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林
星期六的下午,我出去買書。在路上,我被一個圍著很多人的修鞋小攤給吸引住了。
修鞋匠,是一名二十多歲的男青年。一位姑娘從旁邊走來,遞給青年一只摔斷了跟的高跟鞋。青年仔細地打量了一番,對姑娘說:“這鞋跟是用釘子釘上去?還是用黏合劑粘上去?”想必,這位姑娘一定不懂修鞋,所以在一旁躊躇不定。青年望了望姑娘,接著對她說:“我建議你用黏合劑粘上去,這樣好看一些!”我想:這個姑娘不懂行,青年肯定會訛她。
青年開始工作了。他熟練地清理著鞋跟周圍的塵土,然后從工具箱里拿出黏合劑,涂在鞋跟和斷跟的地方。接著,他把鞋放進了和微波爐差不多的一個箱子里。幾分鐘后,青年把鞋拿了出來,遞給了姑娘。姑娘試著掰了掰,粘得可結實了!姑娘又試了幾回,非常牢固。她滿意地連聲稱贊:“師傅,你的手藝真好!”我和周圍的人都驚呆了。這樣一來,他一定會收得很貴。我越加肯定。或許,這么好的手藝收貴點也是合理的吧。然而,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他只收了1元錢。這也太便宜了吧。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無端猜疑而羞愧。
好奇心驅使我開始認真地打量他。仔細一看,原來他還是個殘疾人哪!這讓我對他的敬佩之意又加深了一分。估計是周圍的人也發(fā)現(xiàn)了他是個殘疾人吧,紛紛對他贊不絕口。
下午,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看見了那個修鞋的男青年。這時正值黃昏,他周圍的人很少。他手里拿著一本書專注地看著。書的封面已經(jīng)很破了,想必他已經(jīng)看了很久吧。我心想:反正我已經(jīng)買了很多書了,不如送他一兩本吧!我悄悄地把書放在了他的背包上面……
(指導教師:吳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