結(jié)束我的發(fā)言。
河 流
于 堅
在我故鄉(xiāng)的高山中有許多河流
它們在很深的峽谷中流過
它們很少看見天空
在那些河面上沒有高揚的巨帆
也沒有船歌引來大群的江鷗
要翻過千山萬嶺
你才聽得見那河的聲音
要乘著大樹扎成的木筏
你才敢在那波濤上航行
有些地帶永遠沒有人會知道
那里的自由只屬于鷹
河水在雨季是粗暴的
高原的大風(fēng)把巨石推下山谷
泥巴把河流染紅
真像是大山流出來的血液
只有在寧靜中
人才看見高原鼓起的血管
住在河兩岸的人
也許永遠都不會見面
但你走到我故鄉(xiāng)的任何一個地方
都會聽見人們談?wù)撨@些河
就像談到他們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