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性文學史》在廈門首發(fā)
一部勾勒從古代至21世紀初年臺灣女性文學的緣起、發(fā)展、沿革歷史脈絡的近百萬字鴻篇巨制《臺灣女性文學史》,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首發(fā)。出版界人士稱,如此漫長時間跨度的臺灣女性文學史敘述,在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中尚屬首例,填補了中國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的空白。自20世紀20年代起至今,中國大陸女性文學史的研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但臺灣女性文學史至今仍鮮有人涉足,這既意味著臺灣女性文學研究的缺失與斷層,也意味著其在中國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中實際上的空缺,無疑將影響到其在母體文學史中的呈現(xiàn)與表述。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林丹婭主編的這部《臺灣女性文學史》,以近百萬字的篇幅,大致分兩部分呈現(xiàn)了臺灣女性文學史的歷史分期與發(fā)展脈絡:第一部分包括遠古直至1945年光復前的臺灣女性文學;第二部分則重點考察1945年光復后至21世紀初的臺灣女性文學,其最基本特征是真正運用現(xiàn)代漢語進入現(xiàn)代語境中的女性寫作。林丹婭教授介紹說,該部史書始終把臺灣女性文學的發(fā)掘、整理、解讀和闡釋工作置放在中華母體文化與母體文學的視角下比較進行,以期在性別視域中發(fā)現(xiàn)并揭示兩岸文化的同源同根、同秉同性;同時,突破歷來在主流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研究中的瓶頸,開展對遠古直至臺灣光復以前女性書寫的尋找與描述,通過對“原住民”民間文學、明鄭以來大陸去臺人士階層女眷文字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被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女性創(chuàng)作,呈現(xiàn)被遮蔽的女性文化元素?!杜_灣女性文學史》出版機構廈大出版社社長蔣東明稱,臺灣文學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實質(zhì)是中華文化母體和文學傳統(tǒng)在臺灣地區(qū)延播所形成的區(qū)域形態(tài),是一種亞文化形態(tài)和文學的地方特征,這一特征是歷時性的。他認為,從女性文學的視角呈現(xiàn)這一歷時性具有深刻的文化與現(xiàn)實意義。對臺灣女性文學的歷史考察,能醒目地呈現(xiàn)兩岸文化精神與民族血脈的同根同源,相互影響,對兩岸關系起到良好促進作用。該書的出版,“將成為國際文學界、文化界、學術界認知、研究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關系的重要文獻?!?/p>
●首屆孫犁文學獎揭曉
首屆河北省孫犁文學獎于日前正式公布獲獎作品名單,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評論五類獎項分別揭曉。小說類共評出七部獲獎作品,其中包括:何玉茹的《葵花》、申躍中與張小鑫的《中和人家》、李浩的《鏡子里的父親》三部長篇小說;胡學文的《風止步》、陳沖的《紫花翎》兩部中篇小說;張楚的《野象小姐》、劉榮書的《浮屠》兩部短篇小說。報告文學中,傅劍仁的《上訪》、李春雷的《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雪小禪的《裴艷玲傳》、梅潔的《為了潤澤北方大地》四部作品獲獎。詩歌類有李南的《時間松開了手》、簡明的《樸素》、北野的《分身術》、殷常青的《歲月帖》四部詩集獲獎;劉萌萌的《她日月》、李樹澤的《絲綢之路上的佛光塔影》兩部散文集獲得散文類獎項;另有李致的《五四傳統(tǒng)與左翼戲劇觀念內(nèi)核的建構》,郭寶亮、李建周、周雪花、王麗杰的《新時期小說文體形態(tài)研究》,金赫楠的《〈第七天〉:盛名之下的無效文本》成為評論類的獲獎作品。
●張煒作品《古船》西文版全球首發(fā)
張煒的《古船》西班牙文版日前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發(fā)。《古船》曾于2007年由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出版,隨后日本、韓國、瑞典、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出版商紛紛跟進。其中,法文版《古船》入選法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推薦的教材,成為法國大學生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教材之一。《古船》以20世紀末期中國農(nóng)村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為背景,通過洼貍鎮(zhèn)隋、趙、李三大家族40多年間錯綜復雜的恩怨糾葛,生動刻畫了古老農(nóng)村嬗變中的心靈陣痛與文化沖突。對于小說在海外翻譯出版,張煒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因為很多譯本錯誤百出,“文學翻譯走出去急不得,翻譯的不僅是故事,而是要傳遞語言的藝術?!边@次西文版《古船》由伊麗莎白、安娜、勞拉三人聯(lián)合翻譯,歷時三年,就翻譯問題與中方的聯(lián)絡郵件達數(shù)千封。據(jù)悉,《古船》西文版由 Royal Collins 出版集團出版,并將在歐洲、非洲、北美、南美四個區(qū)域發(fā)行,市場重點在西班牙、美國、墨西哥、阿根廷四個國家。為了擴大《古船》西文版的影響力,該公司還將組織參加西班牙語地區(qū)最大的書展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
●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銷量突破300萬冊
由霍達創(chuàng)作、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目前銷量已突破300萬冊。日前,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穆斯林的葬禮》銷量突破三百萬冊新聞發(fā)布會”在京舉行。《穆斯林的葬禮》創(chuàng)作完成并發(fā)表于1987年,1988年甫一出版即好評如潮,并獲得諸多獎項,其中尤為重要的是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據(jù)該書的第四任責編透露,近年來《穆斯林的葬禮》每年的銷量都穩(wěn)中有升,僅2014年發(fā)貨量就達30多萬冊,預計2015年總銷量將突破400萬冊。一部28年前的作品憑借什么能夠屹立不倒?關鍵所在,是它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冰心將《穆斯林的葬禮》稱之為“一本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故事”,“一本奇書”?;暨_以赤子情懷回望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艱辛跋涉的足跡,著力塑造了一系列文學畫廊里前所未有的藝術形象,以細膩精微的筆觸探測人的靈魂,也撥動讀者的心弦,一代又一代人為美玉之殤而慨嘆,為新月之死而悲哭,奇珍齋和“博雅”宅里那些不死的生命,已經(jīng)活在讀者心里?;暨_在發(fā)言中特別感謝300多萬未曾謀面的讀者,正是他們給《穆斯林的葬禮》注入了活力,讓她在28年后仍然青春煥發(fā)。這也證明了一個真理:文學的生命在讀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