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梁實秋的老師姓徐,脾氣大,學生給他起一綽號:“徐老虎”。
徐老師雖兇,但極敬業(yè),他自己選輯教材,刻成蠟版,油印分發(fā)給學生。內容有古文,有白話,新舊兼收,這在當時是很開通的做法。所選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辭采斐然,說實話,梁實秋從心里喜歡國文,雖然有點怕徐老師。
徐老師之“兇”,還表現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語“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筆來,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經他勾抹后,所余無幾。梁實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覺灰心氣短。這時徐老師一改兇相,在辦公室很耐心地對他解釋:“你拿去細細的體味,你的原文是軟爬爬的,冗長,懈啦光唧的,我給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讀讀看,原來的意思并沒有失,但是筆筆都立起來了,虎虎有生氣了?!保ā段业膰睦蠋煛罚┝簩嵡镬o下心來,細一揣摩,果然。就在這刪削之間,見出老師的功力。小小梁實秋由埋怨而欽服,及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寫文章還能不多說廢話,還能有一點硬朗挺拔之氣,還知道一點‘割愛的道理,就不能不歸功于這位老師的教誨?!?/p>
如果說梁實秋的老師是嚴師,那么陸文夫童年的老師幾乎就是慈父了。老師姓秦,鄉(xiāng)間塾師。陸文夫原名陸紀貴,老師嫌缺少文氣,給他取了現在的名。陸文夫聰明好學,在蒙童中被老師另眼相看。秦老師到外面處館也要帶上他,將之作為“附學”?!案綄W”的飯食也是由主家供給的,可抵償束脩的一部分,老師寧可少些收入。
在館舍,秦老師并不逼他死讀章句,除了經史,也教他吟詩填詞,習字作畫,并允許看閑書。秦老師桌上有許多不屬于課本之類的書,其中還有小說。傍晚散學后,陸文夫便可翻看,諸如《精忠岳傳》、《施公案》、《七俠五義》、《三國演義》等都拿來看了。晚間無事,秦老師興致一來,愛和他神侃,討論書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評文辭的優(yōu)劣,師生之間,無拘無束,談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生下了根,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保ā段业嫩訋煛罚?/p>
后來,私塾取消,秦老師回家種田,日子過得很艱難。但他沒有忘記他的學生,常來陸文夫家,將他的藏書送給他,有古文,有詩詞,還有碑帖。
一代宗師金庸的啟蒙老師是誰呢?陳未冬。
陳未冬是金庸上小學時的班主任,教國文,也教歷史。一次上歷史課,講到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腐敗無能,清軍將士雖然奮勇抵抗,但刀矛槍劍怎抵得堅船利炮?他邊講邊悲憤不已,情緒激動,突然掩面失聲,金庸和同學們也都跟著哭了。這件事給他留下很深印象,使他從小就感受到愛國激情。
金庸功課好,作文出色,陳老師十分賞識他。金庸喜讀課外書,尤愛古典小說,但那時社會還很保守,《紅樓夢》、《水滸傳》被視為誨淫誨盜,在班上,陳老師唯獨允許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寫作天賦。陳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說;“我對他的每篇作文都細加圈點,認真批改,作為范文在課堂上評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給《諸暨民報》的駱文華,他看后認為很不錯,還選了幾篇在《諸暨民報》上刊登了?!?/p>
陳未冬還讓金庸跟他一起編校刊。金庸從組稿到修改、謄清,干得不知疲累。開頭出半月刊,后改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辦得有聲有色。金庸一生筆耕不輟,傾力辦報,大約正得益于這初始的錘煉。
這三位文學大家的啟蒙師,除陳未冬外,其余兩位“已歸道山”,一生籍籍乎無名?!班l(xiāng)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閭巷者,曷可勝道!”但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啟蒙師點燃了文學大師幼時的文學心燈。這就是為什么幾十年后他們仍要作文懷念,傾注深情。
其實,不獨文學家,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總有一個或幾個老師令我們感恩,并銘心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