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鳳
據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好奇的本能,而這種所謂的本能傾向會使人們在面對特殊陌生的現象時盡力找出其發(fā)生的原因。由此,堅信少年兒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求知欲,天生會本能地對一切新奇的事物感興趣,而且會想方設法弄清楚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少年兒童大腦思維活動能力,使之健康茁壯成長。作為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大好機會,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來指導他們如何提高他們的智力思維能力,還有如何收集信息資源的能力,教給他們發(fā)現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一般思維方式,教給學生學會學習的探究方法,以及形成善于聽取各種不同的建議、參與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小學數學求知欲學生探究式一、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化、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要轉變教學思想觀念,摒棄舊的、落后的、教條的東西,采取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方法,那就是改變自己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民主的、自由的開放化、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我們大家都知道,任何數學問題都有一定的產生背景、生成過程和實踐價值??墒俏覀兘滩谋旧硎且岳硇远ㄕ摰男问街苯映尸F濃縮、靜態(tài)的知識,這就難免忽略去了前人已完成的反映數學知識發(fā)生、演繹、推理、以及形成、應用的實踐研究過程。教師過去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是過于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經歷、感受、實驗的過程,而新的課程標準就特別強調,讓學生像科學家發(fā)明研究一樣,參與數學知識的發(fā)現、提出、形成、應用的“研究”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大地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思維更加敏捷,才美更加外見。
首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直接參與數學問題的提出。誠然,數學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我們的解決數學問題上面,更應讓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量關系,進而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從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數學問題,拓展參與研究的活動空間,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之產生對數學問題進一步拓展探究的強烈愿望。比如,我們在進行兩、三步應用題教學時,就可以應用課件出示一些商品及標價,然后,再讓學來根據提供的信息,現提出數學問題,再拓展探究其解法。事實上,數學源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更是日常生活的提煉和概括,所以說,生活處處有數學,它存在于和數學相關的生活原型。
其次,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結論形成的拓展探究過程,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我們站在新課改高度看問題,學生的發(fā)展總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越充分,學生體驗就越深刻,同時也就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將靜態(tài)的知識結論,還原成動態(tài)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的活動中,像科學家那樣參與數學知識的再發(fā)現、在探討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能力的同時,還有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一般能力也得到提高。比如,我們在講授“圓的特征”時,先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中來,大膽猜測,再小組合作研究,集思廣益想辦法親自操作驗證,最后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而在教材中呈現知識的方式是單一的、靜態(tài)的,教師要努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促其學生進行大膽猜想之中,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來完成參與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
再次,讓學生參與數學知識應用的拓展探究過程。在新的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要讓學生“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引導學生因地制宜利用數學結論,進行判斷、分析、解釋、應用等拓展研究活動,在這過程中,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已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較復雜應用題之后,可以讓學生建房設計方案,再根據學的面積計算預算裝修房屋的費用,等等。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分析現實社會,來解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問題,以此來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要改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式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在開放式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為什么要改變學生的知識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tài)呢?因為這樣學習狀態(tài)追求的是讓學生一步到位,就是讓學生“吃等食”。讓學生順利理解、直接獲取牢固記憶知識技能的結果性目標,較少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思考方式、自身體驗,難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自主發(fā)展,就是只注重結果,不注重學習過程。而今的新課改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則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動狀態(tài)和知識建構過程,特別重視通過個體的探究活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以及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其一,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去“做”數學。小學生的頭腦里是動作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你教師講的,學生是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所以,我們主張讓學生動手來“做”。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把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操作過程中動手、動口、動腦,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進行深入探究,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知識、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fā)展。
其二,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會“問”數學。在我們數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問”數學中,學生大膽地對教材的詮釋、教師的講解、前面的發(fā)言等進行質疑,是內在思維活動矛盾運動的結果,是自己的觀點和外在觀點相互交鋒、碰撞的過程,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探究過程。因此,學生的問題意識越濃厚,自主意識就越強烈,對數學的探索就越深刻、具體、獨到,也就越有利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我們在數學的教育教學應讓學生在“問”中學會創(chuàng)造學習,學會體驗學習,學會自我展示和表現。
數學是一門理科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就其概念而言,個別詞看似普通,往往一掠而過,實則韻味無窮。教師要多留些時空,讓學生“生疑”,把問題發(fā)現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從此更加愛上數學這門功課。
參考文獻:
[1]林彩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考試周刊,2010,(05).
[2]柏森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三部曲[J].甘肅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