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灝
《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進一步實行,讓我們認識到學生應該享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這要求教師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構建“知行合一”的育人課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快樂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發(fā)展自己的能力。
情境激趣,變被動為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根據(jù)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可分為“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兩類。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下,學習者往往缺乏學習的興趣、意義、效率和效果,而學生在主動學習狀態(tài)下所產生的學習效率則截然不同。面對同樣的“學習量”,主動學習者的學習時間短,學習質量高。學校是農村學校,學生見識相對少一些,家里有電腦的也不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可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習熱情。例如,五年級王老師在教學《我們愛你,中國》一文時,先讓學生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作者對偉大祖國的贊美之情和發(fā)自肺腑的愛國之情,再引入課文。頓時,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提倡自學,找準新知生長點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掌握新的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可通過議論交流重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教學改革工作中,我們一直提倡“把教學的第一個動作還給學生”。例如,語文寫字課上,老師讓學生先寫,寫完后通過投影展示進行適當?shù)脑u價,在生生、師生的評價中體會字的寫法,讓學生意識到怎樣才能抓住字的重點來寫,怎樣寫才是美觀、正確的。此后老師再進行板書時,學生們就看得認真、聽得認真了,最后再讓孩子寫,事半功倍。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地指導,一直是學生們自己在探索,老師只是在適當?shù)臅r候扶一把。長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學生識字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立足發(fā)展,重視學法指導
重視學法指導,就是讓學生以科學方法高效地認識、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身心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四年級的老師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學生談到感覺海底世界很奇異,教師追問:“怎樣奇異?”學生把讀到的景色進行了描述,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圖片,學生觀看后紛紛發(fā)言,所談的感受、理解,明顯豐富了很多。教師沒有到此結束,接著總結出“把文字轉化為畫面是理解句子意思的一種好方法”,然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再一次感受奇異。接下來教師問:“你們想知道這些圖片是哪里來的嗎?”由此告訴學生,搜集課外資料對學習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個教學范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兩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堂實踐告訴我們,只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做到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
設計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快樂參與
保證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這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
在語文課堂中,要求保證每節(jié)課每個孩子有10分鐘寫的時間。這10分鐘寫的時間,既包括寫生字、批注,也包括寫片段、感受。還要保證每節(jié)課學生要有10分鐘讀的時間,既包含個人展示朗讀、齊讀,也包含默讀、瀏覽等。課上還要保證學生有10分鐘思考交流的時間,節(jié)節(jié)課如此。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并在多種評價展示中體驗快樂,聽說讀寫的能力大大提高。要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就要壓縮,否則就會出現(xiàn)教師侃侃而談、興趣盎然,而學生枯坐等待,聽得茫然,實際收獲卻不多的現(xiàn)象。
此外,還應盡量把動手實踐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親歷知識建構的過程。練習設計不能過多,而應精選,在層次性、靈活性、多樣性、趣味性上做文章。這樣做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編輯 ?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