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至民國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及其解決途徑

        2015-11-10 01:49:24劉志剛
        城市學刊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沅江洞庭湖區(qū)湖區(qū)

        劉志剛

        ?

        晚清至民國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及其解決途徑

        劉志剛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 410083)

        晚清至民國洞庭湖區(qū)水利沖突層出不窮,所爭者小到“掛角”、“挖壓”、“釘頭”、間堤、堤費之事,大到河道治理、江湖關(guān)系。它們呈現(xiàn)出糾紛時間長、影響區(qū)域廣、涉及行業(yè)多、參與人群眾與訴訟層級高等特征。究其緣由,則是生態(tài)變遷、以鄰為壑、政府失職、治理分歧等多種因素所使然。面對紛繁蕪雜的水利糾紛,湖區(qū)社會曾長期在械斗、調(diào)解與訴訟中徘徊不前,而近代水利科技的引進則為其化解水利危機提供了新路徑,為湖區(qū)社會構(gòu)建更為有效的水利糾紛解決機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昭示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水利發(fā)展的基本方向。

        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民間械斗;技術(shù)改進

        洞庭湖區(qū)(以下或簡稱湖區(qū))乃澤國淵藪。浩瀚無邊的洞庭湖讓這片區(qū)域生機勃勃,美不勝收,使之成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xiāng)”,也曾令它凄慘暗淡,民不聊生,無數(shù)次置之于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因如此,如何得水利,避水害也就成為當?shù)孛癖娚a(chǎn)與生活永恒的主題,水利糾紛自然也是湖區(qū)社會的日常行為。當前國內(nèi)史學界有關(guān)此類問題的探討已相當豐碩,然而洞庭湖區(qū)卻似乎是被遺忘的角落。筆者所及,僅見彭雨新、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農(nóng)業(yè)水利研究》一書簡略列舉了湖區(qū)州縣間、堤垸間以及村莊間存在的一些水利糾紛,[1]尹玲玲《明清兩湖平原的環(huán)境變遷與社會應對》一書則對明代湖區(qū)漁農(nóng)之間的水利沖突有所涉及,[2]以及鄭利民、楊鵬程《湘鄂兩省歷史上的水利糾葛》一文所論的湘鄂兩省水利糾紛及其原因。[3]可見,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仍有著較大的研究空間。筆者不揣淺陋,將對晚清至民國湖區(qū)水利糾紛案例、特征、原因及解決途徑進行一次系統(tǒng)性考察,同時也為當今湖區(qū)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jīng)驗。

        一、水利糾紛的案例

        當前學界基于各地水利糾紛的特征,劃分出多種不同類型,大多以地域、行業(yè)、族群為界限,也有從水利用途、水利開發(fā)、水利管理、河道變遷以及利益分配等角度展開論述的。就洞庭湖區(qū)而言,水利關(guān)系糾葛叢生,難有適宜標準進行分類,筆者以為不妨從具體案例入手,例舉如下:

        其一,“掛角”之爭。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沅江豪紳畢銘魁等恃眾霸占保安垸南堤外東頭官洲“照業(yè)”,阻塞了保安垸“垸內(nèi)水道,進出所關(guān),牧場所系”的“河頭”,雙方為此爭訟不休。[4]其二,“挖壓”之爭。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普豐垸興樂等局求釘保安垸東堤,經(jīng)協(xié)商后同意留出五十弓“挖壓”之地歸后者取土、栽柳。但次年初保安垸“取土加修、栽培楊柳”時,卻遭王登俊等人武力阻撓,因而發(fā)生訟案。[4]卷8:244-273;卷10:308-328其三,“釘頭”之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熙和垸董事徐星槎呈請釘塞保安、西成兩垸之南、外洲之北的白水浹,此舉遭到保安、普豐兩垸堅決抵制。[4]卷13:411-425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附東垸興修,又欲釘塞白水浹河道,再次引發(fā)強烈抗議。[4]卷13:426-470其四,間堤之爭。為了防御洪水,堤垸間或堤垸內(nèi)常因間堤興毀發(fā)生沖突。如同治年間,澧州藍家上下垸就因此事鬧成“京控”之案。[1]226光緒三十年(1904年),沅江保安垸首曾繼輝等為拆毀先前所修防洪間堤,特呈請官府備案以防爭訟,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它為湖區(qū)常發(fā)案件。[4]卷13:425-426其五,堤費之爭。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保安垸畝戶皮發(fā)順等指控首事陳志咸等“以職等之費,取職等之息,其利無窮,其弊盡顯”,次年三月再次要求“賞集調(diào)簿,究吞勒退”。而后者則反訴皮等“穩(wěn)思騙費抗修,膽以夯吞卡害,害貽利往”。[4]卷8:229-232又如光緒三十年(1904年),沅江縣學局與沅江保安垸就學田堤費發(fā)生爭訟,前者請將保安垸所余“官業(yè)”田產(chǎn)提歸“中學堂常年經(jīng)費”,后又指控其“恃強統(tǒng)眾,平白劫奪”。[4]卷10:295,333后者則要求沅江學局補繳堤費“一萬二千一百四十七串六百八十五文”。[4]卷10:330其六,閘壩之爭或河道治理之爭。民國元年(1912年),沅江紳士李鴻燿等在保安垸與西成垸之間的河道上修建閘壩,由此引發(fā)了一場蔓延達二十余年的“滔天巨案”。[5]其七,江湖關(guān)系之爭。自清代咸同年間松滋、藕池決口以后,湘鄂兩省進入漫長的水利糾紛之中。光緒十八年(1892年),湘籍官員與湖區(qū)士紳聯(lián)名奏請筑塞藕池,后又有筑塞荊江南岸四口之議,皆遭到鄂省強烈反對。宣統(tǒng)年間,湖南省咨議局提出疏江、塞口、浚湖方案,但湖北方面則堅決要求先浚湖,并提出聯(lián)合長江下游五省疏浚長江的意見,將湖南所提方案擱置一旁。民國年間,爆發(fā)的“天祜垸”案就是江湖矛盾的一次集中展現(xiàn)。[3]

        以上案例都直接關(guān)涉洞庭湖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或有關(guān)灌溉與排泄,或為垸堤修繕,或是為存留垸堤間河道,同時也有更大層面的江湖水利之爭,可謂紛繁駁雜,此起彼伏。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清代至民國湖區(qū)水利關(guān)系復雜的面相,并進而影響著湖區(qū)社會的穩(wěn)定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二、水利糾紛的特征

        縱觀清代至民國時期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對它們進行一番簡要的梳理后,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如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糾紛時間長

        湖區(qū)水利糾紛動輒數(shù)年、數(shù)十年,甚至近百年。如前文所述沅江廖堡治河之爭,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經(jīng)行政院批復后方才定讞,前后達20余年。若據(jù)保安垸首曾繼輝等所言此案可追溯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則有30余年。[4]卷15:524而湘鄂兩省江湖治理之爭起自光緒十八年(1892年),至新中國初年大規(guī)模整治荊江與洞庭湖才算得以有效解決,前后有60年之久,若上溯至咸豐十年藕池口潰決時荊江南北兩岸劍拔弩張的局勢,則可謂是百年糾紛。即便是始于1920年代“天祜垸”之爭也持續(xù)了30余年。[6]232可以說,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中存在著大量久拖未決之案。

        (二)影響區(qū)域廣

        湖區(qū)水利糾紛影響大,所涉區(qū)域不僅限于某堤某垸,小者數(shù)垸,大者達十數(shù)垸、數(shù)十垸,甚至有波及洞庭全域、影響湖南全省的。如沅江廖堡治河案卷入的堤垸由民國四年(1915年)訂立和解協(xié)議的裕福、保安、新月等6垸,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僅聯(lián)合抗議建閘的就達35垸,且分布于沅、南兩縣之間,[7]次年又發(fā)表公開宣言的增至四十垸。[8]民國十九年(1930年),洞庭湖區(qū)大水后湖南省建設廳水利科員王恢先等謀劃30余垸合修“干堤”之舉,則遭到濱湖十縣代表的堅決反對。[8]卷3而江湖治理之爭中湘鄂兩省更是動用了一切可以動員的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資源,影響區(qū)域已經(jīng)擴展至整個華中地區(qū)。

        (三)涉及行業(yè)多

        湖區(qū)水利糾紛往往夾雜著行業(yè)利益沖突。時至晚清,隨著洞庭湖日漸淤塞,湖田開墾已然成為湖區(qū)社會最主要的經(jīng)濟選擇,故有“禁止湖民修筑魚堤”,[9]“不準橫筑魚堤”,[4]卷4:133以及“天旱時不得阻墾戶之取水,雨潦時不得阻墾戶之放水”等對漁業(yè)極為不利的規(guī)定。[4]卷5:152又如,前文所述閘壩之爭就涉及湖區(qū)貨物運輸。保安垸首曾繼輝等明確指出:“兩垸民居不下數(shù)萬戶,歲出谷米不下數(shù)十萬石,且居民既多,百貨糜集,每值夏秋水滿,帆檣來往如櫛,蓋轉(zhuǎn)運出入之便亦仰賴于此河。”[4]卷14:443他們甚至將白水浹視為洞庭湖的運輸通道,其通暢與否關(guān)系商旅安全,稱“近歲船路改由白水浹出入……若將河道保全,每歲活人不少”。[4]卷13:415然而,湖區(qū)民眾貪湖田之利,極盡開墾之能事,常筑斷水道,以致糧食轉(zhuǎn)運艱難。時人有言:“不臨河頭者,輒沿堤循走十余里方達水次?!盵4]卷5:151可見,湖區(qū)水利糾紛中農(nóng)業(yè)、漁業(yè)、商業(yè)與運輸業(yè)常處于矛盾狀態(tài)是其不可忽視的特征之一。當然,湖民大多以業(yè)農(nóng)為主,兼營他業(yè),以行業(yè)為標界的群體性水利糾紛并不突出。

        (四)參與人數(shù)眾

        湖區(qū)長時間、大范圍的水利糾紛中,眾多人群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有地主,也有佃農(nóng);有當?shù)厝耍灿型獾厝?;有平民百姓,也有達官貴人,可以說貧富貴賤各色人等皆在其中。再就人數(shù)而言,一些大型的水利訴訟中利益攸關(guān)者可達十數(shù)萬、數(shù)十萬人,有些糾紛可能牽扯整個湖區(qū),甚至影響湖南全省民眾的利益。如漫長的沅江廖堡治河之爭,先后卷入的有沅江縣官洲工程局委員言煥綸、縣長李鴻輝、建設廳水利科員王恢先等官員,也有曾繼輝、李祖道、黎吉吾、鄭蓮蓀、王登俊、向敬思等外籍或本地田主,還有無數(shù)土夫、佃戶、彪手等,僅參與抗議建閘的據(jù)稱就達40余萬眾。[8]卷9

        前文所述民國十九年(1930年)王恢先等人合修“干堤”之議曾激起濱湖十縣紳民的反對,并在他們的抗議聲中被迫取消。而湘鄂兩省的水利沖突更甚,不僅湖區(qū)地方官紳踴躍參加,湘籍京官、名流也積極行動。如光緒十八年(1892年)奏請堵塞松滋口的即是湘籍刑部郎中張聞錦與湖區(qū)地方士紳。宣統(tǒng)年間,主張疏江塞口浚湖的是湖南省咨議局全體議員。民國時期,就“天祜垸”案不少湘籍政商學界名流,如章士釗、賀耀祖、方鼎英等為援助湖區(qū)民眾抗議毀垸也進行了多方活動。[6]316-317

        (五)訴訟層級高

        當前學界發(fā)現(xiàn)的明清水案,往往經(jīng)縣令或知府便可裁定,罕有上訴至省府的,而清末民國時期洞庭湖區(qū)的水利糾紛則大為不同,不斷將事態(tài)擴大,提升訴訟層級似乎成為涉案者制勝的法寶,因而上訴省府、中央的屢見不鮮。同治年間澧州藍家上下垸間堤之爭就鬧成“京控”案,民國初年沅江廖堡治河之爭中保安垸首曾繼輝為求毀閘疏河,連續(xù)六次上書湖南都督譚延闿。[4]卷15:520民國十九年(1930年),此案風波再起,曾繼輝、李祖道等接連上訴沅江縣政府、湖南省建設廳、湖南省政府,揚子江水利委員會,以及內(nèi)務部、交通部、實業(yè)部等中央機關(guān),最后經(jīng)行政院裁決方才塵埃落定。[8]卷9

        而就洞庭湖的治理問題,湘鄂兩省的沖突一開始便在最高層面展開。光緒十八年(1892年),刑部郎中張聞錦請求堵塞松滋口,以致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北巡撫譚繼洵、湖南巡撫張煦等地方大員不得不進行會勘。[10]清末民初,疏江塞口浚湖之爭則是湘鄂兩省咨議局之間的博弈。民國年間的“天祜垸”案更是驚動了國民政府最高長官蔣介石。[6]336-338

        三、水利糾紛的原因

        自古迄今,水利糾紛頻發(fā)地區(qū)不外乎兩大類,即豐水區(qū)與缺水區(qū),前者主要是為避水之害,后者則主要是為得水之利。洞庭湖區(qū)無疑屬于前者,但又有其特殊之處即是季節(jié)性泛濫的湖淤區(qū)。而河湖淤與未淤之際便是水利糾紛生發(fā)之時,如沅江廖堡河道治理之爭中一方以淤塞為由力主建閘,一方以尚可疏通請求毀閘就是明證。[5]同時,它們的發(fā)生也有一些其他的社會原因,如利益群體的對立、政府管理的失職、治水觀念的分歧,等等。

        (一)以鄰為壑

        社會利益的群體分化是湖區(qū)水利糾紛的重要因由,以鄰為壑則是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湖區(qū)看似一馬平川,實則“洲有高低,十里差三尺”,高處懼旱,低處患澇。因此,水患發(fā)生之時,高垸要求泄水,低垸則要求閉剅,極易出現(xiàn)壑鄰的現(xiàn)象。時人有言:“高垸之水多由低垸方能走出……及夏漲淹堤,低垸宿水尚無消泄,而高垸每偷開管閘,以鄰為壑,致低垸田禾盡沒,難望收成”。[4]卷5:153此外,老垸低,新垸高,也常發(fā)生糾紛。有言曰:“近聞湖水略一漲發(fā),各洲新垸水尚不及堤腳,而沅江、益陽之老垸即恐外水灌入,盡將剅口閉塞,以致垸內(nèi)積水常不能消,不獨盛漲之時潰決為患。”[4]卷4:128-129

        不獨湖區(qū)內(nèi)部如此,湘鄂兩省水利糾紛中也有以鄰為壑之事。據(jù)《南縣鄉(xiāng)土筆記》所載:咸豐十年(1860年),荊江水患奇重,北岸屢修屢決,鄂省欲掘藕池以殺水勢,湘人群起抗議,荊州將軍竟駕炮轟擊,以致藕池潰決,一發(fā)不可收拾,南岸無數(shù)田園淪為澤國。[11]此后,湖南方面一再要求筑塞四口,清末民初又提出“疏江、塞口、浚湖”的主張,均遭湖北方面反對。荊江南流雖是江湖形勢變化使然,但后者壑鄰之心也是人盡皆知的。

        (二)政府失職

        湖區(qū)水利糾紛頻發(fā)另一緣由即是政府失職,包括官員徇私與政府職能的缺失。湖區(qū)每起水案皆不乏指責地方官員徇私舞弊之辭。如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保安垸首曾繼輝等抗議釘塞沅江白水浹、蘆林港時,就稱:“該二處河道……竟有刁徒劣紳勾串衙門,作一鼓強釘之計”。[4]卷6:187民國四年(1915年),裕福垸董事劉華階指控沅江官洲工程局委員言煥綸主持修建閘壩,“以無處支銷,遂私刻印條,偽造證據(jù),誣墮民領,朦稟塞責”。[8]卷1民國十九年(1930年),曾繼輝為抗議白水浹建閘致信堂弟曾鳳岡也有言:沅江縣“黨部客籍人最少,其勢力之大者概屬沅江人。蓋所謂黨部者,沅江本籍之黨部也?!盵8]卷1此后,他又指稱建設廳科員王恢先騙取廳長信任欲圖修建干堤,以治理洞庭水患為名,實“將伊父所占多畝之三十余垸圈一絕大圍堤”。[8]卷9

        以上指控雖不盡屬實,但也不全是捕風捉影。晚清至民國,地方官員霸占湖田,插手水利是湖區(qū)社會一大頑疾。其時,湖南省主席何鍵、國民黨師長王育英、省政府秘書長易書竹、民政廳廳長凌璋,以及鄧壽荃、葉開鑫、鄒序彬等軍政大員,都占有大量的湖田洲土,“其他新貴和濱湖各縣的有權(quán)有錢者……成為與官府狼狽為奸,長期稱霸一方的‘洲土大王’”,“肆意填塞河港,破壞水道,或在河港濫設磯頭、石壩,以鄰為壑,阻礙蓄洪”。[6]290可以說,湖區(qū)水利糾紛就是在官紳勾結(jié)的社會背景中醞釀發(fā)酵的。

        湖區(qū)水利秩序日漸惡化也與“地方官奉行不力”,[12]以及清末民初“大局未定,內(nèi)憂外患交相危迫”的時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8]卷1此外,由于這片區(qū)域大多洲土屬新淤之地,政府管理也存在職能缺失或機構(gòu)設置不當?shù)葐栴}。如晚清沅江縣各屬設有墾務分局,卻無墾務總局,以致“各屬委員……不無此疆彼界之虞”,而地方官對于湖區(qū)事務也有“未嘗親歷其境,若稍事臆斷,難免不方枘鑿柄,貽誤事機”的。[4]卷22:782

        (三)治理分歧

        晚清至民國,隨著湖田圍墾的不斷增多與洪澇災害的日益深重,湖區(qū)社會圍繞著水利治理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聲音,即聯(lián)合筑垸以防洪澇的“合修”法與筑垸留河以殺水勢的“分修”法。兩者治理理論與路徑上的分歧也是這一時期水利糾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不能將它們僅視為利益的較量。

        湖區(qū)圍湖造田歷來因“人心不一”,只能“畫地分修”。[13]雖有“釘頭”共用堤岸者,但整體而言是各修各垸,未見眾垸“合修”之法。此議始自清末民初,光緒十二年(1886年)三仙湖23垸聯(lián)結(jié)而成的“育才大垸”開其端緒,后又有“公安縣一十二垸之合修”。倡此議者認為“獨立分加,堤多畝少;通力合作,工省費輕”。[4]卷14,473但是,這一舉動在沅江縣卻引發(fā)強烈不滿。民國元年(1912年),沅江縣李鴻燿等倡修“大同垸”,聯(lián)合部分堤垸擬定“十一垸合修合約”,且得到沅江縣府、縣官洲工程局的支持,但卻遭到保安、新月垸董事曾繼輝等的堅決反對,認為其名為“合修”,實為“釘頭”,并指出“十不便”,即違反“定章”,堵塞河道,推翻“鐵案”、“成案”,有礙灌泄,不利防洪,妨礙交通,以及各垸堤工不一,必將“糾葛叢生”。[4]卷14:474-477而后,保安垸首曾繼輝又上訴湖南省府,致使“大同垸”合修之議被取締。為此,湖南省都督譚延闿下發(fā)了一份“禁止釘塞河道示”。[4]卷14:483可知,其時省府仍將“合修”視為往?!搬旑^”之爭,并從疏浚河湖的角度予以禁止。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江大水泛濫,洞庭湖區(qū)災情慘重,堤垸幾乎潰盡,以致分合之爭再起。湖南省建設廳水利科員王恢先欲用中央救濟金對沅江、南縣交界處30余垸進行大規(guī)模修復,以建成一道完整的防洪“干堤”來抵御日益嚴峻的洪澇災害。但此舉激起圈外多數(shù)堤垸強烈抗議,也招致圈內(nèi)保安、新月等垸的抵制。[8]卷9

        晚清至民國,湖區(qū)堤垸合修者寥寥無幾,對于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大有妨礙的。民國學者彭文和在《湖南湖田問題》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湖區(qū)各垸分修“弊端百出”,往往造成“浪費過多”、“以鄰為壑”,以及“潰決甚易”,認為“若能相度地形,順乎水勢,實行聯(lián)合筑垸,則此等弊端,當可消弭”,同時又指責各垸“自行為政”,是因“自來政府無全盤計劃”之所致。[9]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其時“合修”與“分修”的治湖分歧是以利益分化日益嚴重的湖區(qū)社會為基本背景的。

        四、水利糾紛的解決

        清代至民國,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此起彼伏,所涉區(qū)域之廣、影響群體之眾、蔓延時間之長、訟訴層級之高、產(chǎn)生原因之復雜都是極為少見的。面對如此狀況,其時政府與地方社會究竟采取了哪些舉措,又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

        (一)民間械斗

        民間械斗是湖區(qū)社會應對水利糾紛的重要手段之一。械斗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阻止不聽”的偶發(fā)性械斗。[4]卷5:153如光緒十九年(1893年),岳州旱災,有民人因爭水而喪命。時人有詩曰:“近港爭微瀾,喧呼每殺人,救禾誰讓畔,護命爭戕身?!盵14]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保安垸與占據(jù)普豐垸“劃角”的王登俊為爭界而械斗也屬此類。[4]卷8:243其二,則是糾紛久拖未決的蓄意械斗。光緒年間,澧州藍家上下垸因爭堤發(fā)生沖突。雙方皆有烏龍會成員參加,顯系蓄謀之事。[10]卷244此類案件在湖區(qū)較為常見,保安垸首曾繼輝稱之為“瀕湖淤洲惡習”。[4]卷13:415其時湖區(qū)“互相械斗,有如臨敵”,各垸“均多擁槍自衛(wèi)”,[15]而且爭斗有愈演愈烈之勢,“過去用刀槍來演全武行,現(xiàn)在卻利用步槍與機槍了”。[16]這也顯示出民間械斗不是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武力的升級往往使涉事雙方落到兩敗俱傷的下場。

        (二)政府管控

        翻檢史料,前述各案無不走上訴訟之路,但是政府管控卻成敗不一。成功裁決的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保安垸畝戶皮發(fā)順與首事陳志咸等的堤費案,最后以政府判定皮等“一律照章截畝,以完公賬”結(jié)案。[4]卷8:242也有經(jīng)雙方反復申訴方才結(jié)案的,如光緒三十年(1904年)沅江學局與保安垸之間的學田堤費案,拖延至民國二年(1913年)經(jīng)沅江縣行政長官批示“知會學局董首,仍照定例繳費修堤”方告了結(jié)。[4]卷12:405然而大多裁決執(zhí)行效果不甚理想。比如前述“掛角”案,沅江縣令判處“扦定界址……掘溝為界”,但畢、張等人毫無忌憚,“竟作強釘之計”。[4]卷8:224-225“挖壓”案經(jīng)沅江縣、常德府、湖南省府審理,判王登俊等“混爭滋事”,“不得借照越占”,保安垸“只準取土栽柳,不準諸人承佃開墾”,可王等繼續(xù)霸占堤外余土,官府也無可如何。[4]卷9:271-273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釘頭”案上訴至湖南巡撫,雙方矛盾也未能解決,次年便再起爭訟。[4]卷13:420-426同治年間,澧州藍家垸間堤案然經(jīng)清廷處置后依然是“上垸爭刨,下垸爭筑”,此后又接連釀成大案,以致官府出動軍隊維持秩序。[1]226民國年間的“天祜垸”案,中央政府積極干預,制定了“蓄洪墾區(qū)”辦法,但地方政府執(zhí)行不力,仍是一方爭刨,一方爭筑,相持不下的局面。[6]316-317這些案件充分顯示出其時政府控制能力的不足。

        然而政府對湖區(qū)水利的管理卻是有必要的。正如保安垸首曾繼輝所言:“民間修堤,但圖占地之利,不計阻水之害”,[4]卷3:88以及“水利事宜……若不統(tǒng)籌全局,將彼堵此塞,壑鄰不顧?!盵4]卷22:782同時,為防止械斗,政府力量也須介入。曾繼輝對此建議:“堤垸之修……除各衛(wèi)兵各給洋槍一枝外,于必要時由總局委員得咨調(diào)就近巡勇或飛翰、選鋒、水師、營兵以資彈壓?!盵4]卷22:788民國二十一年(1932),沅江白水浹閘壩重建時湖南省建設廳曾電令沅江縣長“嚴密防范,毋稍疏忽”。[17]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政府管控有一定的滯后性,大多是矛盾激化,釀成事端之后的結(jié)果。

        (三)民間調(diào)解

        湖區(qū)社會化解水利糾紛在訴諸武力與政府干預之間還有第三條道路即民間調(diào)解。前文所述“釘頭”之爭、“挖壓”之爭皆是沅江縣令裁決無效后由地方紳董出面協(xié)調(diào)解決的。[4](卷10: 309,326-328)而民國初年沅江白水浹閘壩案中,雙方訴訟長達四年之久,地方政府幾乎喪失控制能力,也是各垸紳董商討,前后歷經(jīng)六次集會,最終達成毀閘、疏河、修磯的協(xié)議,并得到了沅江縣府的認可。[8]卷1這些案例表明民間調(diào)解對于化解這一區(qū)域水利危機,維護社會穩(wěn)定曾發(fā)揮過巨大作用,甚至可以作為政府管控的有效補充。然而,民國十九年沅江廖堡地區(qū)再起水利風波后,地方紳董試圖再以協(xié)商來達成共識,并先后在長沙、沅江多次召集會議,但皆功敗垂成,不得不上訴政府的結(jié)局,顯示出民間調(diào)解也絕非萬能的。[17]33,36

        (四)技術(shù)改進

        相當長的時期里洞庭湖區(qū)隨著水環(huán)境的惡化,水利糾紛大多是在械斗、訴訟與調(diào)解三者間循環(huán)往復,一步步走向難以自拔的深淵。然而,民國年間近代水利科技的傳入為化解糾紛提供了新的路徑,但卻是以政府干預或民間調(diào)解為基礎的。民國初年,曾繼輝就指出要治理江湖水患“當先從測量入手……測量事畢,繪圖貼說,作為成書……方可根據(jù)開議”。[4]卷22:788民國五年(1916年),熊希齡首次從近代水利科技的角度系統(tǒng)論述了治理洞庭湖的方法與步驟,為此后科學治湖指明了方向。[18]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解決沅江廖堡地區(qū)河道治理之爭,湖南省建設廳派遣水利專員對該處河道的水文狀況、水利價值、水旱頻度、淤塞程度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并提出改筑“活動閘”新方案。[17]37-49這一舉措解決了防淤、運輸、灌泄等難題,使之成為其時為數(shù)不多的改良湖區(qū)水利的成功案例,充分彰顯出近代水利科技在化解水利糾紛中的關(guān)鍵性作用。

        通過考察晚清至民國洞庭湖區(qū)水利糾紛解決途徑,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有一套完整的水利糾紛解決機制。也就是,水利糾紛發(fā)生后,地方社會大致有三種反應,即民間械斗、民間調(diào)節(jié)與政府訴訟;三者又常以械斗為先,調(diào)解與訴訟居后;當政府干預失靈時,或再次械斗,或民間調(diào)解;當民間調(diào)解失效后,也可能械斗或政府干預。可以說,這是傳統(tǒng)時代包括洞庭湖區(qū)在內(nèi)的各地解決水利糾紛始終無法跳出的窠臼。民國中期以后,近代水利科技在這一地區(qū)的傳播與應用為民間調(diào)解與政府干預的成功提供了新的路徑,并在一些具體的水利糾紛中得到了驗證,因而也昭示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水利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它們之間內(nèi)在的關(guān)系如下圖所示:

        圖1 地方社會水利糾紛解決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建民. 明清長江流域農(nóng)業(yè)水利研究[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222-226.

        [2] 尹玲玲. 明清兩湖平原的環(huán)境變遷與社會應對[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8.

        [3] 鄭利民, 楊鵬程. 湘鄂兩省歷史上的水利糾葛[J]. 求索, 2011(5): 234-236.

        [4] 曾繼輝. 洞庭湖保安湖田志:卷8.[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8: 221-226.

        [5] 劉志剛. 傳統(tǒng)水利社會的困境與出路——以民國年間沅江廖堡地區(qū)河道治理之爭為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5(4): 95-108.

        [6] 徐民權(quán), 等. 洞庭湖近代變遷史話[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6: 232.

        [7] 李祖道. 沅南三十五垸代表宣言書[Z]. 民國抄本. 湖南省圖書館藏: 7.

        [8] 曾繼輝. 保安湖田志續(xù)編[Z]. 民國鉛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藏: 卷9.

        [9] 彭文和. 湖南湖田問題[A].//蕭錚. 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 臺北: 成文出版社與(美)中文資料中心聯(lián)合出版. 1977: 39495.

        [10] 清德宗實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卷311.

        [11] 段毓云. 南縣鄉(xiāng)土筆記[U]. 民國十九年. 鉛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藏.

        [12] 曾繼輝. 答覆王委員整理湖南水道意見書[Z]. 湖南咨議局湖工審查會報告書. 民國鉛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藏.

        [13] 段毓云. 南縣志備忘錄[CD]. 備忘錄九. 民國二十六年. 湖南省圖書館藏。

        [14] 楊鵬程. 晚清湖南旱災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 83-87.

        [15] 魏方. 整理濱湖洲土前途預測[J]. 明日之土地, 民國三十五年 (2): 6-7.

        [16] 魏方. 洞庭湖區(qū)農(nóng)地改革的展望[J]. 明日之土地, 民國三十六年(10): 12-14.

        [17] 曹時雄, 向敬思. 沅江白波閘堤志[Z]. 民國二十一年. 鉛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藏: 34.

        [18] 周秋光. 熊希齡集[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23-330.

        (責任編校:賀常穎)

        The Irrigation Disputes and Its Solutions in Dong-ting Lake Area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LIU Zhigang

        (Marxism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The irrigation disputes in Dong-ting Lake area emerged in endlessly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ople’s fights were small toBarrier between, dyke’s fee, and big to river regulations, the rel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 The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that is long, wide area of influence, involving industry, participants in the crowd and litigation level higher. We investigated its reason which was because of the ecological changes, beggar-they-neighbor, government dereliction of duty, concept dif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irrigation disputes, the lake area society had long been a faltering in duels, mediation and litigation. While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it to dissolve the water crisis, it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lake district society to build more effectiv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irrigation disputes, and it revealed the basic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water conservancy.

        Dong-ting Lake area; the irrigation disputes, arms fighting among people; technical reform

        K 26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4.003

        2096-059X (2015)04–0011–06

        2015-06-02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ZS060);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2013M542103);湖南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1YBB388)

        劉志剛(1981-),男,湖南邵陽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從事明清災荒史、洞庭湖區(qū)域生態(tài)史研究。

        猜你喜歡
        沅江洞庭湖區(qū)湖區(qū)
        沅江懷化段漁業(yè)資源增殖保護措施
        大通湖區(qū)河蟹產(chǎn)業(yè)發(fā)展綜述
        沅江:首本鄉(xiāng)土教材出爐
        科教新報(2020年45期)2020-03-15 09:16:35
        一帆風順
        寶藏(2019年3期)2019-03-28 05:24:14
        生活在湖區(qū)
        海峽旅游(2018年4期)2018-06-01 11:20:00
        湖區(qū)航道風速預警監(jiān)測點布設研究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7:24
        基于GIS的洞庭湖區(qū)水土流失變化監(jiān)測
        風景、地方與浪漫主義——華茲華斯的湖區(qū)書寫
        學習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沅江:俏蘆筍撐起大產(chǎn)業(yè)
        洞庭湖區(qū)荸薺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3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色呦呦| 青青草最新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1区2区| 美女露内裤扒开腿让男人桶无遮挡|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老熟女| 中文字幕久久人妻av| av大全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 国产洗浴会所三级av|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1页|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69|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爱爱视频|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 午夜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亚洲区亚洲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在线播放a欧美专区一区|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人妻系列影片无码专区| 国产在线91精品观看|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