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尹建莉
有位媽媽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jīng)??嗫谄判牡亟o孩子講道理,孩子卻聽不進去。
比如,她家住公寓樓5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稍僖淮蜗聵菚r,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jīng)常是臟的。
后來在我的建議下,媽媽回家找來兩塊抹布,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外面,獨自回來了。張中良知道后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后,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zhàn)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后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么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給小熊刷完牙后,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并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比缓髥柡⒆樱骸皩殞毾氩幌胱屝⌒芸纯茨阋埠芄裕矔煤门浜蠇寢屗⒀??”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晚上臨睡前總喊著要下樓玩,無論怎么跟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建議他一切事情盡量聽孩子的。后來他告訴我,那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他沒說什么,愉快地給孩子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他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么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后,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此后在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想給孩子講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有些家長明明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shù)?與其向別人討教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生活中經(jīng)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中,學會了小鉆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么也不說都比胡說好得多。
有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3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不是我們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爸v道理”是下策,發(fā)脾氣是下下策,發(fā)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