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巖
2014年9月,河南X公司與外商Y公司簽訂國際貨物進口買賣合同,購買Y公司出售的白芝麻760噸。合同約定了貨物的品名、雜質含量、含油量和含水率等詳細信息,貨物到港日期預計為2015年1月。
2014年10月,河南X公司與青島S公司簽訂國內購銷合同,以低于當時市場價的價格將上述尚未入境的進口白芝麻轉賣給青島S公司,該合同同樣約定了貨物的詳細信息。雙方簽訂購銷合同后,X公司收取了S公司貨物定金40萬元人民幣。
2015年1月,X公司從外商Y公司進口的白芝麻陸續(xù)運抵青島港并進港入庫。辦理完畢貨物入關手續(xù)后,X公司即聯系S公司通知其可以提貨,但S公司以芝麻市場價格下跌為由,不但拒絕按照合同追加保證金,而且拒絕提貨。在多次通知S公司,S公司仍不提貨的情況下,X公司考慮到芝麻市場價格繼續(xù)下行的風險,為減少損失,不得不將貨物降價轉賣他人。
S公司的違約行為導致X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即使扣除40萬元人民幣的貨物定金,X公司仍然損失66萬元人民幣。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X公司具狀訴至法院,請求判令S公司賠償因其單方違約給X公司造成的全部損失。
處理過程
由于Y公司是國際大宗物資供應商,控制著各種農產品的產地貨源和國際市場銷售渠道,而X公司系河南省最大的芝麻進口商,在國內市場占有重要的市場地位,享有誠實守信的良好信譽。X公司考慮到長期合作的空間,不可能因為市場價格下降就對外方違約不提貨。因此,即使國際芝麻市場價格從1900美元/噸降至1100美元/噸,X公司仍然恪守契約精神,嚴格履行了國際買賣合同的約定,提取貨物并按照合同約定的價格和時間向Y公司支付了足額貨款。
但是,由于S公司嚴重違反其與X公司的國內貨物買賣合同,導致X公司因不得不降價轉賣貨物而損失慘重,經多次協商未果,X公司才將S公司起訴到法院。S公司知道X公司的損失是因自己違約行為導致的,在法院的主持之下,其與X公司進行了多次協商,最終以賠償X公司50萬元的損失,雙方握手言和。
法律分析
貿易過程中,無論是買賣雙方的哪一方違約,都會導致從貨物的最初供應商到最終買方之間多個市場交易主體一系列的違約行為,對市場交易的穩(wěn)定造成極壞的影響。違反契約精神的行為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及各國《合同法》所要規(guī)范和約束的行為。
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痹趯嵺`中,對于如何計算“可得利益”與“可預期損失”的金額,在市場價格不明確、不統(tǒng)一,且不透明的情況下,僅利用該條規(guī)定是難以計算的。
為了更加明確一方違約后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5月發(fā)布了《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28規(guī)定:“買賣合同約定的定金不足以彌補一方違約造成的損失,對方請求賠償超過定金部分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并處,但定金和損失賠償的數額總和不應高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p>
定金是承諾履行合同的一種擔保,當一方違約不履行合同義務而守約方的損失金額小于定金時,守約方可以依據法律關于定金的規(guī)定,直接扣除全部定金用以彌補損失。而上述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了當違約損失大于定金時的處理方式,即守約方可以向違約方主張定金之外的其他全部損失。
防范措施
在中遠期交割買賣合同交易模式下,貨物漲價時賣方可能違約不交貨,貨物降價時買方可能違約不提貨的情形時有發(fā)生。雖然守約方無法控制和決定對方的行為,但是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減少損失和避免訴累。
第一,雙方簽訂完善的買賣合同,明確約定較高的違約金金額或約定較高的違約金比例、以法律規(guī)定的最高比例(合同總價款的20%)收取定金,及履約保證金等。一旦發(fā)生一方違約時,守約方可以很方便地計算違約金。
第二,明確雙方的聯系方式,如精確的郵件送達地址、電子郵箱地址、手機號碼、傳真號和微信號等,以便在一方違約時,守約方可以合法有效及時送達督促提貨通知書、催款通知等。
第三,當一方違約時,守約方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快遞函件、發(fā)送電子郵件、發(fā)送手機短信和微信、傳真等)提醒對方貨物已經到達目的港、督促提貨、催收貨款和主張違約金等。進行有效通知確定對方已經違約后,必要時,供貨方要盡快轉賣貨物、采購方要向其他供貨商采購貨物。
第四,作為“計劃”違約的一方,根據市場價格走勢,如果判定履行合同的情況下自身損失將無法或難以承受時,要盡可能早、以盡可能多的方式向對方發(fā)出解除合同的書面通知。如果此時對方尚未向貿易上家采購相應貨物,其損失將不會產生或者很少;如果對方在得到明確的解除合同通知后盡早地處理貨物,有可能將損失降低到較低的水平。這樣,就可能將因市場價格波動所導致的商業(yè)風險和損失控制在可預期、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總之,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各方應當嚴格信守的準則,各交易主體應當從市場預測、合同簽訂、合同履行與一方違約后及時控制損失等各個方面做好法律風險防范工作,以確保市場交易的穩(wěn)定秩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