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性
從1937年到1948年,在舊城西夾道靠南頭的路西,緊挨國棟車馬大店的是河北定興人李華兄弟二人開設的龍泉澡堂。工人們不停地用手壓水井將水送入下邊有火的鐵鍋內,然后再用柳條水斗子把熱水倒入大水池中。工人們可以省些力氣的是,水池中的水涼了或是臟了,由下水道將水放掉。1949年6月,這里成了陳姓本地人開設的德盛旅店,1951年2月15日,因為違法被吊銷了營業(yè)執(zhí)照。不久,河北人吳仲才又在此開了榮升旅店。
和平劇社
1952年3月,奎大先生請工匠將此地的浴池改成了戲臺,戲臺下栽木樁釘條板成了觀眾席,這個地方變成了簡易劇場,可容納觀眾700人。由于劇場內柱子太多(約50根)人們管它叫“樹林戲園子”。由于演員演藝水平參差不齊,“樹林戲園子”很快就垮了。
1953年4月,人民政府為了扶持地方戲,取消了班主制,由群眾推選出正副社長,在“樹林戲園子”舊址成立了“和平劇社”,社長云鳳林,副社長趙耀升、田全貴。
和平劇社成立后,大家同甘共苦,發(fā)奮努力,很快使劇社有了起色。后來,因劇場系危險建筑予以翻修,劇社便臨時在大召西倉搭戲臺,釘觀眾席,用席片圍起來賣票演出,人們管它叫“席片兒戲園”。劇場修葺后,劇社又返回演出,并在原有11名演員的基礎上,又招收了30多名青年演職人員。演員們無論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方面,都很受觀眾歡迎。
《借冠子》劇照(左為岳秀梅)
87歲的李華(左)向筆者介紹《李二嫂改嫁》
2008年,筆者采訪到已經75歲、當年的著名演員岳秀梅。她回憶說,1953年,她在托克托縣中學念初三,還有不到三個月畢業(yè)。那時,縣文化館通知學校讓岳秀梅參加在歸綏市舉辦的“民間藝人學習會”,半年后進“綏遠省前進實驗劇團”工作。由于家中不同意,岳秀梅沒有去成。1954年初,她到歸綏市大召前街財神廟巷民藝劇社求職不成,就到和平劇社,還見到了副社長田全貴,從此加入了和平劇社,成為演員。從當年6月10日起,導演決定讓她和賀華配戲,演唱傳統(tǒng)戲《打櫻桃》。
賀華,性格活潑,表演中串話連篇,順口溜不斷。岳秀梅扮相秀氣、舉止文雅、嗓音好。由于她們配合默契,表演精彩,劇場內掌聲和喝彩聲不斷,岳秀梅、賀華成了遠近聞名的藝人。不久,從只演日場,改為日夜兩場都有《打櫻桃》,連演40天,場場滿座。小小西夾道,在劇場開戲前和散戲后,真有點兒人擠人了。戲迷們還編了這樣的順口溜:“岳秀梅人?。▊€頭不高)嘴真巧,《打櫻桃》唱得真地道!”后來,岳秀梅覺得身體不適,仗著年輕,吃點兒藥、打些止疼針,繼續(xù)參加演出。岳秀梅還參加了《茶瓶計》《簪鎖計》等大型歌劇的演出。到1957年下半年,她終于堅持不住了,經診斷是患了腰椎結核等疾病,不得不離開舞臺。
1955年1月,劇社和劇場分開經營。劇場取名“民樂劇院”,是高星耀、索木騰合資10430元經營的。同年3月,由內蒙古文化局李野、李小梅、張澍和呼和浩特市文教局的馬慶馀、孫書祥、丁少先組成工作組,到和平劇社和民藝劇社幫助整頓達1個月。當年4月份,和平劇社公演《走上新路》,民藝劇社公演《李二嫂改嫁》,兩部都是現代歌劇。
和平劇團
1955年5月中旬一天的下午,按照呼和浩特市文教局的通知,民藝劇社全體演職人員到和平劇社開會,呼和浩特市文教局馬慶馀公布了兩社合并的決定,合并后取名“呼和浩特市和平劇團”,團長云鳳林,副團長趙耀升。
和平劇團成立后,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藝匯演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和平劇團陳靜山、李華、趙廣治主演的反特小戲《雷雨夜》獲獎,李華榮獲演員銀獎。
1955年10月,趙耀升帶領劇團去山西口泉煤礦演出。第一天的夜場戲是《茶瓶計》,戲票全部售完。演出結束后,觀眾無一人退場。原因是表演的《茶瓶計》里沒有包公!經過當地有關部門同志做解釋工作,觀眾才退了場。大同市文化局、口泉文化館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和劇團演職員見了面,并表示了歉意,這時已是午夜一點多了。第二天的戲報上仍然是《茶瓶計》,并附上劇中無包公的說明。結果,口泉觀眾看慣了這個沒有包公的《茶瓶計》,演出半個月,場場滿座。
1956年1月26日,和平劇團轉為國營單位,更名為“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二團”,劇團領導沒有變動(1957年,原平地泉行政區(qū)歌劇團下馬,部分演員加入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二團)。2月10日,在大觀劇院召開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二團全體演職員大會,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局長包德力在會上宣布了市文化局決定,任命云鳳林為民間歌劇二團團長,田全貴、呂烈為副團長,白文奇為政治指導員。
這一決定不僅令演職人員感到突然,趙耀升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會后,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馬慶馀、孫書祥、丁少先等和趙耀升談了話,還召集劇團股長、隊長以上干部開會做工作。
3月份,劇團準備外出,趙耀升提前去包頭市西北劇院聯系演出事宜,演出時間為一個月。在包頭演出期間,呼和浩特市文化局讓趙耀升返回呼和浩特,到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報到。
和平電影院
趙耀升回到呼和浩特市后,接受了呼和浩特市文化局的任命:由他負責籌建西夾道電影院。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撥款3000元,經過翻修后,將民樂劇院建成專門放映電影的“和平電影院”。它是呼和浩特市繼人民電影院、工人文化宮后,與新城露天電影院并列第三的電影院,觀眾席920個。呼和浩特市文化局任命趙耀升為經理,白天銘為副經理。
1956年5月1日晚7點,和平電影院舉辦了首場電影招待會,放映了國產古裝戲劇影片《天仙配》。由于人們看慣了晉劇、二人臺,對戲劇電影興趣不濃厚,電影院的上座率不高。
從當年6月開始,電影院經理和業(yè)務人員,分組深入下去,組織觀眾觀看電影。組織對象是舊城大什字以南的17所小學、3所中學、22家工廠企業(yè)、43個居民委員會,以及商店,西菜園、巧報、小黑河等農村。
放映《雷鋒》時,四中、六中、七中的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宣傳,影院工作人員還在街頭放映《雷鋒》幻燈片做宣傳。他們還用排子車,將居住在龍王廟巷、長和廊、通順街、大御史巷患病、上年紀、行動不便的觀眾接到影院,觀看《雷鋒》電影。
和平電影院還聘請轄區(qū)內17位同志組成影評組(筆者也在其中),不定期出版手刻油印的《電影與觀眾》,1962年到1963年出版了15期,內容包括電影常識、觀眾反映、影片介紹、影評故事等,還請顏金山(東尚街小學)、高其民(土默特小學)、張福應(石頭巷小學)等美術老師,為影院繪制電影宣傳畫,請七中王鈺老師搞影評講座。
1959年,和平電影院的長條木椅更換為單人座折疊椅,可容觀眾840名。1961年將影院門面改成二層樓,有了前廳及對稱的辦公室和售票室,門前地面鋪上了大方磚。1966年,一些人認為和平電影院中的“和平”二字革命氣氛不濃,改名為“反修電影院”,意即反對修正主義。1971年,再次改名為“向陽電影院”。改名不久,由于影院系危險建筑而拆除。重建后,這里成了舊城區(qū)電影院職工家屬宿舍。同年,向陽電影院的23名從業(yè)人員(經理張洪濤)以及放映設備等,遷入大召對面的原民眾劇院。至此,民眾劇院“壽終正寢”。向陽電影院遷入后,將東開的劇院門改為向北開的門,和大召山門隔街相望。1997年初,向陽電影院因年久失修而拆除。
2008年又有了向陽電影院的消息,呼和浩特市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在玉泉區(qū)五塔寺廣場西側重建向陽電影院,只是將名稱改為“塞北影樂宮”。
歌劇團合影(左一為趙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