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代表作。該篇小說的結局,出人意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抖旰蟆芬晃脑谖覈兔绹慕炭茣卸加羞x編,如我國滬教版語文教科書,美國普蘭蒂斯·霍爾公司版的《文學》教科書,但同文異編。本文力圖對《二十年后》一文在中美兩國語文教科書中的不同設計做一比較,探討中美兩國語文教科書編寫的不同之處。
一、內容設置比較:看導讀與助讀的差異
《二十年后》被編入我國滬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滬教版的語文教科書是按專題進行組元,該單元的專題為“外國短篇小說選”,選編了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歐·亨利的《二十年后》三篇小說。而契訶夫、莫泊桑和歐·亨利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所以,本單元的選文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本單元的三篇選文的內容前,均設置了一個【關于作者】的部分?!抖旰蟆返奈谋緝热萸霸O置了【關于歐·亨利】板塊,其內容主要是介紹歐·亨利的生平、作品特點、世界影響及代表作品。簡介之后,是《二十年后》的文本呈現。全文沒有導讀部分,助讀包括一張歐亨利的肖像彩畫插圖和一個詞語注釋。
與我國的按學期分冊不同,美國的語文教科書是按年級分冊,一個年級編寫一本教科書。在美國,《二十年后》被編入普蘭蒂斯·霍爾公司版《文學》教科書七年級第二單元。該套《文學》教科書按照文體進行編排,其第二單元的文體是“Short Stories”,即短篇小說。在《二十年后》的文本之前,呈現了大量的導讀內容:
首先,反諷(Irony)的介紹。反諷分為“情境反諷”(situational irony),即事件發(fā)生在讀者或文中主人公沒有預料到的地方,如消防站被火燒毀;“言語反諷”(verbal irony) ,即作者、發(fā)言者或文中主人公的說話內容跟他或她實際表達的意思相反,如一個善妒的亞軍獲得者對他的對手說“那冠軍獎牌是你應得的”。實際上,他的真正意思是“你才應該拿第二”。
其次,通過羅列的幾個問題幫助讀者理解作者使用的反諷?!?.文中哪些細節(jié)讓你預測出故事結局?2.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取代了你預測的結局?3.文中哪些細節(jié)已經暗示了故事結局?在閱讀過程中,結合表格記錄自己的閱讀過程?!?/p>
表1:
故事
問題
預測的結局
支持你觀點的細節(jié)
實際的結局
故事中的線索
最后,在“文學鏈接”(Connecting to the Literature)和“遇見作者”(Meet the Authors)部分分別介紹了文學中出人意料的結局和作者歐·亨利的生平、成就。
文本部分,配有豐富的旁注,內容包括詞語注釋(Vocabulary Builder)、批判性觀點(Critical Viewing)、閱讀檢測(Reading Check)、文學分析(Literary Analysis)。
通過對兩國書中同一文本不同內容設置的比較,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文本導讀和文本助讀部分存在明顯不同。文本導讀的呈現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學習內容,提示學習重點。我國滬教版的語文教科書沒有文本導讀,而美國的文本導讀,內容豐富:在導讀部分,明確指出文本與“反諷”的關系,以及文本具有出人意料的結局這一文學風格。注釋和插圖屬于文本的助讀部分。助讀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范文,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滬教版在《二十年后》一文中設有一張作者歐·亨利的肖像彩畫和一個詞語注釋;美國《文學》教科書中的《二十年后》附有一張歐·亨利的黑白照片、一張彩色話劇舞臺照和大量的旁注,這些可為學生自學提供指導,如旁注“批判性觀點”(Critical Viewing):“文中插圖的哪些細節(jié)與本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相符?”“文學分析”(Literary Analysis):“故事讀到這里,你能預測一下,老朋友能重聚嗎?說明理由”,等等。透過這些提示,引導學生進行自學,邊讀邊思考,帶著問題閱讀。通過比較中美兩國文本內容設置,可以看出,我國側重教師的教,美國注重學生的自學。
二、練習設計比較:看教學結果的檢測指向
課后練習是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鞏固學習效果而設計,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學習技巧,訓練思維的重要途徑。透過課后習題的設計,可以看出教科書編者的意圖。我國滬教版《二十年后》的課后練習出現在【學習建議】部分,從“閱讀”和“積累”兩個方面設計了若干訓練習題:
閱讀:
1.鮑勃是怎樣的一個人?根據杰米的言行表現,你怎樣評價這個人物?小說安排兩人在“二十年后”再相會,寄寓怎樣的深意?
2.畫出小說中“站在門口的人擦了一根火柴點雪茄煙……”一段,說說它們在小說中的表達作用。
積累:
1.小說的結尾精巧別致,出人意料,談談你對這種結尾方式的認識。
2.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課外閱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并嘗試簡單概括其小說結尾的特點。
美國普蘭蒂斯·霍爾版的《二十年后》課后練習設置如下:
1.(a)回憶:故事發(fā)生的地點?(b)分析:用故事中的兩個細節(jié)描述一下故事的環(huán)境和感情基調。
2.(a)回憶:鮑勃是如何描述吉米的,包括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b)推斷:離開家鄉(xiāng)后,鮑勃是如何度日的?
3.(a)支持:故事中的哪些地方顯示了鮑勃和吉米二人對自己的成就都很驕傲?(b)做出判斷:誰更成功,鮑勃還是吉米?說明理由。
滬教版的習題設計涉及到考察學生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如“閱讀”的第一題;人物形象評價,如“閱讀”的第一題第二小問;小說語言的鑒賞,“閱讀”第二題;“歐·亨利式結尾”的深入領會,如“積累”中第一、二題。概括而言,就是涵蓋了對小說語言、人物形象、作品風格三方面的鑒賞。普蘭蒂斯·霍爾版的習題設計具有兩大特點:一是難度較低。主要是對小說內容細節(jié)的回憶與細節(jié)內容的判斷,如第一、第二題及第三題的(a);二是,答案開放。如第三題的(b),涉及人物評價。從以上對比中可以看出,習題的考查內容基本上是教科書中的基礎知識,主要是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但美國的習題設計在每個問題前,都設有對考查能力的具體要求,如“回憶”“分析”“推斷”,明確了每道問題的訓練目的。這種命題的方式,檢測指向明確,便于學生自評。
三、結語
通過《二十年后》一文在中美兩國語文教科書中同文異編的比較,我們可以感受到兩國編者不同的編寫指向。我國滬教版的編者看重教師的“教”,給教師的教提供很大的空間,希望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文本。美國的編者主要關注學生的“學”,這里指自主學習,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支持。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自學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非常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職責。因此,美國普蘭蒂斯·霍爾版的《文學》教科書體現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理念,值得我們借鑒。
(姚玉樂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