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有佛緣的地方佛堂古鎮(zhèn)
古鎮(zhèn)一角
去過的古鎮(zhèn)古村已然不少,閑適愜意的寶山石頭城,世外桃源一般的云南壩美村,炊煙裊裊的江西瑤里古鎮(zhèn),藏于深山的連南瑤寨……這些地方,皆因地理環(huán)境、民俗,抑或景致的別具一格而聞名四方。然而,像佛堂這樣一個與佛有緣的古鎮(zhèn),卻只此一處。這個鎮(zhèn)子位于浙江義烏的南部,自明清以來,不計其數(shù)的船只在江上往來,這里恰是最重要的??奎c。如今的古鎮(zhèn)早已落寞,但我們仍可從古鎮(zhèn)民居那些琳瑯滿目的牛腿、窗欞、磚雕石刻上一窺它當年昌盛的影子。
木樓
佛堂老房子
相傳南北朝時,天竺國有位嵩頭陀,名叫達摩,于南朝梁代武帝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年—519年)到了烏傷,居于香山巖谷叢林中。梁代普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離開香山寺,一路向南,到了金山。由于連日暴雨,義烏江水泛濫,淹沒村莊,村民性命堪憂。面對此景,達摩口念咒語,并把隨身攜帶的鐵魚磬拋入空中,只見鐵魚磬放出萬道光芒,變作一只木船飄入江中。在安全渡得受難百姓后,達摩投傘于水面,坐在傘上漂流過江,到稽亭塘點化傅翕(即傅大士)。為了感謝達摩救命之恩,當?shù)匕傩战艘蛔身嗨?,供人們頂禮膜拜。寺中有一楹聯(lián):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四方。取二句首字,即得“佛堂”,而渡磬寺又稱“古佛堂”,后香火日漸興盛起來。鎮(zhèn)街名稱最早出現(xiàn)時間可以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據(jù)考證,距今200多年前佛堂已是個相當興盛的市鎮(zhèn)了。
義烏江從北至南依鎮(zhèn)而流,蒲川溪水自東向西穿鎮(zhèn)而過,航運的發(fā)達帶來商貿的興盛,沿江的一系列碼頭均為商人出入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種各樣有規(guī)劃的行市,如雞市、魚市、菜市、狗市、豬市、牛市、柴市、米市等。明萬歷年間,這里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水陸碼頭了。
條條巷弄窄而彎曲,連接著直街、東街與西街,如此布局便于人貨分流、搬運、疏散和來往方便。四條橫街的西頭是用四五百米的長石砌成的堤岸,一列的江邊碼頭,最繁盛時足有16處。各處碼頭串過西街,抵達直街,把上岸貨物運送到西街直街各家店鋪。這里還是茶館、酒肆的集中地。這些茶館酒肆都是二層木結構的店面屋,二樓倚街的一排小陽臺,寬50厘米,整齊、古色古香,都裝有高約50厘米的木雕花板,或用圓車木拼裝成的美人靠,構成了佛堂古街所獨有的幽雅別致的街巷風景線。走到此處,見物思景,仿佛耳旁聽到當年從美人靠內傳出悠揚的琴聲,婉轉動聽令人心醉。
烏鎮(zhèn)佛堂
橋西村
現(xiàn)保存較為完好的老街,舊時是佛堂古鎮(zhèn)的商業(yè)中心,老街從南到北,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形成逆向呼應,江上游為下街,江下游為上街,具有“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如今,沿街依然商鋪林立,還保留著當年樓下是店面、樓上為住宅的格局,舊舊的木排門、矮柜臺隨處可見,木雕畫廊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瑞泰祥、壽春堂等老商號,更是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這些木結構店鋪的建筑雕飾有獨占鰲頭、八仙過海,合和二仙等,無不表露著商人喜財求盛的心理。有趣的是,在佛堂古鎮(zhèn)建筑群中,龍的圖案較為少見,即使偶爾有幾件,也是三爪蟒龍而不是五爪金龍。在封建社會里,五爪金龍是皇家建筑專用的飾物。這說明佛堂鎮(zhèn)上大多都是安分守己的商人。他們圖的是發(fā)財致富,不講“政治”,不思為官。因此,在眾多的廳堂公祠中,找不到一座是為升官發(fā)財而建造的。
老街上的新華劇院至今仍是佛堂最鮮明的文化地標。劇院內擺放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常見的四方桌椅,時常會有本地戲曲上演。若是遇上,不妨與從附近村子趕來看戲的村民一起欣賞一陣。在老街的紅糖文化藝術館,還能看到古法制作佛堂紅糖的雕塑展示,非常生動。看完建筑走到河邊,古樸的清代古橋映入眼簾,岸邊的石頭上刻著古碼頭的名字,墻邊的雕塑記錄著當年的繁華。
如今的老街,不僅成了書畫古玩、傳統(tǒng)美食、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服飾的聚集地,還被開發(fā)為油畫藝術區(qū)。落戶到古鎮(zhèn)的烏克蘭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更為老街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古鎮(zhèn)一角
吳宅院落
信步走進巷弄深處,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古民居就藏在不經(jīng)意的轉角處,拍出照片來頗有大清朝或是民國初期的韻味。這些古民居和典型的江南民居相近,同為粉墻黛瓦、馬頭山墻,但仔細看去,便會發(fā)現(xiàn)在細部裝飾及結構構造方面融入了獨特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圖案內涵豐實,技藝精湛。
古鎮(zhèn)上值得細細把玩的老宅有兩處:其一是吳宅(吳棋記民居),這座明清風格的兩進老宅,將徽派建筑的大氣和浙江雕刻的精細融合得恰到好處,雕刻圖案包括戲曲人物、漁樵耕讀、亭臺樓閣等,連墻角的排水口邊都裝飾著精美的石雕。據(jù)說吳宅的主人傾其一生建造了這幢大宅,卻沒能在此住上一天。
牛腿雕刻
木雕
另一處老宅是位于后秧田水塘北岸的槐蔭堂(利記八面廳)。據(jù)當?shù)厝嘶貞?,古?zhèn)上曾經(jīng)建造過兩座類似的八面廳,其中一座由王德建于清咸豐末年(1861年),但該屋建成不久即被太平軍殘部焚毀,如今只剩東西兩個石庫墻門;另一座由利記商號業(yè)主王必進建于清道光年間,傳說該屋的大柱和大梁比北京故宮內“太和殿”上的還要粗,其蓋瓦的椽木,竟由碗口粗的獨根杉木并排串成。槐蔭堂正廳的兩側由四幢十三間前后八個徽派牌樓式的馬頭山墻面建筑組成,八面廳就因這八個十分考究、氣派的徽派牌樓式馬頭山墻的“面”而得名。整座利記八面廳就像龐大的“迷宮”,20世紀30年代,有個戲臺在中廳賣票演出,很多觀眾看完戲后竟辨不清東南西北方向,一時走不出去。
歲月悠悠,江水漫漫。佛堂古鎮(zhèn)無聲地迎接著每一個黎明和日落,它就像一道門矗立在義烏江畔,門這邊是厚重的過去,門那邊是遙遠的未來?;蛟S,這便是這個千年古鎮(zhèn)、百年商埠、佛教圣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