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中國文化人秉承禮樂教化精神,在美術領域形成了“文人畫”的傳統(tǒng)。董壽平的書畫創(chuàng)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優(yōu)良傳統(tǒng)理論和技法的基礎上,拓展創(chuàng)新,自立風格,形成了文人特色與獨創(chuàng)性的完美結合。畫風、書風清新典雅,逸筆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書卷氣息。畫山水瀟灑自如,蒼勁古樸;畫松竹構圖妙奇,氣韻生動;畫梅蘭濃淡有致,飄逸多姿;作書法筆酣墨飽,勢若游龍。他的書畫作品形神兼?zhèn)洌扔袀鹘y(tǒng)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書卷氣質、有詩詞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樂旋律、有時代精神,可謂展浩然之氣,傳造化之神。
董壽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原名揆,字諧伯。因仰慕清初畫家惲壽平之人品、畫品,遂改名為壽平。當代著名的國畫家、書法家、美術理論家、鑒賞家。
高潔人品
董壽平的魅力,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錢財、潔身自好、助人為樂。1923年,在北京世界語學校求學時,本準備暑假回晉探親,因遇到一位燕京大學的同學苦于沒有路費不能回四川老家探親,他便毅然決定放棄自己回家探親的計劃,把路費讓給同學。
董壽平在世時,一直熱愛和關心家鄉(xiāng)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先后兩次向山西省博物館捐贈了祖?zhèn)鞯墓糯滟F字畫數十件。其中有明清冊頁,明萬歷年間朝鮮畫家李灘隱畫的墨絹本《赤金竹》及清代畫家為其高祖董霽堂畫的《撫膝肄書圖》《漢書下酒圖》等。1983年,他再次向家鄉(xiāng)捐獻自己創(chuàng)作的精品書畫200幅。為紀念董壽平的藝術成就,在太原市有關部門與日本友人的大力合作下,于晉祠公園內建成一座長期收藏和展覽董壽平作品的美術館。
1994年,華南發(fā)生百年不遇的水災,香港《大公報》等6家單位聯合發(fā)起名家書畫賑災義賣會。董壽平聞悉,畫了一幅四尺墨竹《風雨勁竹》捐獻義賣。那次活動,共有207名書畫家、雕塑家捐獻作品200件,義賣款總金額為240.9萬港元,而董壽平的那幅《風雨勁竹》由升華服務有限公司主席包玉剛之女蘇包陪慶女士以29萬港元認購,創(chuàng)當次義賣之最高價。董壽平還在《藝術和書法作品捐贈書》上這樣寫道:“我的子孫及親屬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孫和親屬均不得參與董壽平美術館的管理工作?!边@些話充分表現了董壽平的高風亮節(jié)。
董壽平生性平易近人、溫文爾雅,名高望重而未失本性。耄耋之年還每日接待慕名來訪、求教者。誨人不倦,言之必以真善美。
此外,董壽平在中外文化交往中也身體力行,先后12次赴日本舉辦書畫展,進行友好訪問和藝術交流,為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國際奧比斯組織(Project Orbis)是全球唯一的飛行眼科教學醫(yī)院,其創(chuàng)辦人是美國著名眼科醫(yī)生戴衛(wèi)·佩頓。其開始是在一架經過改裝的DC-8飛機上,設有手術室、視聽教學系統(tǒng),該組織不得牟利,政治中立。從1982年創(chuàng)辦伊始,董壽平即向其捐獻字畫,協助其在海內外開展工作,為奧比斯長達10年的訪華活動,以及成功訪問北京、山西等地作出了貢獻。
深厚學養(yǎng)
董壽平注重讀書,是一位修養(yǎng)全面的藝術家。他在青年時代從藝開始,便養(yǎng)成了半日讀書、半日作畫的習慣。他博覽群書,有淵博的學識,曾就讀于南開大學經濟系,研究東方哲學,善于將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與現代表現技法相結合。
他以歷代經典為師,技道同修,取法乎上,通古今之變后而自成一家。繪畫以外,于書法、美術理論、藝術鑒賞等諸多方面均有很高造詣。1928年至1933年間,董壽平從觀看、鑒賞、研究和臨摹古人繪畫作品入手,研究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畫家、流派的代表作,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期間,他還研讀了有關金石、訓詁、書畫鑒賞等方面的書籍,系統(tǒng)研讀了包括先秦諸子在內的古代典籍。
董壽平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造詣頗為精深。他填曲經史、詩詞文章、音律美術之歷代著述皆了然于胸,尤其對《易經》有極深見解,而且以之奉養(yǎng)身心。
董壽平書畫十分重視哲學和繪畫的關系,他善于運用我國古代的“太極學說”和現代“唯物辯證法”來作為自己作畫的理論依據,具體表現在構圖的布局、用筆時的力度,用墨時的濃淡,把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靈活運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上。
董壽平技法全面,修養(yǎng)深厚,不僅是書畫藝術家,而且是當之無愧的哲學家、美學家,不愧為我國書畫史上一座豐碑。他幾十年滄桑風雨中辛勤耕耘于書畫,留下了成千上萬幅雍容恬靜、旗幟鮮明的歷史名作。
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思想
多練勤思考的書法學習觀。董壽平對書法的研習,“多練”是其中一個方面,更多的是他用心分析各家之長。他曾說:“學古人書法,不能從表面上看古人,要看到他內在的東西,外形是由內在的東西引發(fā)出來的?!?/p>
遍讀古帖,方能得其筆墨之神韻。董其昌在《論書卷墨跡》中言,“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竊也。”董壽平認為,這是真知灼見、金玉良言,并說,“30歲之前,由于有特殊條件,得以遍閱故宮的書畫藏品,有的反復細細揣度,‘胸有五百幅、下筆自從容,傳統(tǒng)中國書畫必從傳統(tǒng)中來吸收營養(yǎng)。進入了另一番境界后,也可以出神入化?!边€講到他“與齊白石先生茶敘,白石老人將畫箱打開請壽平先生幫他鑒閱自己的書畫藏品,同時向董壽平坦言,他不能看太多古畫,怕自己走進去出不來?!敝v到此處,董壽平說,“白石先生之所以如此,是他有扎實功底,是個書畫奇才,不可直接仿之。”
適情自娛的書法態(tài)度觀。孔子有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倍瓑燮桨褜懽肿鳛樽鳟嬐獾挠嗍拢砸环N游憩的心態(tài)對待寫字,不為寫字而寫字。正如他所言:“寫字、畫畫不可有所求,即便是求‘好,也會被這一意念浸入,影響了末梢神經,反不能自由流暢,反不能好了。而人之意念,瞬息萬變,‘一國三公,從誰為是?所以寫字作畫時,決不要有想頭,要空空然放筆也。寫字、作畫,首先要體現你的人格,表現你的思想,如只想寫好,當然不能出好作品,思想有一個刻意求好的壓力,一味求好忽視了你要表現的思想。你如不信,請看中國從宋到清給皇帝寫的字沒有好的,但也沒有壞的。九天之上有人壓著,當然寫不好,壞的也不敢獻給皇帝,所以平庸的作品居多?!?
董壽平的這些話,表現出“無欲無求,聊以自娛”的適情自娛的心態(tài)對待書法。只有創(chuàng)作心態(tài)恬淡自如,才能在創(chuàng)作時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達到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和審美趣味,實現無意于佳乃佳的至境。
神采為上的書法審美觀。王僧虔曾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在書法中,“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董壽平認為,書法藝術的神采,是審美的高深境界,也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如何使書法給人以美的感受、充滿活力,從而使其欣賞者所吸引、所感動、所陶醉、所折服,由此而產生美妙的聯想,寄興于無限。
推陳出新的繪畫藝術思想
堅持深入生活的繪畫藝術觀。董壽平始終認為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堅持“創(chuàng)作沒生活就受局限”的觀點。不深入生活,畫出來的畫就沒有生氣。山川之活動,要看動態(tài),看了靜態(tài)再看動態(tài),看云煙變化。一看光線就壞了,很自然地光線就出來了,而中國畫里頭光線是次要的。簡單說,就是非要看真山水不可,非要看進去不可。這石頭怎么樣構成的,這樹是怎么樣長法,在什么地方長,長到什么地方是什么姿態(tài)。在風口上的樹,姿態(tài)是什么樣;避風地方的樹,又是什么樣的;缺少陽光的地方的樹,又是什么樣的。在這里頭又有喬木,又有灌木,原始森林的樹都是向上的。長江流域的山和黃河流域的不同,太行山雄偉,而巫山等則有一種清麗之美。所以,若不親自深入生活,就不會創(chuàng)作出一流的繪畫作品。
異常重視學養(yǎng)的繪畫創(chuàng)作觀。董壽平非常重視學養(yǎng)。他認為沒有學養(yǎng),就是描畫;而有了學養(yǎng),就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出來的各個人有各種不同的風格?!白鳟嬅康揭欢ǖ碾A段,筆墨、意境、思維似若停頓,應知這正是預伏著前進一步的征兆。而導之前進發(fā)展者必須從筆墨形象之外求之,即所謂多讀書,多觀察,庶乎一旦豁然貫通。”“我的事業(yè)是書畫,而我觀察事物,超過書畫。生在東方,還看到地球上人類的活動。主要從學術入手,而不是從繪畫入手。雖然繪畫是職業(yè),實際上我是以讀書的時間長。如孔子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
“畫如其人”的繪畫本質觀。董壽平重視畫品與人品的關系,他認為:畫家的品德、修養(yǎng)、氣質、思想等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將毫不掩飾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來。作為一個畫家,應有高尚的情操、淵博的學識、廣闊的視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創(chuàng)造出畫品高尚的作品。畫品要高,畫家本身的品德也必須高尚。文如其人,畫亦如其人。
筆墨意境相生相輔的繪畫哲學觀。1986年5月,董壽平應邀參加“當代中國畫研討會”,并作了《中國水墨畫及其筆墨意境》的學術講演,頗多獨到論述:“筆的作用在于表達事物的形象,墨的作用在于顯現筆所運行的痕跡。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筆墨傳導畫家的感情、意向。筆墨之所到又展現出物體的氣質、神態(tài)和韻致。筆墨既是表現客觀事物的手段,又包含著畫家的主觀素養(yǎng)。”由此可見,一幅畫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畫家的筆墨運用。
畫里面要有抑揚頓挫,用筆墨畫出來,就講究虛實、濃淡、疏密。為什么這幅畫中間淡,就是為把中間這幾株松樹突出來。如果中間畫得實了,即使畫上許多松樹,一棵也看不見。另一方面是不能雷同。畫的山頂跟山的石子,皴法沒有相同的。就形而言,皴法還要一致,雖有粗細長短之分,但要用一個筆法,否則就不協調了。再看,虛的地方要引人入勝。叫你看見虛的地方后邊還有東西,千百里就出去了。有些人老老實實就是畫近景,一看就看透了。景越暗越淡,則越遠越密。中國山水畫的主要構圖,是咫尺可以見千里。
藝術創(chuàng)作有“胸有成竹”之說,董壽平對此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創(chuàng)作之始,目視一張白紙,胸中自有布局,這便是“胸有成竹”。但當第一筆落下,畫家則應“胸無成竹”,而后便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縛,而應盡情抒寫胸中之意,一氣呵成。 所以,美術界稱董壽平的竹子為“壽平竹” 是恰如其分、確有道理的。
在看待氤氳時,董壽平說:“這后邊不是白云么,前邊松樹一擋,不是到了后頭了么?白云里頭隱隱約約,叫你想像得到有很多東西。要有起伏,有高的有低的,有遠的有近的,有深的有淺的。這就是氤氳之氣。氤氳就是里頭似云非云、似霧非霧,一種霧騰騰的氣象;凝結到一塊就是露了,但是它沒凝結到一塊。也可以說氧氣加潮濕氣,合到一塊,就是要的這么一種氤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