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地方文獻的涵義及特征,探討了地方文獻有自已的顯著特點。闡述了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的發(fā)掘與合理收藏,確立有特色的藏書體系;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運用兩大文獻共享平臺實現(xiàn)數(shù)字文化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與利用。
[關鍵詞]地方文獻;開發(fā);利用
地方文獻工作是基層公共圖書館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公共圖書館藏書建設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其生命力的體現(xiàn)。作為基層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體現(xiàn)了所在區(qū)域的歷史地理、經濟、風土人情、物產等特點。而搞好地方文獻的開發(fā)與利用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的,細致的業(yè)務工作。如何更好地為本地區(qū)的讀者服務,這就需要我們廣開門路,拓寬渠道,盡最大努力及時收全地方文獻資料。
一、地方文獻資源的發(fā)掘與合理收藏,確立有特色的藏書體系
平遙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市,也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衛(wèi)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她的建筑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彩塑藝術都有很高的價值。僅晉商文化而言,就創(chuàng)造了稱雄華夏二百多年的奇跡。平遙古城是晉商的發(fā)祥地,也是聞名中外著名的晉商旅游圣地。其悠久的歷史背景,淵博的原始文化遺產,故平遙的地方史料資源極其豐富。我館于1997年設立了地方文獻收藏部,以收集、整理、開發(fā)和研究為主,對外開展有關平遙古城,晉商文化的查詢,借閱,咨詢等服務工作。我館地方文獻的發(fā)掘與收藏渠道及措施有以下幾種:
1、從有關書店、出版社、古玩市場、淘寶網、民間購買。包括訂購和現(xiàn)場購買兩種方式,訂征是通過書目預訂單了解出版物,掌握地方文獻的品種?,F(xiàn)場采購是采編人員直接在書店,書攤選購需要的文獻資料。
2、接受出版者或社會人士的捐贈。利用當?shù)匦侣劽襟w宣傳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的目的和意義,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專題報道等形式或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進行報道宣傳,以在更大范圍內了解地方文獻,自愿將有自已出版或保存價值的地方文獻資料捐贈給圖書館收藏。
3、上門采訪,主動征集。一是廣泛關注當?shù)貜V播電視,新聞媒體,聽到有關地方文獻出版的報道,我館派人主動上門去征集。二是廣泛調查,深入史志辦、檔案館、文物旅游等相關部門登門采訪征集。三是參與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非遺中心、鄉(xiāng)鎮(zhèn)文化中心站等單位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活動,文化活動,掌握第一手資料,讓他們幫助征集。
4、爭取領導重視,建呈繳本制度。本館擬定于《地方文獻呈繳本制度》并通過我們的主管上級文體新聞出版(版權)局報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以縣政府辦名義發(fā)文,將呈繳本制度化,要求全縣有關部門及個人的出版物向圖書館呈繳2至4冊,使收集工作帶有行政指令性,這樣做節(jié)約費用,功效明顯。
5、通過數(shù)碼相機、掃描儀其它高科技術復制。對一些的珍貴資料,古籍善本,老照片,具有史料價值的又難以收藏到的地方文獻,均可考慮采用數(shù)碼相機、掃描儀其它高科技術復制的方法補充。
二、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地方文獻的的發(fā)掘、收集、整理其目的就是利用,如何將這特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利用,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是地方文獻工作的關鍵所在。
1、讀者需求是地方文獻開發(fā)利用的歸宿。以“藏”為“用”是公供圖書館工作的目標所在。用是通過滿足讀者需求來實現(xiàn)的,是圖書館搞好文獻資源開發(fā)利用的依據(jù),只有了解讀者的需求,地方文獻資源的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2、對文獻進行深加工是利用地方文獻的重要內容。圖書館在做傳統(tǒng)服務的基礎上,還應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文獻資源和檢索查工具,篩選、加工出讀者所需的各類專業(yè)信息,以便及時地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這就需要對地方文獻進行深加工。其主要方式:①題錄式的,針對古籍文獻,編制專題目錄;對于普通文獻可經過標準著錄、主題標引、整序合成篇名題錄,輸入計算機,形成數(shù)據(jù)庫,為讀者提供地方文獻專題資料檢索服務。②加強宣傳與文獻介紹工作。其目的也是揭示館藏文獻,促進利用。具體方法有編發(fā)新文獻介紹,口頭宣推薦及舉辦“專題講座”等。文獻檢索講座,幫助史料人員熟悉館藏文獻,是促進利用的一個好途徑。③開展專題服務。文獻管理人員應利用自身熟悉館藏和計算機檢索技術的優(yōu)勢,開展專題服務,對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深加工,編寫一些專題報道,如晉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譜、飲食文化等專題,為史料研究者和各屆人士提供快捷的服務。
3、運用現(xiàn)代化手段,提高地方文獻利用的效益。①“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平臺”是建立面向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全文數(shù)據(jù)庫共建共享平臺和資源共建共享服務機制,利用計算機網絡,由各級公共圖書館收集本地區(qū)地方文獻數(shù)字資源和政府公開信息,按統(tǒng)一格式上傳至服務器,建立網上查詢系統(tǒng),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檢索和原文傳遞服務。②“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共享工程"將充分利用現(xiàn)代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數(shù)字化加工處理與整合;建成互聯(lián)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實現(xiàn)優(yōu)秀文化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綜述,基層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是一艱苦細致的系統(tǒng)工程,是其他任何一個部門也替代不了的工作。隨著人們對地方文獻的整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現(xiàn),必將更大方便人們對文獻資源價值格發(fā)掘與利用,使地方文獻資源盡可能為社會所共享。
參考文獻:
金沛霖《圖書館地方文獻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11
作者簡介:王建民(1963年4月--),男,大學???,山西省平遙縣圖書館館長,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中國文化館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圖書館學會理事,山西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群眾文化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