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男,王光華,李文兵,王晴東,陳 彪
(1.武漢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430081;2.武漢科技大學煤轉化與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430081)
褐煤是重要的化石能源之一,是中國煤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中國煤炭儲量的13%。褐煤具有熱值低、水分高、易自燃等特點,故多用于燃燒發(fā)電和制取腐殖酸、褐煤蠟等,利用效率總體偏低,而且嚴重污染環(huán)境。為此,如何對價格低廉的褐煤進行高效、潔凈轉化,是褐煤綜合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褐煤經熱解提質可得到熱值較高的半焦、焦油和高附加值的熱解氣,并且減少了污染,是實現(xiàn)褐煤的高效潔凈利用的有效途徑。熱解氣是一種新型煤化工的重要潔凈原料,因此對褐煤熱解氣生成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褐煤熱解的方法可分為程序升溫法和等溫熱解法。目前,褐煤熱解大多采用程序升溫法,但該法存在熱解氣質量差[1]、不適于工業(yè)應用[2]和熱解時間長[3]等缺點。采用等溫熱解法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4],但目前關于褐煤等溫熱解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以內蒙古東勝褐煤為研究對象進行等溫熱解試驗,分析熱解溫度對褐煤熱解氣的組成、產量和熱值的影響,探討褐煤等溫熱解產物的生成規(guī)律,以期為實現(xiàn)褐煤高效潔凈利用提供參考。
所用煤樣為內蒙古東勝褐煤,經破碎、研磨,過篩至粒度為3mm以下,在105℃下干燥3h,冷卻至室溫后置于干燥器內密封保存?zhèn)溆?。東勝褐煤的工業(yè)分析和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東勝褐煤的工業(yè)分析和元素分析結果(wB/%)Table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es of Dongsheng lignite
稱取50g煤樣于石英管中,檢查熱解裝置系統(tǒng)的氣密性,用1.0L/min的氮氣吹掃整個系統(tǒng)30min排盡空氣后,調節(jié)氮氣流量為0.7L/min,并將管式爐的爐溫上升至等溫熱解所需的溫度,再將裝有煤樣的石英管置于熱解爐中等溫熱解40min后,取出石英管,冷卻得到半焦。等溫熱解溫度分別為400、500、600、700℃。
采用武漢四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Gasboard-3100型在線紅外煤氣分析儀(配備熱導氣體傳感器和非分光紅外技術)對熱解氣中CO、CH4、H2、CO2、CnHm的含量進行在線檢測。采用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生產的Nicolet 6700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測定原煤和半焦的紅外光譜,掃描波數(shù)范圍為4000~400cm-1,掃描32次。
圖1為褐煤及其在不同熱解溫度所制半焦的FTIR譜圖。由圖1可看出,褐煤與半焦的各官能團振動峰強弱均有所不同。①褐煤和不同熱解溫度所制半焦均在3435cm-1附近有一處強烈的自締合羥基振動峰,其中半焦的羥基振動峰相對原煤來說要弱一些,這是因為在熱解過程中褐煤中部分的羥基熱解生成水和CO,導致半焦中的羥基含量減少[5-6];②在400℃和500℃溫度下所制半焦在1630cm-1附近的氫鍵化的羰基與芳香烴的C== C重疊得到的振動峰和在1050cm-1附近的酚、醇、醚、酯的C—O伸縮振動峰增強,在600℃和700℃溫度下所制半焦在此處的振動峰強度與原煤差不多,這是因為當熱解溫度低時,褐煤分子結構中的羧基發(fā)生交聯(lián)反應生成較穩(wěn)定的含氧官能團(酯、醚等)和CO2、H2O、H2,當熱解溫度升高時,這些含氧官能團分解生成CO和CO2;③隨著熱解溫度的升高,半焦在1434cm-1附近的—CH3變形振動峰、—CH2剪式振動峰及無機碳酸鹽振動峰和在1386cm-1附近的CH3—Ar(R)振動峰減弱,這是由于溫度升高時褐煤熱解前期產生的甲基官能團開始斷裂生成CH4[7-8];④半焦在476cm-1附近的硅氧振動吸收峰增強,表明煤的揮發(fā)分減少,灰分增加。
圖1 褐煤和不同熱解溫度熱解產物半焦的FTIR譜圖Fig.1 FTIR spectra of lignite and chars under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nHm含量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圖2可看出,在等溫熱解過程中,熱解氣中CnHm含量比較少,但在700℃熱解溫度下,CnHm的含量在反應開始時急劇上升達到最大值,隨后迅速降低。這主要是因為CnHm由煤中芳香烴和脂肪烴側鏈在熱解過程中斷裂而生成,當溫度上升到700℃時熱解反應劇烈,使CnHm的含量在反應初期急劇增加,隨后反應迅速趨于完全,CnHm的含量大幅度降低直至微量[9-10]。
圖2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nHm含量的影響Fig.2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s on CnHmcontent of pyrolysis gas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O2含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可看出,熱解氣中CO2的含量較高,在熱解過程中CO2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褐煤分子結構中的碳環(huán)、雜環(huán)以及側鏈上含有較多鍵能較弱的羧基,熱解反應開始時,主要以脫羧基為主,產生大量的CO2。而隨著熱解反應的進行,褐煤中羧基含量不斷減少,此時褐煤大分子的小側鏈開始斷裂重組,生成一些小分子揮發(fā)物,因而混合氣體中CO2的成分不斷減少[8-11]。
圖3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O2含量的影響Fig.3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s on CO2content of pyrolysis gas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O含量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看出,在熱解溫度為400、500、600℃時,反應初期CO的含量迅速上升,而隨著反應的進行,CO的含量逐步降低最后趨于穩(wěn)定。這可能是由于干燥的褐煤結構比較疏松,表面孔隙比較多,吸附了褐煤氧化產生的CO[12],對褐煤加熱時,釋放出較多的CO;另外,熱解反應初期,CO主要來自煤分子結構中的羧基斷裂、重組,但隨著熱解溫度上升,褐煤大分子結構開始斷裂,其他氣體也開始產生,使得CO的相對含量下降。當溫度為700℃時,煤表面升溫的速率太快,氣體脫附過程和煤熱解過程幾乎同時進行,導致CO和其他幾種氣體幾乎同時產生,此時CO的成分變化比較平穩(wěn)。
圖4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O含量的影響Fig.4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s on CO content of pyrolysis gas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H2含量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看出,當熱解溫度為400℃時,熱解氣中H2很少,在500、600、700℃熱解溫度下,隨著反應的進行,H2的含量逐漸增加,熱解溫度越高,熱解氣中產生的H2越多。這是因為H2主要來自于褐煤的脫氫反應(如鏈烷烴的環(huán)化、環(huán)烷烴的芳構化、芳烴的縮合等)和水的分解,H2的生成溫度相對較高,隨著熱解溫度的升高,褐煤發(fā)生脫氫反應和水的分解,產生大量的H2[7]。
圖5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H2含量的影響Fig.5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s on H2content of pyrolysis gas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H4含量的影響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當熱解溫度為400、500、600℃時,隨著熱解反應的進行,CH4含量逐漸上升,這主要是因為在熱解過程中,溫度逐漸升高,褐煤分子結構中的脂肪烴鏈、芳香烴側鏈上的甲基斷裂和一次熱解生成的熱解油再次裂解產生CH4,隨著熱解反應時間的延長,反應更加徹底,CH4含量逐漸上升。而在700℃熱解溫度下,CH4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初始階段熱解反應劇烈,到熱解反應后期,褐煤分子結構中的脂肪烴鏈、芳香烴側鏈上的甲基和熱解油越來越少,生成的CH4也隨之減少。
圖6 熱解溫度對熱解氣中CH4含量的影響Fig.6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s on CH4content of pyrolysis gas
不同熱解溫度下所得熱解氣的組成、產量及熱值見表2。由表2可知,當熱解溫度為400℃時,熱解氣的產量最低,其中CO2的占比較大,其次是CO和CH4,熱解氣的熱值也很低。這是因為熱解溫度較低時,熱解氣主要來源于煤中氣體脫附、鍵能較弱的羧基斷裂和部分鍵能小的支鏈斷裂產生的CO2、CO和CH4;隨著熱解溫度升高,熱解氣產量逐漸增加,在700℃時達到最大值,其中CO2的含量明顯減少,CH4的含量先增加后減少,CO的含量逐漸增加,而H2的含量明顯增加,在700℃時高達39.5%,這是因為H2的生成溫度要求較高,隨著熱解溫度的升高,褐煤發(fā)生脫氫反應和水的分解產生大量的H2;熱解氣的熱值也隨著高熱值的熱解氣組分含量的增加及CO2含量減少而提高,在700℃時達到最大值。
表2 熱解氣的產量、組成及熱值Table2 Yield,composition and calorific value of pyrolysis gas
因此,當東勝褐煤等溫熱解溫度控制在700℃左右時能得到高產量和高熱值的熱解氣。
(1)隨著等溫熱解溫度的升高,東勝褐煤熱解得到的半焦中脂肪烴類結構及含氧官能團減少;熱解氣中CO和H2的含量逐漸增加,CO2的含量明顯降低,CH4和CnHm的含量先增加后減少,熱解氣的產量和熱值明顯提高。
(2)熱解溫度為700℃時可得到較高熱值的熱解氣,此時φ(H2)高達39.5%。
[1]Montoya J I,Valdés C,Chejne F,et al.Bio-oil production from Colombian bagasse by fast pyrolysis in a fluidized bed:An 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5,112:379-387.
[2]Seo M W,Kim S D,Lee S H,et al.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RDF blends in non-isothermal and isothermal conditions[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0,88:160-167.
[3]周靜,何呂晶,于遵宏.用熱失重儀研究煤快速熱解[J].煤炭轉化,2004,27(2):30-36.
[4]Jeong H M,Seo M W,Jeong S M,et al.Pyrolysis kinetics of coking coal mixed with biomass under non-isothermal and isothermal condition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55:442-445.
[5]朱學棟,朱子彬,韓崇家,等.煤的熱解研究 Ⅲ.煤中官能團與熱解生成物[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0,26(1):14-17.
[6]趙麗紅,郭慧卿,馬青蘭.煤熱解過程中氣態(tài)產物分布的研究[J].煤炭轉化,2007,30(1):5-9.
[7]段春雷.低中變質程度煤的結構特征及熱解過程中甲烷、氫氣的生成機理[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7.
[8]徐英,張永發(fā),張國杰,等.褐煤低溫熱解氣生成特性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3,44(4):414-416,421.
[9]金會心,王華,郭森魁.褐煤熱解煤氣的性質[J].金屬學報,2000,36(4):441-444.
[10]曲旋,張榮,孫東凱,等.固體熱載體熱解霍林河褐煤實驗研究[J].燃料化學學報,2011,39(2):85-89.
[11]遲姚玲,李術元,岳長濤,等.昭通褐煤及其低溫熱解產物的性質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2):101-103,107.
[12]翟小偉.煤氧化過程CO產生機理及安全指標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