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文瓊
桃核雕刻在中國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手工藝品,早在兩千多年的《詩經(jīng)》中就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樣精美的語句予以流傳。純手工雕刻的桃核,各種形狀,可用作手鏈、胸飾、腰飾。桃核木質(zhì)堅固結(jié)實,沒有年輪,不易破損,幾百年不會損壞,核雕品要是把玩得越久越漂亮,但桃核硬度極大,所以雕刻起來也很艱難,需很長時間的功夫才能雕成一個。而在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就存在著這么一種雕刻藝術(shù)——桃核雕花工藝。桃核雕花被譽為“上蔡民間一絕”,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上蔡縣東岸鄉(xiāng)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鏈、繡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藝品,深受群眾歡迎,并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避邪”的“美玉”
在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以“桃”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傳統(tǒng),古詩有群眾于傳統(tǒng)春節(jié)時“總用新桃換舊符”之句——就連桃符都被視為可以避邪的吉祥物,那么桃核本身,自然更是避邪佳物了。
另外,愛美,是人之天性,無論其人是貴是賤,是男是女。只要有條件,總會最大可能地給自己的生活綴上“美”這塊亮晶晶的玉石。而美主要是源于生活,尤多源于民間。所以,當(dāng)“桃”這種象征著吉祥的民族心理,遇到了“美”這種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階層人士的心理需求時,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桃核雕刻工藝。
古時候,貧窮的老百姓,不像達(dá)官貴人,可以重金購得名貴飾物,甚至像王崇之類大官僚,為了斗富,可以把最珍貴的寶物視若無物,一砸為快,博得一笑。但是,貧窮永遠(yuǎn)泯滅不了人們愛美的天性。當(dāng)老百姓愛美的天性、追求吉祥如意的心愿與貧困的經(jīng)濟(jì)狀況相遇時,他們的目光便轉(zhuǎn)向了身邊,轉(zhuǎn)向那不需要花錢即可實現(xiàn)求吉求美心愿的東西。此時,那在民間遍地皆是、不需花錢即可輕易得到而又象征著吉祥如意、有著“避邪”功能的桃核,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選擇。
于是,人們在那些隨便撿來的桃核上精心地雕刻上了花飾,佩戴在身上,既有裝飾功能,又有“避邪”功能,真是幾全齊美。
.在民間,由于具有上述優(yōu)點,桃核雕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尤其是逢年過節(jié)時候,這種雕刻有特殊花紋的小小桃核,成為歷代農(nóng)家必備之物。后來,連達(dá)官貴人也喜歡起了這種別具特色的小飾物,漸漸地,桃核雕刻品便成為一種市場需求。而上蔡作為古代中原文化匯集之地,很多人便逐漸專門從事這項雕刻工藝。
據(jù)當(dāng)?shù)乩纤嚾嘶貞?,時值明末清初,東岸桃核雕花工藝已初具規(guī)模。清末民國,僅柴莊自然村就有180多位藝人致力于桃核雕花工藝制作,劉全喜、劉雙喜、劉東升、劉東洋都是當(dāng)時頗具代表性的桃核雕花藝人。
小桃核 大乾坤
桃核雕刻工藝發(fā)展之初,主要是“桃核扣”。這種“桃核扣”,是先有“扣”,后有雕刻工藝。民間藝人們找來桃核,將其加工成扣子的形狀,鉆孔,縫綴、固定在衣服上。
.桃核雕刻工藝品做出來都非常精美,價格也很低,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物美價廉。但是不要以為這只是一項賺不了大錢的小手藝,藝人們就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的標(biāo)準(zhǔn)。恰恰相反,桃核雕刻本來就是一種對人要求非常高的工藝,同時藝人們又不愿意放低標(biāo)準(zhǔn),所以整個制作過程非常繁瑣而復(fù)雜——這也是上蔡桃核雕刻數(shù)百年長盛不衰的個中奧妙。
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種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長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區(qū)。正月開花,頭伏成熟,果肉苦澀,當(dāng)?shù)厝藳]有人愿意吃,這里的群眾叫它為“扣桃”。正是這種野生桃的桃核,質(zhì)地卻特別好,厚實、耐磨,非常適合上蔡人用于雕刻各種圖案。柴莊、大蘇莊、牌坊劉村過去都曾利用房前屋后及村邊閑地大片種植,所產(chǎn)桃核基本可滿足本地加工用。需量大不夠用時,再到伏牛山及太行山區(qū)去收購。
加工桃核扣的工具有鉆、銼刀、鑷子及挫口板。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jīng)過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曬、打眼、磨光、加工等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著藝人們無數(shù)的心血。
制作時,先將桃核鉆眼,再用鑷子鉗著眼,放于挫口板上,而后用銼刀按照要求大小和形狀加工成形。經(jīng)過加工的桃核扣,形狀如桃,上圓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縫綴扣繩以固定衣服上。扣子加工成形后,再在扣面上雕刻圖案花紋?;y多種多樣,圖案千姿百態(tài),有古錢、蜂窩、猴頭、盤絲、壽星老等,有的還刻有詩歌或謎語。
后來,東岸桃核雕刻工藝品,又從單一的桃核扣發(fā)展到三十多個品種,因而更以多姿多彩的各異形態(tài),獲得了人們加倍的青睞。
桃核匠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明代作家魏學(xué)洢寫的《核舟記》,描述的就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舟,讓不少人對核雕技術(shù)贊不絕口。東岸桃核雕花工藝的發(fā)展同樣背后有著一大批手藝高超的匠人,這里就不能不說一個被稱為“雕扣王”的人,以及這個人背后的桃核雕刻工藝世家。
這個人名叫許廷俊,同是上蔡縣東岸鄉(xiāng)柴莊村人。他生于1935年,6歲時,他便掌握了桃核雕刻工藝,開始了桃核雕刻生涯。
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許廷俊至今仍舊感慨萬千。他那時還在讀私塾,課余時他便幫助祖父和父親加工桃核扣。桃核扣做成之后,他的父親就用貨郎擔(dān)挑著,走村串鄉(xiāng),四處叫賣。
在舊社會,這種民間藝人兼小貨郎,社會地位是不高的,經(jīng)濟(jì)上也沒有多大的收入,靠著全家人日夜辛苦地勞作賺一點錢,緊巴巴地養(yǎng)家糊口。小小的桃核成為許廷俊全家人的“錢袋子”。
許廷俊是當(dāng)時許多桃核雕刻藝人的縮影。
到了解放后,由于實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制度,這種民間工藝逐漸沒有了市場。尤其是“文革”,更對上蔡東岸的桃核雕刻工藝進(jìn)行了一種致命性的打擊,不允許其再進(jìn)行這項活動,這項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絕活兒”,至此全部中斷。
.這種歷史的斷層,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又開始想念起那精美小巧、象征著吉祥如意的桃核扣來。歷史的斷層,終于再次被紅火的時代焊接上。
.作為桃核雕刻世家,許廷俊及其家人,當(dāng)然更對這種獨特的工藝有著特殊的情結(jié),他們靈巧的手、智慧的腦,重新續(xù)寫了一個世家的桃核雕刻譜系。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桃核扣這流傳了幾百年的形式,已經(jīng)適合不了需求。許廷俊和他的家人,通過精心研究,開發(fā)出了桃核手鏈、桃核串珠、桃核繡球、桃核寶蓮燈、桃核十二生肖以及桃核籃、桃核印等品種。
許廷俊一家人這樣一小步,卻使上蔡桃核雕刻工藝邁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一下子進(jìn)入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他們的舉動,也驚起了桃核雕刻市場的一池春水,此后,上蔡的桃核雕刻工藝品,便結(jié)束了漫長、單一的桃核扣模式,走進(jìn)多姿多彩的世界。
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舊社會,直至解放前,東岸的桃核雕刻工藝品的銷售,主要是靠傳統(tǒng)的藝人們挑擔(dān)沿村叫賣,這樣落后的操作模式,集藝人和貨郎于一身,經(jīng)一個一個地雕刻之后,再靠個人的力量一個村一個村地銷售,量當(dāng)然不會很大,這大大地限制了這種行業(yè)的發(fā)展。
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近些年,我國的市場越來越成熟,各行各業(yè)都出現(xiàn)了產(chǎn)業(yè)化的趨勢。由于市場對上蔡桃核雕刻工藝品有大量的需求,溫州、深圳的很多商人,便主動前來,成批量地訂購。
上蔡桃核雕刻工藝,是最為典型的民族工藝品,它凝聚著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刻畫著中華兒女獨特的心理符號。.可以說,上蔡桃核雕刻工藝,把中華民族工藝推上了一種極致。而這種印下了最鮮明的密集型特征的勞動,也是除我們這種人口眾多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一般所不具備的。于是,跟隨在溫州和深圳商人之后,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商人、愛好者也來了,歐美人也來了。有著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因為那一枚枚最不起眼的桃核,歷史性地聚在了一起,一同踏上了上蔡這塊古老的土地。
在一些可能的環(huán)節(jié)上,上蔡人引進(jìn)了機(jī)器操作,代替歷史上古老的純手工操作。從2005年始,當(dāng)?shù)厥炙嚾税l(fā)明和引進(jìn)了電機(jī)鉆、打磨電機(jī)等現(xiàn)代機(jī)器,逐漸取代了從前的手工鉆、手工銼等工具,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制作出了更多、更精美的桃核雕刻工藝品。
如今,上蔡縣東岸,已經(jīng)真正成為全國的桃核雕刻工藝制作基地,其中僅柴莊這個只有1300人的村子,360多戶人家,家家都有制作作坊,人人會桃核雕刻工藝,就連七八歲的小孩童,隨便叫出一個來,都能給你講得頭頭是道。
以柴莊為中心,輻射周圍很多村莊,桃核雕刻工藝在當(dāng)?shù)乇榈亻_花,并且形成了產(chǎn)業(yè)化鏈條。上蔡桃核雕刻這種古老的民間工藝,乘著時代之東風(fēng),正揚帆駛向無限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