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

        2015-11-14 08:43:56倪延年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研究

        倪延年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近六十五年、中國歷史上主要朝代的斷代新聞史都已經(jīng)出版了專著的今天,學術界對最靠近當代的朝代即“中華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卻仍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不能不說是新聞史學界的一個遺憾。正是這個原因,新聞史學界對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本文以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主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的民國時期圖書收藏為主體,全國省市圖書館有關文獻收藏為補充編輯而成的《民國時期總書目》著錄的圖書信息為主,參照其他專業(yè)參考工具書著作中記錄的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對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的著作成果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解析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的敘述體系,并對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提出初步認識。不當之處,敬請行內專家學者賜教。

        一、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之物質基礎

        “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是特指在“民國時期”產生的以研究(敘述或介紹)中外新聞史研究為目的形成的“新聞史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史”的成果?!把芯砍晒麛⑹鲶w系”則是特指由相關研究成果集體構建的對研究內容和結論進行敘述或展現(xiàn)方法和模式的有機組合。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賴以存在和表現(xiàn)的物質基礎就是這一階段產生的中國新聞史研究成果。從理論意義上講,和其他學科研究成果表現(xiàn)形式一樣,這一階段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也理應包含學術研究論文和學術專著兩大板塊。由于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論文信息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完整系統(tǒng)的文獻數(shù)據(jù)庫可以查檢,所以難以掌握全面的情況。據(jù)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1985 年印行的《期刊工作論著索引:1901—1984》(黃亞民、陳晶石、王書蘭編)記載,研究“期刊調查”的第一篇文獻是刊載于1901 年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清議報》第100 號《中國各報存佚表》。中國新聞史學會創(chuàng)會會長方漢奇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一文中認為“1873 年《申報》上發(fā)表的專論《論中國京報異于外國新報》和1901 年《清議報》上發(fā)表的梁啟超的《中國各報存佚表》,就是我國研究新聞事業(yè)歷史的最早的篇什”。因為《申報》上那篇短文沒有署名且撰文的主要目的是鼓吹“新報”,所以梁啟超的《中國各報存佚表》實際上也就成了中國研究新聞史的第一篇文獻。它讓后人確切知道當時中國報刊的“存佚”狀態(tài),具有再現(xiàn)歷史和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的功能。據(jù)對黃亞民等編《期刊工作論著索引》(1901—1984)中“期刊史話”、“期刊調查”等欄目中與報刊發(fā)展歷史研究相關的文獻題錄統(tǒng)計,從1912—1949 年的民國時期大約發(fā)表了74 篇(即使加上可能遺漏的文獻記錄,大概最多也只在90 篇【種】左右)關于報紙、雜志以及報刊事業(yè)發(fā)展歷史研究的文章。

        因為民國時期研究新聞史的論文的數(shù)量及在學術界的影響,我們在本文中對民國時期產生的新聞史研究論文成果暫且不論,擬待條件具備后再作研究。現(xiàn)據(jù)北京圖書館(即中國國家圖書館)主編的《民國時期總書目》著錄的有關圖書,參照有關參考工具書及學術專著中有關信息,我們獲得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大致是:在民國時期的38 年左右時間里,中國學術界一共出版新聞史著作106 種,平均每年2.79 種。其中1912、1914、1915、1916、1919、1920 和1949 共7 年出版數(shù)為0;1913、1917、1921、1922、1925、1926、1929、1934、1939、1945 共10 年每年出一種;1923、1924、1932、1933 和1948 共5 年每年出兩種;1918 年出3 種;1928、1937、1938 和1942 共4 年每年出4 種;1927、1930、1935、1946 共4 年每年出5 種;1936、1940、1941 和1943 共4 年每年出6 種;1947 年一年出7 種;一年出了8 種的只有1931 年和1944 年。各年度出版的新聞史研究成果具體的著作名稱、責任者(編者、著者、譯者)情況大致如下:

        公元紀年(民國紀年) 數(shù) 量 成果名稱(責任者:編者,著者,譯者)

        1912 年(民國元年) 0 (無)

        1913 年(民國二年) 1 《實用新聞學》([美]休曼著,史青譯)

        1914 年(民國三年) 0 (無)

        1915 年(民國四年) 0 (無)

        1916 年(民國五年) 0 (無)

        1917 年(民國六年) 1 《上海報紙小史》(姚公鶴)

        1918 年(民國七年) 3 《申報館紀念冊》(上海申報館)、《四十九年之申報》(上海申報館)、《考察日本新聞記略》(包天笑編)

        1919 年(民國八年) 0 (無)

        1920 年(民國九年) 0 (無)

        1921 年(民國十年) 1 《時報館紀念冊》(陳冷主編)

        1922 年(民國十一年) 1 《新聞報卅周年紀念冊》(上海新聞報館)

        1923 年(民國十二年) 2 《最近五十年: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黃炎培編)、《新聞事業(yè)》(徐寶璜、胡愈之著)

        1924 年(民國十三年) 2 《中國報刊的興起》(英文,汪英賓)、《新聞學總論》(邵飄萍,原署“邵振青”)

        1925 年(民國十四年) 1 《世界報紙大觀》(李昭實著)

        1926 年(民國十五年) 1 《世界新聞事業(yè)》(佚名)

        1927 年(民國十六年) 5 《中國新聞發(fā)達史》(蔣國珍著)、《中國報紙進化之概況》(戈公振著)、《中國報紙變遷史略》(兼士著)、《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中國影戲大觀》(徐恥痕編纂)

        1928 年(民國十七年) 4 《中國的新聞紙》(張靜廬著)、《中國的新聞記者》(張靜廬著)、《新聞事業(yè)進化小史》(黃汝翼著)、《申報:二萬號紀念冊》(上海申報館)

        1929 年(民國十八年) 1 《上海之報界》(1929,上海日報公會編)

        1930 年(民國十九年) 5 《上海之報界》(1930,上海中華書局)、《中國新聞事業(yè)》(黃天鵬著)、《浙江新聞史》(項士元著)、《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張靜廬著)、《新聞概論》([日]杉村廣太郎著,王文萱譯,黃天鵬校訂)

        1931 年(民國二十年) 8 《新聞報概況》(上海新聞報館)、《新聞記者的故事》(黃粱夢即黃天鵬著)、《怎樣做一個新聞記者》(天廬即黃天鵬著)、《上海報紙改革論》(郭箴一著)、《最近百年中日兩國新聞事業(yè)之比較》(杜超彬著)、《新聞記者外史》(黃粱夢即黃天鵬著)

        1932 年(民國二十一年) 2 《外人在華新聞事業(yè)》(趙敏恒著)、《中國報界交通錄:新聞學研究第2 號》(燕京大學新聞系編)

        1933 年(民國二十二年) 2 《歐美新聞界鳥瞰》(甘家馨編著)、《中國電影年鑒》

        1934 年(民國二十三年) 1 《新聞學概要》(黃天鵬著)

        1935 年(民國二十四年) 5 《上海的日報》(胡道靜著)、《上海的定期刊物》(胡道靜著)、《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胡道靜著)、《申報概況》(上海申報館)、《中國期刊社報社通訊社一覽表:民國史稿副刊之一》(楊家駱著)

        1936 年(民國二十五年) 6 《本國新聞事業(yè):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十一》(郭步陶編著)、《國際新聞事業(yè):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謝六逸編著)、《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林語堂著)、《全國日報調查錄》(李文裿編)、《全國報館刊社調查錄》(許晚成編)、《全國通訊社調查表》(許晚成編)

        1937 年(民國二十六年) 4 《關于報紙的基本知識》(胡仲持著)、《中國報紙簡史》(英文版,馬蔭良著)、《中國報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時期的報紙》(吳成著)

        1938 年(民國二十七年) 4 《中國近代之報業(yè)》(趙君豪著)、《京津新聞事業(yè)之調查:調查資料 第2 號》([偽]新民會中央指導部調查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日本新聞發(fā)達史》(張友彝著)

        1939 年(民國二十八年) 1 《最近登記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

        1940 年(民國二十九年) 6 《報壇逸話》(胡道靜著)、《新聞學》(戈公振著)、《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軍事委員會新聞監(jiān)察局編)、《新聞事業(yè)法令匯編》(王漢中編)、《中美日報苦斗記》(上海中美日報社編)、《日報期刊史》([法]淮爾(G.Weill)著,宋善良譯述)

        1941 年(民國三十年) 6 《綜合新聞學》(兩冊,任白濤著)、《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新聞史綱:中美日報讀訊會實用新聞學講義之六》(中美日報讀訊會編)、《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余戾林編)

        1942 年(民國三十一年) 4 《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近百年來中國報紙之發(fā)展及其趨勢》(章丹鳳著)、《民國日報概況》(天津民國日報館)、《新聞知識入門》(葉之知著)

        1943 年(民國三十二年) 6 《武漢新聞史》(蔡寄鷗著)、《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容又銘編著、馬星野校訂)、《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英國之新聞事業(yè)》(馬星野著)、《廣播戰(zhàn)》(彭樂善著)、《新聞學集成》(管翼賢纂輯,日偽出版物,第七輯)

        1944 年(民國三十三年) 8 《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上海報人的奮斗》(趙君豪著)、《戰(zhàn)時中國報業(yè)》(程啟恒著)、《各國新聞事業(yè)概述》(程其恒編)、《各國新聞事業(yè)透視》(龍之鵬編著)、《新民報社史》(蔡天梅編著,日偽出版物)、《中國新聞教育史》(吳憲增編著,日偽出版物)、《采訪十五年》(趙敏恒著)

        1945 年(民國三十四年) 1 《新聞學綱要》(史梅岑編著)

        1946 年(民國三十五年) 5 《新聞史上的新時代》(胡道靜著)、《北平市各報社通訊社新聞從業(yè)人員錄》(軍事委員會北平新聞檢查處)、《北平市新聞記者調查表》(第十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政治部)、《首都新聞記者公會會員錄》(首都[南京]新聞記者公會會務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職員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人事室)

        1947 年(民國三十六年) 7 《全國報社通訊社雜志社一覽》(上、下兩冊)(內政部警察總署)、《新聞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廣播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行政院新聞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國民黨中宣部第三處編)、《新聞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美國的新聞事業(yè)》([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譯)

        1948 年(民國三十七年) 2 《陳布雷回憶錄》(陳布雷著)、《現(xiàn)代新聞學》(儲玉坤編著,增訂本)

        1949 年(民國三十八年) 0 (無)

        民國時期 共計 38 年 106 種 平均每年:2.79 種

        【說明】所稱“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包括新聞史研究著作、新聞業(yè)歷史資料及含有介紹或研究“新聞史”內容章節(jié)的圖書,認定依據(jù)主要是北京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編,記錄了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及國內其他主要圖書館所收藏的民國時期出版(印行)圖書的《民國時期總書目:文化科學》分冊所著錄的有關圖書內容提要,參考周偉明主編《中國新聞傳播學圖書精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和徐培汀所著《20 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新聞史學史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的有關內容,確認其“新聞史研究成果”的性質。

        二、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之內涵

        根據(jù)體系是“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lián)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或是“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的基本原理,我們認為民國時期產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已經(jīng)基本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盡管還不是很完善)的敘述體系。這個比較完整的敘述體系主要包含這一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所蘊含的不同方面研究內容、不同來源研究方法、不同意識形態(tài)物質再現(xiàn)及對不同新聞要素研究的知識信息。

        (一)民國時期新聞史成果研究對象的敘述體系

        從民國時期產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知道這一歷史時期中產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已構成了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敘述體系。其內部結構大致如下:

        1.民國時期的新聞史著作成果的研究對象既包含了對“世界(各國)新聞史”的宏觀介紹和研究,又包含了對“中國(全國)新聞史”的中觀介紹和研究,還包含了對“中國(地區(qū))新聞史”的微觀介紹和研究:

        (1)以“世界(各國)新聞史”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包天笑編《考察日本新聞記略》,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兩國新聞事業(yè)之比較》,趙敏恒著《外人在華新聞事業(yè)》,張友彝的《日本新聞發(fā)達史》,甘家馨編著《歐美新聞界鳥瞰》,謝六逸編著《國外新聞事業(yè):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容又銘編著、馬星野校訂的《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程其恒編《各國新聞事業(yè)概述》,龍之鵬編著《各國新聞事業(yè)透視》,馬星野著《英國之新聞事業(yè)》等等。

        (2)以“中國(全國)新聞史”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汪英賓的《中國報刊的興起》(英文)、蔣國珍的《中國新聞發(fā)達史》、戈公振的《中國報紙進化之概況》、兼士的《中國報紙變遷史略》、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張靜廬的《中國的新聞紙》和《中國的新聞記者》、黃天鵬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郭步陶的《本國新聞事業(yè):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十一》、楊家駱的《中國期刊社報社通訊社一覽表:民國史稿副刊之一》、林語堂的《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馬蔭良的《中國報紙簡史》(英文版)、邵介的《中國報史述略》、趙君豪的《中國近代之報業(yè)》、余戾林的《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章丹鳳的《近百年來中國報紙之發(fā)展及其趨勢》、程啟恒的《戰(zhàn)時中國報業(yè)》、吳憲增的《中國新聞教育史》等等。

        (3)以“中國(地區(qū))新聞史”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上海日報公會編的《上海之報界》、項士元的《浙江新聞史》、郭箴一的《上海報紙改革論》、胡道靜的《上海的日報》、《上海的定期刊物》和《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蔡寄鷗的《武漢新聞史》、趙君豪的《上海報人的奮斗》等等。

        (4)以“中國(地區(qū))新聞媒介個案史”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上海申報館編《申報館紀念冊》和《四十九年之申報》、陳冷主編《時報館紀念冊》(1921)、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卅周年紀念冊》(1922)、黃炎培編的《最近五十年: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1923)、上海申報館的《申報:二萬號紀念冊》(1928)、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概況》(1930)、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概況》(1931)、上海申報館編《申報概況》(1935)、上海中美日報社編的《中美日報苦斗記》、天津民國日報館編的《民國日報概況》(1942)、蔡天梅編著的《新民報社史》等等。

        2.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中包含了對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傳統(tǒng)紙質新聞媒介(如新聞報紙和新聞刊物)的研究,又對在近代出現(xiàn)的新聞通訊社、新聞報館、新聞雜志社及新聞廣播等不同新聞媒介類型(機構)進行了研究。

        (1)以“中國紙質新聞媒介”為研究對象的成果。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中研究新聞報刊發(fā)展史的成果不但眾多,而且是研究所有新聞媒介類型成果中的主體。如上海申報館編《申報館紀念冊》和《四十九年之申報》、陳冷主編《時報館紀念冊》(1921)、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卅周年紀念冊》(1922)、黃炎培編的《最近五十年: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1923)、上海申報館的《申報:二萬號紀念冊》(1928)、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概況》(1930)、上海新聞報館的《新聞報概況》(1931)、上海申報館編《申報概況》(1935)、上海中美日報社編的《中美日報苦斗記》、天津民國日報館編的《民國日報概況》(1942)、蔡天梅編著的《新民報社史》等等。

        (2)以“中國非紙質新聞媒介”為研究對象的成果。這一階段中的“非紙質新聞媒介”主要有新聞廣播、新聞攝影和新聞電影(紀錄電影)等,也包含了以“新聞通訊社”、“新聞報館”和“新聞雜志社”等新聞機構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楊家駱著《中國期刊社報社通訊社一覽表》、許晚成編的《全國報館刊社調查錄》和《全國通訊社調查表》、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1938,1941,1942,1944)、軍事委員會新聞監(jiān)察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1940,1941,1943)以及內政部警察總署編的《全國報社通訊社雜志社一覽上、下兩冊》和行政院新聞局編的《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等,則是涵蓋報社、雜志社和新聞通訊社等不同的新聞媒介機構,還包含了以“新聞廣播”為對象的研究成果。如: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人事室編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職員錄》、行政院新聞局編的《廣播事業(yè)》以及彭樂善的《廣播戰(zhàn)》等,實現(xiàn)了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對象對社會媒介機構的全覆蓋。要特別說明的是,作為新聞尤其是重大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和戰(zhàn)爭新聞的新興載體新聞電影,在辛亥革命時期就已經(jīng)正式問世。兩部劃時代的紀錄短片《武漢戰(zhàn)爭》(1911)和《上海戰(zhàn)爭》(1913)的完成時間,比全世界公認的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整整早了11 年。但筆者除了得知上海合作出版社在1927 年出版過刊載徐恥痕《中國影戲之溯源》等文的《中國影戲大觀》第一集,1933 年南京正中書店出版過刊載谷劍塵《中國電影發(fā)達史》等文的《中國電影年鑒》等資料性出版品外,尚沒有發(fā)現(xiàn)有專門研究新聞電影及新聞紀錄電影史的著作。當時業(yè)界和學界也有人撰寫了一些思考或探討性的文章,但這些文章大多散見于一些時事刊物、社會生活刊物以及刊載戲劇上演、電影放映等的消息乃至廣告出版品上,沒有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

        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對象涉及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的所有研究對象和可能的研究范圍,初步構建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對象體系。

        (二)民國時期新聞史成果的研究方法敘述體系

        民國時期新聞史成果的研究方法已經(jīng)比較豐富多彩,構成了一個包含多種著作方式、多種體裁類別、多種成果屬性的研究成果體系。

        1.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中國學者采用原創(chuàng)研究法產生的學術專著,也包含中國學者在前人基礎上用編著方法產生的研究成果,還包含了中國學者翻譯或譯述外國學者著作形成的新聞史專著:

        (1)以“原創(chuàng)研究法”生產的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如《上海報紙小史》(姚公鶴著)、《中國報刊的興起》(英文,汪英賓)、《中國新聞發(fā)達史》(蔣國珍著)、《中國報紙進化之概況》(戈公振著)、《中國報紙變遷史略》(兼士著)、《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中國的新聞紙》(張靜廬著)、《中國的新聞記者》(張靜廬著)、《新聞事業(yè)進化小史》(黃汝翼著)、《浙江新聞史》(項士元著)、《最近百年中日兩國新聞事業(yè)之比較》(杜超彬著)、《外人在華新聞事業(yè)》(趙敏恒著)、《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胡道靜著)、《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林語堂著)、《中國報紙簡史》(英文版,馬蔭良著)、《中國報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時期的報紙》(吳成著)《中國近代之報業(yè)》(趙君豪著)、《近百年來中國報紙之發(fā)展及其趨勢》(章丹鳳著)、《武漢新聞史》(蔡寄鷗著)等等。

        (2)以“編著研究法”產生的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如《本國新聞事業(yè)》(郭步陶編著)、《國際新聞事業(yè)》(謝六逸編著)、《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余戾林編)、《歐美新聞界鳥瞰》(甘家馨編著)、《各國新聞事業(yè)透視》(龍之鵬編著)、《新民報社史》(蔡天梅編著,日偽出版物)、《中國新聞教育史》(吳憲增編著,日偽出版物)、《新聞學綱要》(史梅岑編著)等。

        (3)以“翻譯(譯述)法”產生的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如《實用新聞學》([美]休曼著,史青譯)、《新聞概論》([日]杉村廣太郎著,王文萱譯,黃天鵬校訂)、《日報期刊史》([法]淮爾(G.Weill)著,宋善良譯述)、《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容又銘編著、馬星野校訂)、《美國的新聞事業(yè)》([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譯)等等。

        2.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撰述性的新聞史研究著作,也包含了資料匯編式的學術性出版物。

        (1)民國時期的“撰述性”新聞史研究成果。如《上海報紙小史》(姚公鶴著)、《中國新聞發(fā)達史》(蔣國珍著)、《中國報紙變遷史略》(兼士著)、《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新聞事業(yè)進化小史》(黃汝翼著)、《浙江新聞史》(項士元著)、《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胡道靜著)、《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林語堂著)、《中國報紙簡史》(英文版,馬蔭良著)、《中國報史述略》(邵介著)、《武漢新聞史》(蔡寄鷗著)等等。除撰述性的學術專著此以外,還有文集式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如胡道靜的《報壇逸話》,回憶錄式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如陳布雷的《陳布雷回憶錄》等等。

        (2)民國時期的“匯編性”新聞史研究成果。如《中國期刊社報社通訊社一覽表:民國史稿副刊之一》(楊家駱著)、《全國日報調查錄》(李文裿編)、《全國報館刊社調查錄》和《全國通訊社調查表》(許晚成編)、《京津新聞事業(yè)之調查:調查資料 第2 號》([偽]新民會中央指導部調查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最近登記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軍事委員會新聞監(jiān)察局編)、《新聞事業(yè)法令匯編》(王漢中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雜志社一覽》(上、下兩冊)(內政部警察總署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行政院新聞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國民黨中宣部第三處編)等等。

        (三)民國時期新聞史成果的研究者敘述體系

        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已經(jīng)充分表明,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從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比較開放的學術氛圍和態(tài)勢。這一點從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的生產者角度也得到了相應的驗證。

        1.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生產者中既有作為主體的中國籍研究者,也有具有代表性的外國籍研究者。

        (1)“中國籍”研究人員占了主體位置。其成果如: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徐寶璜、胡愈之著《新聞事業(yè)》,項士元著《浙江新聞史》,汪英賓著《中國報刊的興起》(英文),蔣國珍著《中國新聞發(fā)達史》,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張靜廬著《中國的新聞紙》,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兩國新聞事業(yè)之比較》,黃汝翼著《新聞事業(yè)進化小史》,趙敏恒著《外人在華新聞事業(yè)》,胡道靜著《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林語堂著《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余戾林編《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章丹楓著《近百年來中國報紙之發(fā)展及其趨勢》,趙君豪著《中國近代之報業(yè)》,蔡寄鷗著《武漢新聞史》,容又銘編著《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馬星野著《英國之新聞事業(yè)》,程啟恒著《戰(zhàn)時中國報業(yè)》,吳憲增編著《中國新聞教育史》(日偽出版物)以及陳布雷著《陳布雷回憶錄》等等。這些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的作者都是中國籍的研究者。

        (2)“外國籍”研究人員具有鮮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通過翻譯或譯述的方式,向中國學界介紹了外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對于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示范作用。他們的成果如:美國記者休曼的《實用新聞學》(史青譯)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包含有新聞史內容的著作;日本學者杉村廣太郎的《新聞概論》(王文萱譯,黃天鵬校訂)則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當時日本的新聞學研究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日本學者松本君平的《新聞學》(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譯)是“中國的第一部新聞學譯著”;中國的第一部新聞法《大清報律》的草案是清政府“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參考日本的新聞法擬定的”);而法國學者淮爾(G.Weill)的《日報期刊史》(宋善良譯述)則從另一個角度向中國學術界介紹了歐洲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觀點;美國學者穆德著《美國的新聞事業(yè)》(王揆生、王季深譯)則向中國學術界介紹了20 世紀中葉美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近況。

        2.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生產者中,既有作為自然法人的新聞學界業(yè)界的“個體”研究人員,也有作為社會法人為履行公職生產新聞史研究成果的政府部門的“集體”研究人員。

        (1)自然法人的新聞學界業(yè)界的“個體”新聞史研究人員,他們生產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是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主體。主要的如:《上海報紙小史》(姚公鶴)、《考察日本新聞記略》(包天笑編)、《最近五十年: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黃炎培編)、《中國新聞發(fā)達史》(蔣國珍著)、《世界報紙大觀》(李昭實著)、《中國報紙進化之概況》(戈公振著)、《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張靜廬著)、《中國報紙變遷史略》(兼士著)、《中國期刊社報社通訊社一覽表:民國史稿副刊之一》(楊家駱著)、《中國報刊與輿論史》(英文版,林語堂著)、《全國日報調查錄》(李文裿編)、《全國報館刊社調查錄》(許晚成編)、《全國通訊社調查表》(許晚成編)、《中國報紙簡史》(英文版,馬蔭良著)、《中國報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時期的報紙》(吳成著)、《中國近代之報業(yè)》(趙君豪著)、《報壇逸話》(胡道靜著)、《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余戾林編)、《武漢新聞史》(蔡寄鷗著)等等。

        (2)社會法人的新聞媒體機構或政府部門等“集體性”研究人員,所生產的新聞史研究成果雖然在數(shù)量上不是很多,卻是這一階段不應忽視的組成部分。如《申報館紀念冊》(上海申報館)、《四十九年之申報》(上海申報館)、《新聞報卅周年紀念冊》(上海新聞報館)、《申報:二萬號紀念冊》(上海申報館)、《上海之報界》(1929,上海日報公會編);《中國報界交通錄:新聞學研究第2 號》(燕京大學新聞系編)、《申報概況》(上海申報館)、《京津新聞事業(yè)之調查:調查資料 第2 號》([偽]新民會中央指導部調查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最近登記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軍事委員會新聞監(jiān)察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全國雜志社一覽》(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征審科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全國報社通訊社動態(tài)一覽》(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新聞檢查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編);《北平市各報社通訊社新聞從業(yè)人員錄》(軍事委員會北平新聞檢查處)、《北平市新聞記者調查表》(第十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政治部)、《首都新聞記者公會會員錄》(首都[南京]新聞記者公會會務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職員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管理處人事室)、《全國報社通訊社雜志社一覽上、下兩冊》(內政部警察總署)、《新聞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廣播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行政院新聞局編)、《全國報社通訊社一覽》(國民黨中宣部第三處編)、《新聞事業(yè)》(行政院新聞局編)等等。

        3.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生產者中,既有作為一般或平常意義上的學術研究者,也有一些特殊意義的研究者。

        無論是在“個體性研究者”還是在“集體性研究者”中,由于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特定政治傾向或政治經(jīng)濟關系的制約,其身份又是多種多樣有時甚至是在不斷變化的。例如在“個體研究者”中,不僅有純粹的新聞學界業(yè)界人士和政府機構人士之區(qū)別,而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有為國民黨主導的中國政府服務和為汪精衛(wèi)等漢奸政府服務的區(qū)別;在政治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也有傾向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或同情受到國民黨鎮(zhèn)壓和“圍剿”的共產黨的區(qū)別等等。至于“集體研究者”,則既有新聞媒介機構和政府部門機構的區(qū)別,也有國民黨政府部門和漢奸政權部門的區(qū)別等。這是由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的歷史存在。不管如何,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者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組成體系。

        (四)民國時期新聞史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敘述體系

        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經(jīng)歷了近40 年時間,作為民國時期新聞史學研究成果不斷發(fā)展成熟的標志,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日益豐富,并逐漸顯現(xiàn)出一個較為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敘述體系,這個體系包括:

        1.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表現(xiàn)形式中,既有以文字語言為表述形式的文字表述法,也有為了使敘述內容更為形象直觀而采用圖畫、表格、器物繪畫、實物照片、書(刊)影插圖等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

        采用語言文字表述的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數(shù)量眾多,且大部分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都少不了應用語言這一表達工具,即使是以圖片、照片為主的出版品,也少不了用文字對圖片、插圖的內容進行解釋或提示,所以這里就不把采用語言為表述方法的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一一舉例介紹了。

        為使內容更為形象直觀而采用圖畫、表格、器物繪畫、實物照片、書(刊)影插圖等方法,在當時也很普遍。據(jù)《民國時期總書目》記載:申報館編、1918 年出版的《申報館紀念冊》中“有像”、“內收該館照片16 幅”;同年出版的《四十九年之申報》更是“以圖片的形式介紹該館于1918 年新建辦公樓的內外情景”;包天笑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 年出版的《考察日本新聞記略》在“卷首有考察人的合影及日本東京日日新聞新館內部建筑圖”;徐寶璜、胡愈之合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年12 月出版的《新聞事業(yè)》一書“有表”;任白濤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 年7 月出版的《綜合新聞學》(第1、2 冊)“有圖像及表”;民國日報館編、1942 年11 月出版的《民國日報概況》中“有圖像及表”;戈公振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年2 月再版的《新聞學》一書“卷首有‘最早之單面印刷新聞紙’、‘京報之外觀與內容’等影印6 幅”等等。

        2.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在敘述結構上,既有采用純正文敘述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專著只有正文(包括序言、引用文獻、目錄及后記等文字)的表述方法,也有正文加附錄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圖書在序言、正文、引用文獻、目錄及后記等文字外,另外“附錄”相關內容以補充正文的表述方法。

        在一般意義上,學術專著的作者在正文中即可完整地表達其思想、觀點、結論,并在表述過程中適當?shù)匾梦墨I史料來闡述其思想、驗證其觀點、支撐其結論。因此不少學術專著沒有使用“附錄”方式進行內容的補充式表述。據(jù)《民國時期總書目》記載:胡道靜著《上海的日報》和《上海新聞事業(yè)之史的發(fā)展》,項士元編《浙江新聞史》,蔣國珍著《中國新聞發(fā)達史》,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胡道靜著《報壇逸話》以及章丹楓著《近百年來中國報紙之發(fā)展及其趨勢》等新聞史專著,都沒有“附錄”。

        與之同時,也有不少新聞史研究成果采用“正文加附錄”的表述方法。據(jù)《民國時期總書目》記載:余戾林編《中國近代新聞界大事記》“附錄《新聞政策》、《中國新聞學會宣言》等五種”;趙君豪著《中國近代之報業(yè)》“附錄:《日本戰(zhàn)時新聞政策》”;吳憲增編著《中國新聞教育史》“附錄:《中國新聞教育發(fā)展年代表》等兩種”;行政院新聞局編《新聞事業(yè)》“附錄:全國已登記報社通訊社雜志社統(tǒng)計”;趙敏恒編《外國在華新聞事業(yè)》“附錄:中華民國出版法”;容又銘編著《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附錄:世界各國主要報紙一覽表”;黃天鵬著《中國新聞事業(yè)》“附錄:全國報館調查錄、新聞界近百年大事記、天廬逍遙閣新聞學藏書編目等”;燕京大學新聞系編《中國報界交通錄》則“附錄:遠東各地重要刊物名錄等2 種”等等。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主要由四個部分四個層級組成。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是“研究對象敘述體系”、“研究方法敘述體系”、“研究者敘述體系”和“表述方法敘述體系”。至于四個層級,為了避免行文的重復,我們僅選擇“研究對象敘述體系”予以闡述。這個完整的層級關系是按照如下的邏輯體系逐層展開的:處于第一層級地位的是:“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這個整體概念;處于第二層級的是在“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的次級層面的“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研究對象敘述體系”;處于第三層級的是“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研究對象敘述體系”,又包含了根據(jù)不同“空間(范疇)新聞史”和“(新聞)媒介類型史”來區(qū)分研究對象;處于第四層級的是包含在“不同空間(范疇)新聞史”和“不同(新聞)類型媒介史”中的次級層次研究對象。其中在“空間(范疇)新聞史”方面,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對“世界(各國)新聞史”的宏觀介紹和研究,又有對“中國(全國)新聞史”的中觀介紹和研究,還有對“中國(地區(qū))新聞史”和“中國新聞媒介(個案)史”的微觀介紹和研究;而在“(新聞)媒介類型史”方面,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對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傳統(tǒng)紙質新聞媒介(如新聞報紙和新聞刊物)的研究,又有對在近代出現(xiàn)的新聞通訊社、新聞報館、新聞雜志社及新聞廣播等不同新聞媒介類型(機構)的研究,還有對剛剛出現(xiàn)的電視發(fā)展趨勢的研究等等。

        據(jù)此我們認為,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界自民國誕生以后38 年左右時間里產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已經(jīng)構建起一個內容比較豐富、結構比較完整的敘述體系。

        三、對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之認識

        在基本梳理和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所構建起的敘述體系基礎上,下面想談一下對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的幾點認識:

        (1)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雖然在社會的動蕩中經(jīng)歷了波折和動蕩,但仍按照新聞史研究的內在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盡管有時是很緩慢甚至接近停滯狀態(tài)。在從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創(chuàng)立到1949 年9 月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作為中國的中央政府退出歷史舞臺之時的近40年間,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諸如資產階級革命派爭取奪回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堅持民主共和政體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科學民主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舉行的反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北伐戰(zhàn)爭”、蔣介石國民黨集團以“消滅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和共產黨以“反對國民黨一黨統(tǒng)治”為各自目的的國共兩黨軍隊“十年內戰(zhàn)”,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的那場事關國家民族前途的國共兩黨軍隊“大決戰(zhàn)”等等,都對中國當時各方面社會生活(也包括新聞史等學術研究領域)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有時甚至使得中國社會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tài)。但縱觀民國時期這近40 年間產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我們認為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不但沒有停止,相反卻是仍然循其規(guī)律頑強地發(fā)展——盡管有時是非常緩慢甚至是接近停滯的。這也是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能夠形成比較完整表述體系的物質基礎。這是我們在對本課題進行研究后得出的第一個認識。

        (2)盡管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在社會動蕩和波折中仍然在循其客觀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但社會的動蕩和波折卻明顯影響了新聞史學研究的正常發(fā)展。自姚公鶴《上海報紙小史》于1917 年出版后,盡管國內政治局勢也動蕩不安,但基本是在“民國”這個政治體制下運行,“除了個別報人的無端被害凸顯了屠夫的兇殘之外,總體上看,這個時期其實是近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得比較快的一個時期,”新聞史研究也是發(fā)展的比較快的一個時期。盡管在1917 年才有第一本國人撰寫的新聞史著作出版,但在這此后的十年中產生了17 種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中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既有中國新聞史研究成果,也有外國新聞史研究成果;既有自然法人個體研究者產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如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也有社會法人如上海新聞報館產生的成果《新聞報卅十周年紀念冊》;既有用中文撰寫的學術成果,也有用外語撰寫的學術成果;既有研究平面新聞媒體如新聞報紙的成果,也有研究影戲等非平面媒體的成果等等。同樣,從1928 到1937 年的這十年間,盡管在開始也有幾場國民黨內部的軍閥戰(zhàn)爭,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也一直在農村堅持斗爭,但這并沒有對民國南京政府統(tǒng)治造成直接的巨大威脅,所以在國民黨統(tǒng)治腹地仍然處于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的狀態(tài)。就在這被史學界稱之為“黃金十年”中,新聞史學研究成果也發(fā)展到了民國時期的頂峰,在9 年時間里生產出了新聞史研究成果38 種,其敘述方式的豐富性也達到了頂峰。而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武裝入侵的險惡環(huán)境里,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成為時代最重要、壓倒一切的主題,不少學者投筆從戎,獻身抗戰(zhàn),學術研究暫且退居其次;另一方面敵寇入侵,為減少戰(zhàn)爭損失,政府搬遷,人民逃難,在播遷過程中物質損毀,文化遭殃,人員顛簸,學術研究缺少必要的基本社會保障條件,所以這一階段的新聞史研究成果非但沒有在“黃金十年”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遞增,而是出現(xiàn)成分復雜,宗旨混亂、數(shù)量萎縮、質量下降等現(xiàn)象。至于在抗日戰(zhàn)爭后的國共近四年“大決戰(zhàn)”,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和波折對學術研究的影響就更加明顯——幾乎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性新聞史研究成果。

        (3)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所呈現(xiàn)的表述方式,和這一歷史時期中其他學科的研究狀況處在相當?shù)乃?。從現(xiàn)有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分析,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豐富多彩,研究的內容緊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研究的目的注重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研究成果及時反映了學科進步,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方法引進了新興科學技術??傊S富多彩的表述方式為展現(xiàn)研究成果的內涵增加了可讀性和直觀性,對于新聞史研究成果的近代化和社會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著作采用了“書首圖”(照片)、書中“表”,書后“附錄”的綜合表現(xiàn)方式。如:戈公振的那本包含有“報紙的起源”、“中國現(xiàn)代報紙的命運”等內容的《新聞學》(商務印書館1940 年4 月出版,1947 年2 月再版),盡管只是一本36 開、39頁的“新中學文庫”讀物,卻在卷首印了“最早之單面印刷新聞紙”、“京報之外觀與內容”等影印6幅,這些敘述手法的應用,對讀者理解該書內容的幫助功能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對于中學生這一缺少社會閱歷的讀者群體而言)。又如容又銘編著、馬星野校訂的《世界報業(yè)現(xiàn)狀》(桂林銘真出版社1943 年10 月初版)則附錄了“世界主要各國報紙一覽表”,其中一共列舉了44 個國家的新聞報紙。至于黃天鵬《中國新聞事業(yè)》(上海聯(lián)合書店1930 年9 月初版)的附錄則更加豐富,包括了:《全國報館調查錄》、《新聞界近百年大事記》、《天廬逍遙閣新聞學藏書編目》等多種,既有對報館現(xiàn)狀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又有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大事記式的展現(xiàn),還有對新聞學重要著作的介紹,真是一冊在手,樣樣全有。實物照片、數(shù)據(jù)圖表、業(yè)界大事記、專業(yè)圖書編目和當時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著作敘述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同步前進態(tài)勢,是可以自立于當時學術之林的“顯學”領域。

        (4)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是從民國時期產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中分析、歸納、提煉出來的思維結果,是整個成果群體所承擔、所反映出來的集體形象。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是以民國時期產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基本物質存在為前提的抽象思維研究的成果。如果脫離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這個物質載體,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就成了無根之木。從哲學觀念認識,是先有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后有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這個敘述體系在民國時期經(jīng)歷了出現(xiàn)、發(fā)展、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首先是從一種兩種新聞史研究成果不能形成敘述體系,然后到若干種新聞史研究著作成果蘊含了初步的新聞史成果敘述體系,再在社會和學科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新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方式及技術方法,從而逐漸形成完整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是由相互聯(lián)系的若干部分組成的整體,該體系的幾個組成部分互為前提、共同存在于當時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體系的各組成部分(研究對象表述體系、研究方法表述體系、研究人員體系及表現(xiàn)形式表述體系)共同構成“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表述體系”這個整體,缺少了某一部分就構不成這個完整的體系。無所謂哪個組成部分重要一些,或者說哪個組成部分次要一些。如果片面強調某一個組成部分(子體系)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存在,實際上就割裂了這個有機整體,被強調和突出的方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表述體系是根據(jù)這一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分析歸納出來的,它只存在于概念之中,很難以某種物質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脫離了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成果的具體分析,也就無所謂成果表述體系。

        由于民國時期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根據(jù)地、抗日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長期處在戰(zhàn)爭、災難、封鎖和播遷等險惡環(huán)境中,不具備開展新聞史研究的起碼條件,因此尚未見到民國時期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根據(jù)地、抗日根據(jù)地及解放區(qū)出版發(fā)行或印行的新聞史研究專著成果,所以在本文的敘述體系中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這是要特別說明的。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 国产三级精品av在线|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画质优化| 亚洲五月天综合|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水蜜桃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超碰|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区|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制服丝袜视频国产一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影音先锋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欧美性一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本中国内射bbxx|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av一区二区凹凸精品| 亚洲av迷人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 精品亚洲日韩国产一二三区亚洲| 久久99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九月婷婷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avtt一区| 日本最新视频一区二区|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 精品中文字幕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老肥妇做爰bbww|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不卡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 国产清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大骚b视频在线| 亚洲免费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