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何永志 湖北襄陽報道
襄陽二十五中:因科技而蛻變
本刊記者_何永志 湖北襄陽報道
第三屆科技節(jié)。趣味科學實驗,可樂噴泉
大約十年前,襄陽二十五中舉步維艱,教育質量嚴重滑坡,負面新聞不斷,債臺高筑,幾乎面臨被撤并的境地。甚至有領導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一所“鳥飛過都不停留”的學校。
而現在,隨著科學教育、創(chuàng)造力教育的探索,二十五中已經完全變化了氣質。有位老師告訴記者,二十五中的學生容易辨認,因為他們臉上洋溢著獨特的自信光輝,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管少英校長的履歷非常簡單,從教30年,呆過3所學校,在二十五中快20年了。出任二十五中校長之前,只有兩年的副校長經歷。
現在想來,管少英覺得,當年接下這個校長,完全是不知深淺。領導找她談話,也毫不避諱地說:這完全是受命于危難之際,你的任務就是止跌回穩(wěn)。教師想走,生源也在流失。管少英至今還記得,當年秋季開學,學校把桌子擺在學校門口招生,小學一年級不到70人報名。
管少英上任不久,一位共事多年的好姐妹突然提出了調職的要求。實際上,幾年來,這種出走早就見慣不怪了,學校里但凡有點能耐的教職工都在悄悄尋找后路。但她不敢答應,如果這一個答應了,下一個怎么辦?那個姐妹憤怒地質問道:“真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我是怎樣的人呢?她心中更困苦。
管少英校長
家長們也說:“再近我也不上二十五中,耽誤了孩子怎么辦?!”目睹種種困局,管少英有心痛、有嘆惜、有無奈,更有不服氣。但耽誤了孩子怎么辦?這也是她的問題。
“二十五中必須改,而且得傷筋動骨地改!可怎么改?從哪里改?”這還是她的問題。
“教學質量無疑永遠是學校的生命線,但二十五中已經積重難返,僅靠緩慢地提高教學質量是難以扭轉頹勢、改變社會形象的。學校更需要一劑虎狼猛藥?!遍_完教師代表會,這幾乎成了大家的共識。
接下來的一個月,管少英天天守在各個教室聽課。她想看看這些孩子,看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點一滴……曾做過語文老師的她,更關注孩子的心靈深處需要什么,因為孩子的眼睛里“沒有這個年齡孩子應有的神采”。
事情在一次偶然間有了轉機。
一天,管少英和往常一樣,在教室間轉悠,信步走進了韓際嵐老師的美術課堂。她是被一陣嘈雜的吵鬧聲驚動而來的,韓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美術老師,課堂怎么會“亂”成這樣?管少英好奇地觀察起來,只見孩子們吵吵嚷嚷,拿著畫筆在紙上不停地涂抹著,內容也很新奇,這個說自己畫的是太空船,那個說自己畫的是機器人……
原來,韓老師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我的未來太空旅行》,孩子們有的畫了飛碟,有的畫了穿著宇航服的太空人,有的畫了火箭……這些畫,雖然線條稚嫩,輪廓也不規(guī)整,卻活潑、熱烈,充滿了想象力。她看見了孩子們眼中許久不曾閃現的亮光。
本來,在中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素描、色彩等美術功底,美術課堂都是一味地畫靜物、畫風景,很難提起學生興趣,韓老師這堂課的科幻繪畫,卻正好擊中了孩子們那渴望飛翔的美夢。
“玩、科學!”孩子們的天性是喜愛玩樂、喜歡探索、喜歡科學的,管少英覺得應該抓住些什么。那是2005年,“科技創(chuàng)新”這個詞,一直都在管少英腦海里旋轉,“中小學生能不能搞科技創(chuàng)新呢?科技,聽起來太誘人了!”
“我們比不了學,但可以比玩!”管少英說。
一時,教師嘩然,科技創(chuàng)新是個多大的詞呀,中小學生搞得了嗎?家長嘩然,孩子的學習本來就落后,還要搞些不務正業(yè)的東西,不耽誤學習嗎?管少英在教師會、家長會上,耐心地解釋,對孩子來說,有了興趣,才有動力,才有發(fā)展。
在一個數百人的家長會上,她深深地向家長們鞠了一躬:“讓我們一起試試,好嗎?”
現在,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節(jié)已經成了二十五中師生的節(jié)日。
2006年5月,第一屆校園科技節(jié)啟動時,一切還摸著石頭過河,如何組織,開展哪些活動,都要自己摸索。
管少英找到老師們商量,向科協、科技館的專業(yè)人士請教,找到了科技進校園的“捷徑”。
二十五中學生在第九屆全國足球機器人競賽現場
一是降低科技“門檻”,破除師生對科技的神秘、膽怯心理。例如在航模比賽中,采用較為簡單的橡皮筋航模,并且別出心裁地設置了一個紙飛機放飛比賽;二是改造孩子們熟悉的玩樂項目,例如當時學生風靡的四驅車,也成了科技節(jié)上的比賽項目之一,老師引導孩子去摸索,怎樣讓四驅車跑得更快;三是盡可能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比賽中,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比賽中體驗成功。
于是,科技節(jié)一開始,幾乎每個孩子都報了名,有自己的參賽項目或“作品”,這確實超出了管少英的預期。僅科幻繪畫一項,全校就征集了500多幅作品,選送至市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有30多幅作品獲獎。六年級的艾雪科,一個人參加了7項比賽,還都獲得了獎勵,成了襄樊市首屆“科技之星”。
捧著紅彤彤的獲獎證書,老師愣了,家長愣了,孩子們高興壞了,獲得市一級的獎勵,在二十五中是難以想象的事情。管少英有信心了,她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
更讓人驚喜的是,為期一個月的科技節(jié),不但沒有耽誤功課,學生的學習反而更認真了。為了解決比賽中的問題,孩子們又是看書又是提問,圍著老師轉的學生多起來了。
有一個叫熊壯的孩子,平時玩四驅車,常常遭老師、家長批評。但在這次四驅車比賽上,他跑了第一名,在頒獎臺上,他把頭揚得老高?;丶液?,他反而不玩四驅車了,自己主動把四驅車鎖在柜子里,跟媽媽說:“四驅車我玩得過別人,學習我也能行!”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引燃。”管少英告訴記者,第一屆科技節(jié)的成功舉行,讓她看到了興趣的力量。
“其實,孩子的小腦袋里總是藏滿了問題,當他們皺著眉頭,一臉急切地來問 ‘為什么’時,我們總是想盡力給他們答案?!惫苌儆⒄f。但是,為什么一定要給一個答案呢?換一種回答方式怎么樣:“你是怎么想到的?”韓際嵐老師上的美術課,從來沒給孩子預設過任何答案,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忍住告訴孩子答案的沖動,想象或許就開始了。
此后,每屆科技節(jié)主題都有所不同,從第一屆的“親近科學、創(chuàng)新體驗”到第八屆的“體驗創(chuàng)造魅力,共享科普盛宴”, 二十五中在“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學生們的很多發(fā)明還因此申請了專利。
六年級一位叫龔小雪的女孩,在一次值日擦黑板時,發(fā)現飄揚的粉筆灰讓同學們紛紛躲閃。她注意到,其實老師和同學每天都在吸粉筆灰,能不能想個辦法改進呢?
她先嘗試著發(fā)明了一種注水式的黑板擦,擦黑板時邊擦邊噴水,就不會有粉筆灰揚起來了。但是,沾水的黑板寫不上粉筆字,她一度非常沮喪老,老師鼓勵她改變思路,這個發(fā)明雖然不能用來擦黑板,或許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呀。果然到最后,注水黑板擦成了大家擦玻璃的利器。
八年級的鄒雪同學,看見下雨天媽媽的褲子總是淋得很濕。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和思考,她發(fā)現是雨衣下擺緊貼在褲子上的原因,雨水便順著下擺往下流,將褲子浸濕了。利用物理課上的知識,她動手做了一件下擺帶圈的雨衣送給媽媽,結果,這個創(chuàng)意在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獲得了一等獎。
類似的發(fā)明還有很多:三頭手電筒、走馬燈、方型茶杯等等,225項作品紛紛獲得國家新型專利證書;其中魏瑩秋同學設計的“帶照明燈的書夾”已經引起廠商的關注,有望通過專利轉讓實現投產;利用歷次比賽中獲得太陽能板,二十五中還建成了全省第一個光伏發(fā)電室;2009年,在科技館幫助下,二十五中的機器人興趣小組也從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脫穎而出,斬獲一銀一銅……
“被動地承認玩是孩子們的權利,那只是對現狀的妥協。把玩同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孩子們能在玩中得到成長。”管少英說。
“知心姐姐”盧勤在訪問二十五中時,對孩子們的發(fā)明贊不絕口,她說:“二十五中的學生,會創(chuàng)造?!眲?chuàng)造這個詞,讓管少英找到了“玩”的意義。
順著這個認識,從科技進校園開始,學校提出了創(chuàng)造力教育的想法。
創(chuàng)造力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師資,需要資源,需要錢。在一所剛剛回穩(wěn)的學校,這并不容易。
但管少英相信,事在人為。學校資源有限,那就想方設法利用社會資源。那幾個夏天,她蹬著一輛自行車,幾乎走遍了襄陽所有與科技有關的地方,找投資,找合作。
在首屆科技節(jié)合作的良好基礎上,二十五中和市科技館結成襄陽市首個館校共建單位。2008年,在管少英的努力下,襄城區(qū)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也落戶二十五中。學校乘勢而上,又爭取30萬元建成了“科技創(chuàng)新探究室”“機器人活動室”“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室”“地域文化探究室”等專用教室,對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實行了部頒標準化整改。
第十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上“星際旅行”的創(chuàng)意贏得評委和觀眾矚目
三頭手電筒發(fā)明專利證書
同時,二十五中也有計劃地引進師資,聘請了一大批科技館工作人員、發(fā)明家協會專家及民間專家,為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開設專業(yè)、系統(tǒng)的課程,為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進行科學的指導和評價。學校曾邀請4名院士進校園,現場指導師生,還請來了全市著名的機器人教練員、地域文化探究專家等人組成了學校的特色創(chuàng)新顧問團隊。
二十五中的科技文化墻
學校還在教師內部大力挖潛,發(fā)揮本校老師的特長。例如美術教師韓際嵐,通過輔導學生參加創(chuàng)新大賽,現在已經是小發(fā)明、小制作的指導專家;黃政放老師會維修家電,成了“無線電維修”輔導教師;楊玉萍老師心靈手巧,就成了“手工布藝”的輔導老師;微機老師則輔導“機器人組裝編程”的活動等。這樣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廣大的輔導教師隊伍。
在校園文化景觀打造方面,學校經費不多,便巧妙地利用櫥窗、文化長廊、班級文化視窗等裝飾來營造科學氛圍。每個班級都建有科技角,訂閱科技圖書,陳列學生的科技作品;甚至每個班級的名稱也和科技相關,都是學生自己取的。綠化帶則成了“植物百科全書”,邊角空地都變成了種植園。一草一木,都有專門的“身份證”。如今,這些別具一格的校園布置已經變成了學校的獨特景觀。
經過這樣的初步建設后,創(chuàng)新教育也逐步課程化,學校組織編寫了20余萬字的《小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系列校本教材。兩冊教材,從小學到中學,既區(qū)別了中、小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又具有密切的聯系,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圖文并茂,非常簡單易學。
2012年3月,在重慶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青少年創(chuàng)造力大賽現場,這兩本教材面向全國正式首發(fā),這也標志著二十五中的創(chuàng)造力教育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TIPS
二十五中創(chuàng)造力教育“加減乘除”法:
“加”。增加學生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時間,搭建多樣化平臺。二十五中成立了小愛迪生少年科學院,把全校的創(chuàng)造力課程綜合為四大部分22個小項,“車模航?!薄皺C器人組裝編程和創(chuàng)意”“無線電維修”……總有一款適合你。
同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青少年創(chuàng)意大賽、機器人比賽、駕馭未來車輛模型賽、無線電制作大賽等,既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又讓他們得到了成功的喜悅。
“減”。大力減負。學業(yè)負擔問題始終困擾著教育,如何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得到最大保護:一是削減習題數量,控量保質;二是減輕心理負擔,積極參與;三是消除不良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整體來說,就是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創(chuàng)造活動。
“乘”。就是提升效益、提高效率。二十五中引導教師認真研究學生,牢固樹立“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核心理念,完善自身教育行為,尋求最佳的教育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除”。摒除僵化的評價模式,不僅僅只關注學生成績,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過程。學校推出“每月一星”,班上推出“每周一星”,學校定期開展“評選小能手”活動。在二十五中校園里,記者看到許多“小明星”和“小能手”的事跡、照片張貼在櫥窗里和走廊上。讓學生找到自信,找到成功的感覺,他們才能夠自信地學習生活,才能陽光燦爛地成長。
2010年,在全國第25屆青少年創(chuàng)新大賽上的一幕非常值得深思:二十五中的參賽選手到了賽場,發(fā)現襄陽市高中代表隊里,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原來,他們正是畢業(yè)于二十五中的哥哥姐姐們。
第四屆科技節(jié)上的航模比賽
2013年的校園科技節(jié),學校請回了優(yōu)秀畢業(yè)生靳琪奧做報告,他是過去科技節(jié)的常客。靳琪奧說,他對科技的興趣,正是源于在二十五中化學課上做“魔幻飲料”的實驗。
管少英特別感念這個孩子的改變。
原來,靳琪奧當初從其他學校轉入二十五中時沉默寡言,生活封閉,甚至被認為是患有抑郁癥的問題生,先前的學校還一度將其勸退,但是,他在家休養(yǎng)了很長一段時間,狀態(tài)也未見改觀,被家長無助的眼神所感動,管少英同意讓他進校做了插班生。
后來,靳琪奧逐漸對化學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找回了陽光與自信,成績也開始上升,一直名列前茅。畢業(yè)后他考入了襄陽最著名的五中,還代表湖北省參加高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牌,打破了當年襄陽奧賽金牌“零的記錄”,現在,這個曾經的問題少年就讀于清華大學。
像這樣的學生,二十五中近年來越來越多。2010級的畢業(yè)生齊婧雯曾是當年襄陽地區(qū)唯一一名“宋慶齡獎學金”的獲得者!她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感言代表了二十五中學生近年來的成長縮影:七年級,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八年級,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九年級,第一次獨自遠行,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時,飛赴災區(qū)慰問……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二十五中的學生很容易辨認,因為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獨特的自信光輝,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十五中這樣界定它的內涵:仁愛、誠信、陽光、健康、合作、向上。
“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用一種標準把孩子一棒子打死?!爆F在,在二十五中,不僅有“科技之星”,還有“每周一星”“每月一星”,不論孩子在哪方面有閃光點,都可以得到表揚?!爸藶闃纺苁帧薄白袷丶o律能手”“熱愛班集體能手”“實踐能手”……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機會。
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孩子,管少英叫做“不斷進步的孩子”,現在也成為了老師的共識。“雖然看來只是叫法上的差異,但表現出來的教育思想,卻是迥然不同的,當孩子們聽到這樣的稱呼時,感受大為不同。因而,在學校里,老師們都相信孩子們會進步,會通過不斷地進步而走向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