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云
媽媽,您不只是我的人生階梯
●歌云
系列紀錄片《舌尖2》中,有關于陪讀媽媽的一集。為了女兒在小提琴上有所造詣,陪讀媽媽忍受著逼仄的居住空間、嘈雜的公共廚房,忍受著夫妻異地、親人分離的寂寥。
那是一張典型的陪讀媽媽面孔,清瘦、嚴肅,臉上的神氣是分秒必爭的警覺。
她每天很早起床,替女兒打理一日三餐,學習海派紅燒肉的做法,一面抄寫曲譜或織毛衣,一面豎起耳朵聽女兒拉琴。女兒任何一個心不在焉都逃不出她的耳朵。吃飯時,她搶先把小提琴大師的錄像打開,要女兒“邊吃邊琢磨”。
在這位陪讀媽媽的生活中,世間一切都得讓位于女兒的學琴生涯,丈夫的探望、孩子的正常交往,都是多余。
這一幕讓我的朋友悚然心驚。這兩年,朋友同樣與兒子租住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附近,同樣以高房租在狹窄的一居室里安了家。她同樣神經(jīng)緊張——樓上樓下住滿了陪讀媽媽和她們的孩子,練琴聲比賽一樣響到夜深。
為了不打擾鄰居,兒子晚上彈琴時,她要在鋼琴背面包上棉被。為了督促兒子多背曲譜,兒子上廁所時,她蹲守在門外,讓兒子哼唱新曲給自己聽。她每天騎著電動車把兒子送到各位補習老師家,絕對禁止兒子玩樂和踢球。
那天,她看到電視里陪讀媽媽那張警覺嚴肅、孤注一擲的臉,忽然覺得看到了自己。
是的,她也在兒子身上賭上了自己的全部未來,也逐漸變得輸不起。她常在飯桌上給兒子灌輸信念:一定要考上茱莉亞音樂學院,一定要在國際鋼琴比賽上拿金獎,一定要像郎朗那樣名滿天下。
兒子冷不丁問:“競爭如此激烈,就算我付出最大努力,也可能從獨木橋上滾下去,那時,你受得了嗎?”她愣了幾秒才說:“不可能!全家勁往一處使,總有一天你會成功?!?/p>
16歲的孩子嘆了一口氣,勸她花三分心力在他身上就夠了,余下七分心力,應當去成就自己。
兒子回憶起,媽媽辭職前,做十幾年圖書編輯的那段時光。兒子上小學時,媽媽策劃設計的一套圖書獲了全國大獎,得獎的作家親手縫制了布藝書架和小布偶來感謝。那時候媽媽很快樂,能為圖書畫插圖,能寫詩,能設計有趣的筆記本和明信片。
“既然陪讀挺漫長,您為什么不見縫插針做點兒喜歡的事呢?前兩天又有出版社來電話,邀您去做翻譯,去做圖書策劃,您為什么不去呢?”兒子說。她再次愣了,“你已經(jīng)到了關鍵階段,我需要心無旁騖……”
兒子毫不客氣地打斷她:“應該心無旁騖的人是我,不是您。我的未來怎樣,說到底是我自己的事。您常教育我說,時間就像百納布,一小塊一小塊拼起來,能做成巨大的床罩和窗簾。這些話,我也回送給您?!?/p>
這次對話令朋友吃驚極了,頭一次,發(fā)現(xiàn)兒子唇上的小絨毛已經(jīng)變深,個子高她一頭?,F(xiàn)在,她端詳他時需要仰視。
她像不認識兒子一樣凝望他半晌,忽然熱淚盈眶。周圍的親人,包括老公都沒覺察到她生活中強烈的缺失,兒子竟覺察到了。兒子覺察到她在異鄉(xiāng)的落寞,她埋首家務時極大的空虛感。
是的,她也期待實現(xiàn)價值。若能成為天才鋼琴家的母親,固然驕傲,但最終能生出根芽來的驕傲,還在于她沒虛度40來歲的黃金時光。
她為什么不在陪讀間隙,把自己培育成獨具慧眼的出版人、有出眾潛質(zhì)的作家和翻譯家、有奇思妙想的跨界設計師?此后,她有節(jié)制地退出了“緊逼督導”的職責,意識到輸不起的媽媽形象,只能激起青春期兒子的反感。
她約定跟兒子比一比,看3年的共同生活,究竟誰能拼出絢麗的“百納布”。
她請了鐘點工阿姨幫做瑣事,也訓練兒子做些家務。努力后的成效是驚人的,2014年,她完成了4本譯著,舉辦了9場講座,設計了5本熱門圖書的衍生產(chǎn)品。兒子的專業(yè)課平均成績由B+升到了A-。
好幾次,她外出歸來,發(fā)現(xiàn)兒子自己動手,在廚房吊柜上安裝了曲譜夾子,一邊做可樂雞翅一邊背曲譜。他還在家里四處放上了音樂家傳記。
時間長了,母子間緊張的相處,有了彈性和汁水。家里少了劍拔弩張的對立情緒,多了幽默與歡笑。
只要調(diào)配好,成就自己與協(xié)助孩子,這兩大目標并不對立。如今,她可以毫無愧疚感地跟兒子請假,回南京與老公和父母團聚,也可以外出做自己的事。那種孤身在外、獨力難支的凜冽之色在她臉上消失了。
在微博上,她承認,現(xiàn)在這段生活不再需要“熬過去”,不再泥濘孤清,而是布滿相處時溫暖動人的細節(jié),成為她體驗母親這個角色的別致角度。
(心濤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