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鑫
悠游英倫:兩個年輕人的自由行
文_張鑫
【編者按】:
這是一篇暑期游學的觀察所得,來自一名大二學生。兩位好朋友悉心策劃完旅行,開展了在英國的人文之旅,從歌劇到廣場表演,從博物館到大教堂,城堡到天文臺,伊頓公學以及牛津劍橋,所學皆有所用,所觀即為所得,可謂暢游。
張鑫(右)和朋友在倫敦眼上
2015年8月3日到8月19日,這是我的英國計劃,其實這個計劃的制訂也只是比旅行時間提前了半個月。
我們將游歷倫敦、溫莎、巴斯、牛津、劍橋、愛丁堡、約克這七個主要城市,兩個年輕人為了節(jié)約資金,同時也是為了結(jié)交更多的朋友,決定入住青年旅館。
因為英國不大,即使是從倫敦到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坐火車也只需4小時,除非你想坐八小時的夜間大巴去愛丁堡,因此推薦乘坐火車。
旅店和交通都解決了之后,還有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信息,那就是英國的文化。比如英國的歌劇,就是聞名于世的文化遺產(chǎn),地鐵里面的海報都是當?shù)貏≡航诔鲅莸母鑴?。這里我推薦由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chuàng)作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這是在倫敦女王歌劇院常年出演的一個歌劇,也是這個劇院唯一的歌劇。我們提前半個月定票,就只剩下幾個角落的座位,由此可見這個歌劇的受歡迎程度。
八月份的英國日照時間長,每天晚上九點鐘才開始天黑,但英國人的工作時間很短,上午九點鐘才上班,下午五點所有景點都關門了,我們能游玩的時間并不多。
在倫敦的頭一天,我們兩兄弟就直奔大英博物館,這個貯藏了世界歷史無數(shù)文明的珍寶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免門票,只有翻譯器需要租用,人們井然有序地排隊進館,展廳內(nèi)雖然人多,但不喧嚷,不擁擠。
在這個免門票的博物館里面,自然少不了進來畫畫的學生,從小學生到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從簡單的彩色水筆到精細的雕像素描,大部分英國當?shù)鼐用駚韰⒂^時,都會帶上紙筆將自己看到的、喜歡的文物繪下來。這種寫生的資源在中國也是很難想象的,因為他們所畫出來的展品,都是人類歷史上無數(shù)輝煌文明留下來的藝術,而我就更加想象不出來,長期居住倫敦,長期參觀大英博物館,受這種氛圍熏陶的人們有著怎樣的藝術鑒賞力。
第一天的行程,我們還來到了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特拉法加廣場是為紀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港海戰(zhàn)而修建的,幾乎是倫敦的市中心。雖然作為一個廣場來說,這里并沒有多大,噴泉和雕像、紀念碑的占地也注定這個廣場不可能有大型活動,但游客們的駐足休憩和街頭藝人的表演讓這里有一種獨特的英倫風格。在城市里行走的第一天,也讓我感覺到了倫敦市民包容友好的心態(tài)。
街頭藝人的表演也吸引了我們,就像上個世紀中國街頭耍猴賣蛇藥的人,喊著“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一樣,各路高手在街邊、廣場的空地上,用繩子圍一塊自己的地盤,打開自己帶來的音響,就可以吸引路邊的游客了。小朋友是最喜歡看這一類表演的,不管是彈著吉他唱歌的,還是跳街舞的、耍雜技的,圍觀的人群中,最前面都是一群小朋友坐在地上,要是哪個家長還沒等表演結(jié)束就叫孩子離開,他準會很不樂意地搖搖頭,然后依依不舍地起身離開。
表演結(jié)束時,若看到孩子特別喜歡,大人們往往會給小朋友一個硬幣,然后讓他走過去放進賣藝人的帽子里。這樣的場景,我以前也只是在描寫以前中國的小說里看到,而如今在異國他鄉(xiāng),看到此景,十分感動。
不過說到打賞錢,還是要提到英國的貨幣——英鎊,在英國,小于5英鎊面值的紙幣就沒有了,只有硬幣,所以他們打賞只要給硬幣就好了。按照一比十的匯率計算,等于說50元以下的都是硬幣,但是英國的普遍消費是中國的1.5倍,所以英國人的錢包就需要能裝下大量硬幣。
這第一天的見聞是十分有趣的,我們看到了英國市民家庭的組成——基本上是一家四口人,而父母則需要推著嬰兒車帶著小孩出來游玩。有些小朋友比較愛跑動,被父母用繩子牽住小書包,防止跑不見影。英國人即使再人手不足,也都是自己來照看小孩,老人家有自己的生活,一般不會幫年輕人照看小孩。每個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養(yǎng)狗,一家人帶著狗狗出行是很常見的,小朋友們也總是愛和自家的狗狗做游戲。顯然英國人在生活娛樂上的時間很充裕,他們有很多的公園,在野餐中度過家人團聚的周末,悠閑的市民生活讓我十分羨慕。
在大英博物館接受藝術熏陶的人們
第二天,是這次旅行最重要的景點——倫敦眼,大本鐘,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泰晤士河游船,格林尼治天文臺。這每一個名字所代表的景點,都是英國倫敦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必看的。如果想深度游玩,或者說對英國的文化特別感興趣的,可以分出一部分時間去參觀那些博物館,比如蒸汽博物館,福爾摩斯博物館,丘吉爾二戰(zhàn)工作室,國家美術博物館等。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公墓。外國人的觀念和我們中國很不一樣啊!在我們看來,墓地的環(huán)境要安靜一些,所以遠離城市。而英國的教皇、國王、女王、還有各界名流,都是安葬在城市中心的這個著名教堂中,這兒每天都會有唱詩班合唱,大主教做禱告,以及游人參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之所以如此著名,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教堂是英國宗教改革中唯一一座保留下來的教堂,也是英國歷代皇室成員安葬的地方,甚至英國歷史上許多文學家、音樂家、軍事家都被光榮地安葬于此,并立有碑文。曾經(jīng)有人提議將莎士比亞的墓也移到大教堂內(nèi),可見這個建筑的現(xiàn)代意義,已經(jīng)不是做禱告這么簡單,更多的是瞻仰歷史名人,解讀他們的人生。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石雕藝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在這座擁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大教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惟妙惟肖的名人雕像。教士為我們講解每個墓碑主人的生平,甚至我們走的地上,也會時不時有墓志銘來告誡世人??粗切┌苍嵊诖说膰酢⑴酰掖蟾琶靼?,在這些有信仰的人們心中,教堂、寺廟是最接近自己所信仰的神明的地方,而將自己安葬在此,也是遵照自己心中的信仰,所以他們不會像中國古代帝王墓那樣大興土木。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nèi)部,教士為我們講解每個墓碑主人的生平
格林威治天文臺,是我的小伙伴一路上念叨著要去的景點。我們在初中就學過那條劃分時區(qū)的本初子午線,而這子午線的設立,也是當時英國航海發(fā)達的標志。
最開始的時候,坐船去格林威治并不在我們的計劃內(nèi),但當我們在倫敦拿到倫敦Pass(倫敦的景點通票)的時候,工作人員好心提醒我們:持通票可以免費坐船前往格林威治。這“免費的午餐”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自然是欣然答應了。在泰晤士河上面坐船所能看到的風景,要遠多于我們自己在城市中坐地鐵看到的。全程一個半小時,我們從倫敦眼途經(jīng)倫敦塔橋,一直坐到格林威治,沿岸的房子大多數(shù)是旅店,較少有別墅,說明倫敦的旅游行業(yè)相當發(fā)達。
天文臺在一個小山上面,不大、但很精致。英國人喜歡把城堡和天文臺造在小山上,在牛津、劍橋、愛丁堡都是這樣的風格,每個城市都有城堡和天文臺,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吧。
溫莎在英國地圖上來看,幾乎是緊挨著倫敦,40分鐘的行程后,我們就抵達了目的地。溫莎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這里有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就像中國古代帝王有自己的皇家園林一樣,現(xiàn)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長居于此。城堡上面有一個旗桿,如果女王在城堡中,旗桿就會升起英國國旗,說不定還能看到女王一眼,可惜我們的運氣總是不爭氣。溫莎城堡是還在使用的少數(shù)城堡之一,內(nèi)部無法供人參觀,但從外圍看,我們猜想內(nèi)部的奢華程度絕對是世界級別的,畢竟是女王生活的地方?。?/p>
從溫莎堡下山,有一條美麗的護城河,天鵝、游船點綴著這條金絲帶,過了橋,就到伊頓小鎮(zhèn),這里有英國著名的貴族中學、全球排名第一的伊頓公學。當初在制訂計劃的時候,我并沒有仔細了解清楚這個學校,只知道這是來溫莎必看的地方。結(jié)果去的那天,因為放假沒有學生,我們十分艱難地認出這個學校,甚至以為這已經(jīng)是一個荒廢多年的校址。在那所公學附近轉(zhuǎn)悠了半天,看著低矮的圍墻,甚至起了翻墻而入的打算。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逛完,回到旅店仔細查了一下百度,才發(fā)現(xiàn)自己“把人參當白蘿卜吃了”,翻墻而入的想法更是讓自己直冒冷汗。
伊頓公學著燕尾服的學生們,他們步入社會,會以保護英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自己處事的標準
從中世紀開始,這所毗鄰溫莎城堡的公學,就是英國最好的貴族子弟學校。雖然到了現(xiàn)代,貴族在學生中的比例已經(jīng)很少了,但是從高昂的學費,最精英的學生上來說(每一屆只有250人,70人左右進入牛津劍橋),世界第一的名頭依然是毫不夸張的。我一看其優(yōu)秀畢業(yè)生,哇!詩人雪萊,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還有英國王位第二號繼承人——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
可惜是假期,學生都已放假回家,不然我們就會見到身穿長禮服的學生成群結(jié)隊穿梭在古老的教學樓之間,《哈利·波特》中校園情景的展現(xiàn)就是以伊頓公學作為模板的。這種存在于現(xiàn)代的貴族式教育,是英國保存和傳承自己文化的一種方式,當這些受到高等教育和貴族禮儀的知識分子步入社會,也會以保護英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自己處事的標準,這在現(xiàn)代社會是十分難得的。
在英國已經(jīng)待了兩天,事實上我們還沒有習慣這邊的飲食。英國人做面包的水平遠遠勝過中國,即使是普通的早餐包,都要制作得香脆可口,再配上巧克力醬和一杯熱奶茶,早餐就解決了。而中餐和晚餐,我們在頭幾天直接在麥當勞和肯德基度過,當然,后面的時間我們也品嘗過炸魚薯條、熱狗、牛排等一些更加高級的西式餐點,也遇到過英國的“黑暗料理”,昂貴且難以下咽。
在伊頓這個小鎮(zhèn)逛累了,我們就找了河邊的一家西餐廳點了一些吃的,就是這一吃,徹底讓我體會到了英國“黑暗料理”的魅力。我就像憨豆先生在法國巴黎點海鮮大餐一樣,隨手指了一個菜單上面帶“chicken”的開胃菜,結(jié)果等“大餐”一上桌,雞肝醬(chicken liver parfait)??!這種東西我只能說,自己點的菜,含著淚也要吃完,嗚呼哀哉!結(jié)果這不開心的午餐時光,我只能看著小伙伴開心地吃著海鮮度過。
因為英國天黑得比較晚,我們回到倫敦的時候,天色尚早,就在帕丁頓火車站附近閑逛,一路逛到了英國唐人街,終于熱淚盈眶地看到了中餐館,下午在飲食上受挫的我,說什么也要吃一餐正式的中餐了。一盤熱騰騰的叉燒炒飯,雖然要6磅(折合人民幣60元),但是相比西式的菜肴來說,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今天的游玩是十分輕松的,晚上我們還要觀看在Her Majesty's Theatre(女王陛下劇院)看一場歌?。骸陡鑴△扔啊?,這家劇院常年演出這一個歌劇,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歌劇魅影》的故事,我在“書蟲”系列英語讀物上就大致了解過:講述在巴黎歌劇院的一個“幽靈”和女演員克麗斯汀、劇院經(jīng)濟人拉烏爾三人之間復雜的三角戀關系。原諒我用非常狗血的方式來介紹這部優(yōu)美而神秘的歌劇,因為我的概括能力實在有待提高。英國的歌劇是十分出名的,這其中以《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為代表。從英國回來之后,我在網(wǎng)上搜索了《歌劇魅影》來看,結(jié)果很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兩個多小時的歌劇,竟和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模一樣,很多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歌劇也用自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全劇臺詞沒有如電影一樣有普通的獨白,都是以歌劇的方式唱出,這讓我不得不佩服英國歌劇的成熟和精彩。
《歌劇魅影》劇照
為了防止遇到突發(fā)情況,我們提前兩個小時去了歌劇院。提前半個小時入場,我們看到進去的多是西裝革履的英國老紳士,這說明在英國,歌劇好比中國的戲曲,年輕人覺得沒多大意思,只是受老人家青睞。舉止端莊、衣著整潔的紳士、女士進入Her Majesty's Theatre這個不大的劇院,恍如老電影里面的場景,像是上個世紀的上海,各界名流來觀看表演,這弄得我們兩個穿著沖鋒衣,背著背包的年輕人幾乎是紅著臉給票進去的。
第五天和第六天的事情,我寫進同一主題,是因為這兩天,我們從倫敦坐火車去了英國兩個非常著名的城市:牛津和劍橋。這兩個地方雖說是城市,但實際上就是兩所大學,所謂的城市就是圍繞著兩所大學而建立起的集市和住宅社區(qū)。
第五天我們?nèi)サ氖桥=蚴?,牛津火車站一出來,就可以看到有人在賣觀光車票,一張學生票11英鎊,可以在當天無限次乘坐環(huán)繞牛津大學主要區(qū)域的觀光車。之所以說是主要,是因為英國的大學都有一個特點——沒有大門,也不會有一個主要的石頭或標志寫明這里就是某某大學,更沒有圍墻圍住整個學校。
英國的大學都是分成一個個學院,各有自己的教學樓,零散地分布在某一片區(qū)域。每個學院獨立招收自己的教授、學生,有自己的院徽、院訓,所以英國大學的學生,都會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明白,自己來自哪所大學的哪個學院。
牛津也是如此,有學院比較集中的教學區(qū),有教授們居住的別墅區(qū),也有為學生提供生活方便的商業(yè)街,一座城市既是一個文化集聚的知識殿堂,也是一個五臟俱全的生活社區(qū)。
牛津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是英國最早的大學,也是劍橋大學的前身(劍橋是一部分牛津大學的師生在劍橋市重新建立的)。它擁有英國最大的地下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擁有圖書專利權,是英國少有的幾個特權圖書館之一。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每出版一本書,都必須無償提供一冊給博德利圖書館。而這個巨大的圖書館,據(jù)說是用地下鐵路進行連接的,學生若是要借一本書,需要提前去提交一份電子申請,然后會有工作人員用鐵路從地下運上來,可以說學校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估計牛津被夷為平地,博德利圖書館都不會受到一絲損傷。
第六天,我們又從國王十字車站出發(fā),前往劍橋。劍橋大學的建立比牛津晚一百多年,據(jù)說當年因為牛津有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失誤,殺死了當?shù)氐囊粋€居民,結(jié)果導致牛津?qū)W生與當?shù)鼐用竦亩窔?,而從牛津逃出來?2名師生則在劍橋這個城市重建了一所新的大學——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無論在英文還是中文中,都有一個“橋”字,也確實說明這所大學的一個特點——橋多。劍橋相比昨天到過的牛津來說,擁有幾條清澈的、可供游客乘船的小河,河中有學生撐著竹筏帶著游客游覽,而河上架著木橋、石橋,正印證了那句“我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劍橋最著名的橋有嘆息橋、數(shù)學橋??上@息橋的最佳拍攝位置要乘船經(jīng)過才可以,我們經(jīng)過這座橋的時候并沒有辦法拍攝下來。
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之一,他擁有自己的一個大教堂,有自己的牧場(是的,你沒看錯!國王學院有一片草地放養(yǎng)著牛羊),而學院正前方對著一條小河,游客可以乘坐竹筏經(jīng)過。在國王學院的范圍內(nèi),過了橋,還可以看到一個石刻,上面用中文刻有徐志摩當年留下來的那首《再別康橋》,雖然只取了原詩中的首尾,但這可以表明國王學院對徐志摩的重視,或者說是對中國的重視。
從高地回來,我們兩個已經(jīng)人疲馬乏了,這種整天坐著大巴的旅行,最消磨人的斗志和精力。我們在愛丁堡休整了半天之后,再次坐上了南下的火車,來到約克。
去約克是我的主張,因為這里有一個十分吸引我的景點——肉鋪街。別看這個名字看起來很土,但卻是一個很美的小巷。說到這個肉鋪街的名字,因為這條街此前都是肉鋪店,陽光下肉類容易腐壞所以特意把道路修得狹窄,這樣肉鋪街全年基本照不到陽光,夏季十分涼爽。而真正讓這條街出名的原因,卻是一部電影——《哈利·波特》。這條英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街道,就是《哈利·波特》中對角巷的拍攝點,當小哈利第一次來到魔法世界,走在繁華的對角巷看著櫥窗里的飛天掃帚,看著籠子里的貓頭鷹和來來往往的巫師時,這個場景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也是千萬哈迷對魔法世界憧憬的開端。
最后一天,我們回到了倫敦,在同樣的青年旅店里住了最后一晚,我將自己從中國帶去的幾把精美折扇送給了前臺的幾位姑娘,她們都很喜歡,一人拿一把在休息室里向那些帥哥們炫耀。她們很多都沒有去過中國,雖然招待了許多中國游客,但像我們這樣還帶點中國禮物的卻少有。這是我母親在杭州買的,她說去到英國,人家?guī)椭宋覀?,我們就應該回一份心意,這是中國禮儀,我挺佩服我母親。雖然在英國,扇子這種東西幾乎沒什么用(英國緯度高,八月份就冷得不得了),但人家記住了我們,而且中國折扇本來就是裝飾品嘛!
終究是第一次來到歐洲的國家,其實這趟英國游,我等了6年,我用的充電器轉(zhuǎn)換器就是六年前買的。那時候我初一,也準備來英國,萬事俱備卻因“豬流感”而拒簽,如今大二了,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意識到,中國的發(fā)展距離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仍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劍橋,一座城市既是一個文化集聚的知識殿堂,也是一個五臟俱全的生活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