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VOICE
機器在200年前就贏了。我們讓它們變得太重要了,這讓我們看起來就像家里的寵物……很多學校把學生變得遲鈍了。我們在學校里部署電腦,這對培養(yǎng)思考能力常常利大于弊。電腦讓那些原本擁有特殊天賦的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當我們不斷向著充滿電腦的世界前進并且某天將可能進入一個把這種機器植入體內的時代,我們需要在后悔前回答一個問題:我們會變得更快樂嗎?
——蘋果前聯合創(chuàng)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5月在斯普林菲爾德演講時談到“人機關系”。此前3月,蘋果剛剛發(fā)布了穿戴式智能設備Apple Watch。
如果科技是一粒毒品——確實感覺像毒品——那么它的副作用是什么呢?我在《黑鏡》中試圖討論這個問題——愉快與不安之間?!昂阽R”就是你在每面墻、每張桌子、每只手掌間都能找到的那些東西:電視、顯示器、智能手機……黑黑的屏幕泛著冷光。
——2012年,英劇制片人查理·布魯克談《黑鏡》。
海倫娜:拉迪烏斯,加爾博士賦予你智慧超群的腦袋,比我們都聰明。你是唯一擁有出色理解力的機器人。因此我讓你在圖書館工作,好讓你博覽群書,通曉萬物——啊,拉迪烏斯,我曾經希望你向全世界證明,機器人跟人類是一樣的。這就是我一直期待的啊。
拉迪烏斯:我不需要任何主人。我要成為主人。統治其他人。
——1921年,卡爾·恰佩克《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科幻舞臺劇首演。機器人(robot)一詞源于捷克語“苦力”(robota)。
港口上天空是電視的顏色,電視調至死頻的顏色。
——1984年,威廉·吉布森在《神經幻術士》中描述“未來東京”
在將生命的力量釋放到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之同時,我們就喪失了對他們的控制。他們獲得了野性,并因野性而獲得一些意外和驚喜。之后……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個最美妙的結局。
——凱文·凱利《失控》,1994年。
盡管計算機掌握了一度認為是人類專屬的思維領域,它們卻未能掌握最基礎的人類體驗:空間定位、物體識別、自然語言、適應性設定目標。我們忘記了自己有多精彩,計算機卻提醒了我們。我以為,只有經歷并理解,真正地去用肉身認知,見識過專門處理純抽象問題的東西有多冷漠、脫節(jié)、了無生氣,跟感官現實有多疏遠,才能真正讓我們擺脫這種迷戀和偏愛。
——布萊恩·克里斯汀《最有人味的人》,他是標準圖靈測試洛伯納競賽2009年度優(yōu)勝者。
隨著算法越來越智能,它們正在逐步統治我們的世界,而人與它的關系也在不斷演變。這里有兩種人,一種是技術奴隸,一種是技術主人。人類將越來越難確定什么是人做的,什么是算法完成的。
——數據分析公司Quid的創(chuàng)始人Sean Gourley,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