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廣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1)
廣東省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
高 軍
(廣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1)
羽毛球運動是我國的傳統優(yōu)勢項目,廣東隊一直是國內羽壇勁旅,培養(yǎng)了傅海峰、謝杏芳等頂尖好手。但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運動員傷病率較高,早衰、早退役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項目發(fā)展。本文以廣東省羽毛球隊不同等級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討論運動員傷病情況,提出建議對策。
2.1 研究對象
本調查得到了廣東省羽毛球隊的大力支持?,F役運動員男38人,女31人,共69人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7.4歲,均處于12~27歲年齡段。其中國家健將級運動員15名,年齡22~27歲;國家一級羽毛球運動員18名,年齡14~22歲;國家二級羽毛球運動員18名,年齡12~17歲;未定級運動員18名。這些運動員,保持每周訓練4~6天,平均5.8天,每天訓練為4~7少時,平均6少時。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和問卷調查法。其中,問卷調查法向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69份,回收有效問卷69份,有效回收率100%。
3.1 運動員損傷率
在調查的69人中,65人患有運動損傷,其中男36人,女29人,損傷率為94.2%,性別無顯著性差異(p<0.05)。健將級運動員患病15人,損傷率100%,共計62處例;一級運動員患病17人,損傷率94.5%,共計58處例;二級運動員患病18人,損傷率100%,共計45處例;未定級運動員患病15人,損傷率83.4%,共計40處例。
羽毛球運動員損傷時間主要發(fā)生在比賽、專項訓練、身體素質訓練等情況下。其中以專項訓練時的損傷居多。
表1 不同級別運動員損傷部位分布
3.2 損傷性質
羽毛球運動員以慢性損傷為主,其中國家健將級運動員運動損傷62例,慢性損傷32例,占51.6%;一級運動員運動損傷58例,慢性損傷29例,占了50%;二級運動員損傷45例,慢性損傷21例,占46.7%;未定級運動員損傷40例,慢性損傷19例,占47.5%。
3.3 運動創(chuàng)傷部位
不同級別的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的部位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腰、膝、踝、腿和肩這幾個部位。運動員級別越高,損傷越集中在腰背部,膝、踝次之;級別越低,腰部損傷相對減少,而膝、少腿和上肢的損傷率增高。(表1)
3.4損傷的種類及損傷率
本次調查,損傷種類27種;健將級運動員損傷率最高,損傷集中在腰部,腰部肌肉拉傷損傷率為46.7%、腰背肌筋膜炎為40%;膝關節(jié)主要是髕尖末端病,也達到46.7%。髕骨軟骨病,踝關節(jié)扭傷及肱骨外上髁炎損傷率也較高,都超過20%。一級運動員的損傷仍然是腰肌拉傷和腰背肌筋膜炎、髕尖末端病損傷率相對高;二級運動員損傷率相差不多,主要是腰部肌肉拉傷、腰背肌筋膜炎,髕尖末端病、髕骨軟骨病、大腿肌肉拉傷及肩袖損傷;未定級運動員肱骨外上髁炎、肩袖損傷和踝關節(jié)扭傷損傷率較高,達到22.2%。詳細資料見表2。
3.5 損傷對訓練的影響
在調查受傷的69名運動員中,健將級運動員有5人堅持正常訓練,占33.3%,8人影響正常訓練,占53.3%,2人停止訓練,占13.3%;一級運動員有3人堅持正常訓練,占16.7%,11人影響正常訓練,占61.1%,3人停止訓練,占16.7%;二級運動員有5人堅持正常訓練,占27.8%,12人影響正常訓練,占66.7%,1人停止訓練,占5.6%;未定級運動員,有4人堅持正常訓練,占22.2%,9人影響訓練,占50%,2人停止訓練,占11.1%。
羽毛球運動比賽、訓練強度極高,對抗性極強;對運動員的體能、力量、爆發(fā)力、靈敏和協調性等素質要求非常高,它既需要有氧供能,又需要無氧供能。資料表明,實戰(zhàn)中運動員平均心率已經達到189次/分鐘左右,以無氧供能為主。而運動員在進行專項多球訓練時候的平均心率也達到了178次/分鐘。以“變速突擊、攻守兼?zhèn)?、靈活多變”為核心的廣東羽毛球技術風格,更是對運動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導致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的身體狀態(tài)常常處于極限水平,稍有偏差,就有可能發(fā)生運動損傷。
表2 運動創(chuàng)傷損傷率
調查顯示,廣東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特點是:(1)損傷率達94.2%,遠遠高出其他項目,如跆拳道損傷率89.6%、擊劍損傷率73.2%、摔跤損傷率74.5%;(2)損傷絕大多數都發(fā)生在專項訓練中,超過55%。(3)隨著羽毛球運動員運動級別的升高,技戰(zhàn)術水平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損傷率呈明顯增高。慢性損傷,包括急性轉慢性的比例顯著升高。(4)級別越低,下肢的損傷及肩肘損傷構成比相對增加。羽毛球運動員開始早期專項訓練的年齡普遍較低,平均在8歲左右,也早于其他省的隊員。運動員年齡少,力量差,柔韌性好,關節(jié)韌帶松弛,骨骼未發(fā)育成熟,技術發(fā)揮不穩(wěn)定等原因,造成少運動員各部位患病的構成比升高,尤其是踝關節(jié)、肩肘部位損傷比例相對高一些。
為減少損傷,結合羽毛球項目特點,建議:(1)要特別重視預防腰損傷。現代羽毛球運動發(fā)展以快速多變?yōu)橹?,對抗性極強,高水平運動員的腰部處于在360度的范圍內,不斷地過屈(如弓步接吊球、跨步接球、搓網前球)或過伸運動(如扣殺球、擊后場高球),腰部反復的受到過伸或過屈力的作用,還不斷地進行左右屈伸用力接球,腰部承受負荷過大,損傷損傷率極高;且以腰肌拉傷(有的是急性拉傷未愈轉為慢性,有的是慢性勞損)、腰背肌筋膜炎為最多。建議訓練中應加強腰腹肌力量練習,加強核心用力區(qū)的力量,也要注意增加動態(tài)發(fā)力的練習,比如現在平衡球或平衡盤在力量練習中的使用,這些都可以起到預防腰損傷的作用,一旦有腰部不適,還需要使用腰部保護支持帶,防止損傷加重。(2)要注意預防膝關節(jié)損傷。調查中另一高患病部位是膝關節(jié)。羽毛球隊員在運動中是以半蹲位完成跨步、滑步、急停和起跳等動作,要反復地在短距離內,瞬間變向,側身及前屈、后伸、起跳、跨步、后蹬,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裝置不斷承受劇烈牽拉或牽扯力、扭挫、擠壓。一旦某個動作不協調或過度用力、過度疲勞均會引發(fā)損傷。又由于訓練強度大,膝關節(jié)負擔重、一般急性損傷常不能及時治愈,久之又形成慢性勞損,如半月板損傷或韌帶損傷等,非常影響訓練,而末端病或慢性滑膜炎,則經久不愈。建議訓練中應加強大腿肌群的力量練習、柔韌練習,蹲馬步、負重蹲馬步、負重直腿抬高練習和控制體重、做好準備活動、帶好保護支持帶等都是很好的做法。(3)要重視預防踝關節(jié)韌帶拉傷。踝關節(jié)損傷并不是羽毛球運動特有的,對大多數運動項目都是高發(fā)率,這主要和踝關節(jié)的解剖特點有關系。我們應督促隊員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加強踝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的力量練習,如負重提踵、跳繩、足尖跳,堅持使用護踝、支持帶等。(4)有針對性地預防肩袖損傷。羽毛球運動技術,擊高遠球、吊球、殺球,都需要上臂后引、肩部打開,當球落至額前上方時,上臂向上方抬起、肘部領先、前臂自然后擺,然后前臂急速內旋帶動手腕屈收鞭打發(fā)力。而肩袖的四塊肌肉主要維持肱骨頭在關節(jié)內正常位置,此時就會受到很大的牽扯力,同時肩關節(jié)空間狹少,肩袖尤其是岡上肌反復牽扯、擠壓、摩擦,最終導致肩袖的慢性損傷。建議訓練中應注意肩部力量和柔韌性的練習,減少肩部專項練習,尤其是局部大負荷練習,運動后做好牽拉等放松練習。
廣東省羽毛球運動員的損傷發(fā)生率偏高,高于其他省市,也高于十多年前的平均水平,這與羽毛球技戰(zhàn)術發(fā)展特點、運動負荷大、較早地開始專項訓練等有關;損傷多發(fā)于腰、膝、踝、肩等部位,在級別較低的未定級運動員中,這幾個好發(fā)部位發(fā)生率接近,而隨著級別的升高,隊員損傷率升高,甚至達到100%,腰、膝部的損傷率升高,尤其是腰部。根據各部位損傷的特點和損傷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議:
合理地安排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和放松,尤其是易傷部位;加強易傷部位的力量和柔韌性,尤其是靜力性練習力量,加強核心用力區(qū)的力量和動態(tài)發(fā)力的能力;訓練和比賽時帶好保護支持帶。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fā)現過早的參加專項訓練在實際中并沒有顯示出優(yōu)越性,因此實際工作中應摒棄盲目追求早期專項訓練,避免出現隊員早衰,提早退役現象,這對運動員和國家都是一種浪費。
[ 1 ] 朱麗華,劉柏,趙鑫,等.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運動創(chuàng)傷調查與分析[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
[ 2 ] 王都春,田得祥,任玉衡,等.中國式摔跤運動員運動創(chuàng)傷調查[ J ].中國運動醫(yī)學,2001(20):2.
[ 3 ] 陳揚,艾冬生,王向前,等.參加2003年全國羽毛球錦標賽運動員308名腰傷情況的調查分析[ J ].中國臨床康復,2006(36):10.
G847
A
1674-151X(2015)09-042-03
2015-07-19
高軍。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