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霞
內(nèi)容摘要:“簡簡單單”是指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簡約化,要去掉哪些沒有直接指向語文課程性質特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讓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方法“瘦身”再“瘦身”,并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方法都顯示出你在教學生學語文,而不是玩游戲?!敖獭睆娬{(diào)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和引導”作用。
關鍵詞:簡單 教 語文
在全縣教師培訓中聽了城區(qū)學校的10多節(jié)語文“高效課堂示范”課,程序大致一樣:出示目標--讀目標--自學--對學--群學--成果展示--小組評價。評課會上,有人認為,這樣的課,教學程序井然,學生的主體地位顯著,課堂上議論紛紛,掌聲陣陣,展示出了“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氣概,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課,環(huán)節(jié)復雜化了,語文性質淡化了:沒有生字的識記與書寫,沒有詞語的理解與應用,沒有靜心的圈點批注,更沒有潛心的深度感悟。少了朗讀,缺了默讀,滿是雜亂的非語文問題解決的熱切合作,激烈討論,強烈展示,火熱評價,是需要否定的?!?/p>
我認為這樣的教學行為的確與這些年來的諸多培訓學習有很大關聯(lián)。這幾年,關于高效課堂的話題被炒作得十分熱火,各種專題報告和培訓紛至沓來,我們請來的或者我們外出培訓遇到的專家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他們的觀點初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但當我們把他們的許多觀點放在教學論體系里仔細推敲深入研究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所謂創(chuàng)新,的確有教學形式上的“萬花筒”與專業(yè)術語上的亂雜交之嫌--他們把單一的形式變多樣,把簡單的過程變復雜,把老師們耳熟能詳?shù)暮苡形幕瘍?nèi)涵的專業(yè)術語變成晦澀難懂的新名詞,用“頭腦風暴”法給老師們洗腦,讓信息比較封閉的一線老師一下子懵得不知所措,真以為自己教了一二十年的書,突然間覺得自己不會教書了,于是誠惶誠恐地生搬硬套他們的專業(yè)術語和教學形式,以此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與時俱進。比如,如今的語文課,沒有把精力放在“語文”的教與學上,而是把重點放在某種模式運用得順暢不順暢上,所以,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我很贊賞改革,但我堅決反對把用簡單的過程就很容易解決的問題故意用復雜的程序兜圈子式地去解決,所以,我的觀點是簡簡單單教語文。
“簡簡單單”是指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簡約化,要去掉哪些沒有直接指向語文課程性質特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讓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方法“瘦身”再“瘦身”,并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方法都顯示出你在教學生學語文,而不是玩游戲。
“教”強調(diào)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要知道,沒有教師深度高效的教,就沒有學生深度高效的學?!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蔽艺J為,這是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我們不但不能否認這種觀點,而且要認識到它的博大精深。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道”和韓愈時代的“道”是不同的,“道”之所指也是與時俱進的,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的“道”就是指語文的“人文性”,擴展到整個社會意義上,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皞鳌?、“授”、“解”是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高度概括,用《標準》中的語言講就是“組織和引導”。我們在高效課堂建設中,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較深的作用,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擬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要合理安排內(nèi)容先后順序,合理構建教學模式,讓學科內(nèi)在的規(guī)律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這兩條線或平行或重合地在一定的邏輯順序中運行。
簡簡單單教什么呢?語文!要讓語文課充分展示出語文的特點來?!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種表述明確地告訴我們,在語文這門課程里,學生要學習的不只是“語言”和“文字”,而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要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字和詞這個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們的讀音、含義、字形、結構、用法。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由字詞構成的言語運用范例,通過范例熟悉語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構成方式,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從而學會根據(jù)表達目的、對象和語境的特點獲取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技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把教學的終極目標定位在“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層面上,“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為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反復地讀課文,認真地寫生字、精彩地用詞說話,熟練地背誦課文,思辨地仿寫短文,這些活動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最基本方式,這種方式能夠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A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躍的,基礎教育不能忘記基礎,基礎教育要堅守基礎,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