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只有七萬字的篇幅,輕靈如宋元小令,卻極其耐讀,品之如飲佳茗,經(jīng)得起一品再品,齒頰留香,余韻綿綿。個中奧妙,可用哲思二字概括。
這些作品整體呈現(xiàn)出超曠空靈的特征,竊以為莊子的《逍遙游》《秋水篇》等超、神審美觀是其思想底色。作者出生地與莊子故里一箭之遙,自幼飽受道家文化熏染,天性率真,對莊子情有獨鐘,發(fā)而為文,超曠空靈之中,時見莊子印痕。一草一木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一片大海,一條河流,一壺池塘,一聲知了,便都成了超越現(xiàn)實超越功利的審美意象,成了詩意的哲思。
如果說散文詩的哲學基礎(chǔ)是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那么散文的哲學基礎(chǔ)便是以張載民胞物與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文化。對三個大嫂的體恤,對隔壁朱家大哥代交學費的感恩,對拉煤爬坡遇困時無名伯伯施以援手的銘記,對爺爺?shù)男⑿?,對母親的愧疚,等等,人物各異,情節(jié)不同,一以貫之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拳拳愛心,是以民以物為吾同胞的殷殷真情。
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征。作者人在官場,心憂元元,又質(zhì)性自然,對美特別敏感,以入世的儒家精神干事,以逍遙的道家思想為文,以真情流走、大愛至簡貫穿始終,結(jié)晶為這些詩意的哲思,自然特別值得我們慢讀細品、沉浸體悟。顯然,讀這樣的作品需要心平氣和,最好是河邊雨夜,一杯清茶,一盞清燈,一懷詩緒,無邊細雨。國慶長假,機緣巧合,我在黃河邊有了這樣一次詩情畫意的精神暢游,堪稱人生一大樂事,借用一句大讀書人的名言:天堂的模樣就應(yīng)該如此吧。(王守國,大河報原總編輯,中原出版?zhèn)髅酵顿Y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