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生活在有光亮的白天
提到視障人士,大部分人會想起美國盲女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盲人五彩斑斕的世界,她用愛心來擁抱世界,克服種種困難。生活中的他們,也在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你見到他們請不要給予過多憐憫,更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那是施舍與強制。微笑著問:請問需要幫助嗎?是最好的平等……
我的聽覺變得敏銳,向一切敞開。
我聽見了本不可聽聞的事物:
時間,從我的頭發(fā)上流過,
寂靜,在精致的玻璃器皿里鳴響,——
我觸摸到:在我雙手的近旁滑過
一朵巨大的白玫瑰的呼吸。
一次又一次,我認(rèn)為是黑夜,黑夜,
我以為我看到如白天一樣生長的
一線明亮的條帶;
我以為我在走向
早已在我的雙手里鋪滿的清晨。
當(dāng)睡眠從我黑暗的臉上沉沉墜落的時候,
我喚醒母親,
我呼喚母親:“你啊,快來! 點燈!”
我傾聽著。久久,久久一片寂靜,
…… 你還擁有一切,不是嗎?
一切事物依然在呵護(hù)你的視覺,
將你的視覺撫慰。
當(dāng)你的眼休息的時候,
當(dāng)你的眼依然疲憊的時候,
你的眼還能夠再次抬起。
我的眼睛卻緘默無語。
……
我的額在看,
我的手曾經(jīng)
在其他人的手中閱讀詩篇。
我的足同踏過的頑石傾談,
我的聲音被每只飛鳥帶走,
從每天經(jīng)過的墻垣。
想必如今我已不再缺少什么,
所有的顏色都已化作
聲響與氣味。 ……
這是奧地利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盲女》節(jié)選。詩中的她從黑暗走來,最后“所見”顏色都已化作聲響和氣味。我們希望所有的視障人士都有感受到顏色的一天。
Maris Verpakovskis和Alina Lebedeva正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一所盲童學(xué)校的孩子,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都享受著學(xué)校生活。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東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們只能被心靈感受到。
Alina Lebedeva和Maris Verpakovskis是好朋友,她親手為他做了一束花
Alina Lebedeva和同學(xué)們站成一排,準(zhǔn)備上她最喜歡的體育課
有時候Maris Verpakovskis覺得上課也挺無聊的
Alina Lebedeva有時也會搗蛋
學(xué)習(xí)盲文是他們的必修課
高年級的同學(xué)在練習(xí)下月晚會要表演的舞蹈
Maris Verpakovskis的夢想是當(dāng)一名攝影師
這幅作品就出自Maris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