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曲韻(積極心理治療中心中國區(qū)主任、首席專家)
警惕白日夢過度的孩子
文_曲韻(積極心理治療中心中國區(qū)主任、首席專家)
女孩子關于白馬王子的白日夢
人有特別高超的想象力,不僅在想象中能把故事編圓,而且想象出來的情況會和現(xiàn)實發(fā)生的一樣令我們的情緒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內(nèi)感受。例如,當我們想象自己中了彩票,我們會真的感到振奮和輕松愉快;當我們在想象中與人爭執(zhí),會真的感到生氣惱怒,心悸、胃痛等身體反應也會隨之出現(xiàn)。當外界出現(xiàn)讓我們不舒服的情況時,很多人會運用想象力去應對,白日夢就是常見的一種形式。而啃指甲等行為多數(shù)時候就是白日夢的表現(xiàn)。有的孩子做白日夢時會伴隨一些行為,有的不會,只是從眼神看出他已經(jīng)進入想象的世界中了。
做白日夢的孩子注意力肯定不會集中,但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普遍性行為不一樣的是,一般所言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們的注意力是外向的,停留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做白日夢的孩子注意力是內(nèi)向的,專注于自己的想像。
無論是內(nèi)向還是外向孩子,都會做白日夢。但是白日夢過度的孩子大多是先天氣質類型就比較安靜、內(nèi)向和抑制的,他們的處境是令他們感到不舒服、不如意、不安全的,而他們又無能為力。很多時候,刺激源與他們并不直接相關,例如父母雙方爭吵,但父母對他都不錯,而且父母都盡力在他面前假裝沒矛盾;還有一個孩子是父親工作在外地,父母間的交流越來越少,關系越來越冷淡,兩人都為了孩子在維持著,又都不知道該怎么走下一步。孩子明顯感到氣氛冷淡和大人不開心,但又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自己的困惑。
另一個案例是一直帶孩子的姥姥生病住院了,數(shù)月后去世。家里人認為此事別告訴孩子,怕他傷心、害怕。每當孩子問起,他們就編故事說姥姥去國外看病了。大人往往低估孩子的覺察力。他們假裝的表情實在是不能令孩子信服,但孩子也明白繼續(xù)追問沒結果,只好自己猜測,自己編內(nèi)容去滿足自己的困惑、思念和期盼。
白日夢過度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有兩種。
第一種是不夠親密,但也并不激烈。如果父母對孩子很嚴苛,言辭比較激烈,會激起孩子更強烈的情緒,并導致孩子更激烈的反應——或者是軀體上的,或者是行為上的。如果孩子和父母有足夠的親密和信任,孩子會自然地向父母提問以解除困惑。有經(jīng)驗的媽媽一定都記得孩子會有個階段變成“十萬個為什么”。什么都問,父母回答的是否對,沒關系,孩子本身也不求甚解。他就是隨時隨地都好奇,都想知道個解釋。這個階段,父母如果不在孩子身邊,或者心思不能盡快轉到孩子的問題上,或者數(shù)次嘗試后孩子得不到解答,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愿或不能給予解答,那么孩子就只能轉向自我滿足。
第二種關系是父母對孩子實施暴力,無論是言語、身體上的暴力還是冷暴力,都令孩子選擇退縮到幻想世界中。在那里,他可以給自己設置新的身份或給父母編造理由,讓自己還能忍受這個嚴苛的環(huán)境。
電影《白日夢想家》劇照
做白日夢的孩子注意力是內(nèi)向的,專注于自己的想像
我有一個16歲的女病人,來自農(nóng)村。她的父親脾氣暴躁,經(jīng)常喝醉酒打老婆,等她長大了也打她和她哥哥。她們家在村里沒有什么親戚可以走動,由于父親人緣不好,母親軟弱內(nèi)向,鄰居都不怎么來往。她哥哥還可以跑出去躲,她要是跑出去了,一是沒處可去,二是回來后父親再打一頓。她能做的就是躲到角落里,也不敢大聲哭。直到有一天,她爸爸打她時,她哈哈大笑,跟爸說:“您這是假的。我知道你心里最疼我最愛我,您怕哥哥不高興,故意打我?!毕乱淮?,她又說:“你別打了,你知道我其實是XX(國家領導人)的女兒,你心里生氣。你要是不打我了,我可以告訴我親爸爸,讓他給你錢,讓你去北京當官。你要是還打我,過兩天我爸爸來接我,我要告狀?!比缡菐讉€月后,她家里人才意識到她可能瘋了,她后來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白日夢過度的可能后果之一,就是逐漸分不清想象和現(xiàn)實,把想象當成現(xiàn)實。
父母常常會忽略做白日夢的孩子
父母常常會忽略做白日夢的孩子,認為他很乖。很多家長常常認為只要不哭鬧不來打擾家長就是好孩子。希望家長能多觀察安靜狀態(tài)下的孩子,看他是在忙著什么事兒,還是在遐想。孩子需要正常的遐想時間來消化、回憶、重組信息,但過度白日夢是不好的。
家長要能夠建立并維持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當孩子遇到困惑或失敗時讓他第一個想到你、依靠你。可是很多家長本身缺乏耐心細致地給予愛的能力,不是他們內(nèi)心沒有愛,而是無法把這份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得到過體貼細膩的關愛,就像貧窮的人拿不出錢財來施舍一樣,沒有感受過,儲存過愛的人,不會、不能給予甚至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樣的關系和情感。
白日夢過度的孩子做心理咨詢很不容易。孩子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就是為了否認和逃避問題他才躲入白日夢的,而白日夢讓他感覺一切都挺好,所以,他很少會主動求助,也說不出有什么不好,有什么需要改變的。咨詢師要花時間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還要花更長的時間孩子才能夠正視和勇于去解決問題。所以這種類型的咨詢更多時候是為家長提供幫助,調(diào)整家長與孩子的關系與溝通模式,或者用家庭咨詢的方式,把矛盾暴露于咨詢師面前,讓每一個人都無法躲避或掩飾,共同努力把問題解決。
這里要強調(diào)一下,白日夢甚至過度白日夢并不一定導致將來精神分裂或人格分裂。香港演員周星馳和梁朝偉都曾提到童年時無人理,自己做白日夢,反而對后來演藝生涯有幫助。詩人、作家等工作就是要調(diào)用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家長要注意的是,白日夢的起因和引起的孩子狀態(tài)變化。有不好的傾向例如影響了孩子的社會功能,則必須要重視起來,必要的話做心理咨詢。
我曾經(jīng)有一個13歲男孩兒的案例。他媽媽帶他來的原因是他不去上學了,就只想在家呆著。據(jù)他媽媽說,他成績還好,同學老師的關系也還好,既沒有網(wǎng)癮,也沒有早戀,父親做生意比較忙,但是他的生日、節(jié)假日都會盡量一起過或給買禮物,只要能在一起,就會陪他,媽媽全職在家,家務比較多,媽媽比較愛干凈,信不過保姆,雖然經(jīng)濟條件很好,但她不愿意雇人,一切都是自己干。他媽媽描述的是一個非常安穩(wěn),正常的家庭,孩子也一切都好,一切正常,就是不愛說話,老坐在屋里發(fā)呆,現(xiàn)在不愿意去上學了。他們帶孩子看過中醫(yī),查過腦功能,也咨詢過教育專家,帶孩子聽過成功學大師的課,孩子都跟著去。但沒有查出什么來,也沒有任何效果。
我的做法是請一家三口都來到咨詢室,孩子基本上說不出什么來,一切都是“還行”,學校就是“不愿意去了”。沒發(fā)生什么。父母的口徑也很一致。我的入手點是了解清楚家庭的氣氛和三人的關系,就像了解一棵植物的土壤、肥、水、天氣一樣。他們周末干什么?父親幾點回家?孩子更喜歡誰?每個人都說出另兩個人身上的“缺點”等等,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再找出漏洞或不一致的地方繼續(xù)追問。對話基本上在我和父母之間進行,孩子大多數(shù)時間是旁聽。我的問題大多數(shù)都是孩子真正的困惑,想問又抓不住或問不出的問題。媽媽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做家務?爸爸隱瞞了什么?媽媽懷疑和不滿的是什么?你們對孩子的前途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嗎?等等。隨著問題的深入,很多父母試圖瞞著孩子或自己也搞不定的事情顯露出來,例如媽媽一直懷疑爸爸有小三,甚至有孩子,但不知道該怎么辦;爸爸曾經(jīng)對兒子抱有懷疑,因為孩子的長相和性格都不像他等等。這些平靜表面下涌動的暗流其實孩子一直都有察覺,但父母一直聯(lián)合起來告訴他沒事,沒問題。
在咨詢室里,孩子旁聽到了他一直想了解的真相,也學會了如何向父母提問,并對父母擔心的一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通過咨詢,他們破除了不少互相間的誤解,建立了新的溝通方式,敢于面對沖突而不是試圖掩飾,孩子對自己和自己的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設定了自己的目標,回到了學校,變得積極主動了。
白日夢的形象刻畫
大人往往低估孩子的覺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