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敏
把自由時間還給孩子
●亞敏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很少給他買亂七八糟的零食。有一次,帶他在小區(qū)門口的露天公園玩,發(fā)現(xiàn)他一直跟在兩個小孩兒后面。我以為兒子是要主動結(jié)交新朋友,沒想到,他一直眼巴巴地看著兩個孩子手里的干脆面。再后來,那兩個小孩兒大概吃得厭倦了,把還帶有一點兒干脆面的袋子團起來,握在手中。這時,兒子怯怯地來了一句驚人之語:“如果你們不要吃的話,就把剩下的給我吃吧。”那兩個小孩兒竟也沒覺得不妥,順手遞給他,兒子在一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兒子的舉動給了我很大震動。那以后,我再去超市,便會偶爾給他買些方便面、香腸、薯片之類的零食。
也許,不止是零食,許多方面都可能是這樣:閱讀,愛好,行為……有些東西并不很好,可因為一直不曾得到,就會成為潛伏在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強烈欲望,倒不如在平時有小小的滿足,多一些豐富的體驗。
想想,每個家長為什么都有很多煩惱?那是因為,孩子總愛做一些無意義的事。而家長總想濾去那些所謂的雜質(zhì),留下最有用的東西。你看,假日到了,家長盼望孩子起床后乖乖地坐在書桌前,看有用的書,做該做的作業(yè)……可事實呢?他們睡到10點才美美地醒來,開始玩游戲或看電視;他們拎著一書包我們看不懂的三國殺卡片出門去,幾個小伙伴坐在空地上玩得不亦樂乎;他們一到籃球場上便不知疲倦忘了時間……他們做的這些事,就如超市的干脆面一般,似乎毫無營養(yǎng),卻讓孩子們津津有味地享受著。
“生活是為了快樂。偶爾的小小的放縱,也是道德的?!敝麑熌蠎谚脑挘坪踅o了我們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也許,膨化食品的一些“營養(yǎng)”,是你沒看到的,比如快樂,比如笑聲。
(摘自《莫愁·家教與成才》2014年11期)
同事的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安意如和郭敬明,她媽媽著急上火,怕她壞了胃口錯過真正的經(jīng)典,可女兒的語文老師卻說,你就讓她自由地讀吧,相信她自己會比較,會選擇。后來,因為學習《我與地壇》,同事的女兒開始閱讀史鐵生,突然有一天,她在隨筆上如是寫:我的內(nèi)心因閱讀史鐵生而一下子明亮起來,我為自己曾瘋狂地迷戀過某些文字而羞愧。后來,去北京,去看看地壇,去遇見文字里的那些花草樹木,成了她一個小小的夢想。
把一些自由的時間交還給孩子,讓他們自由安排吧。俗世生活里,偶爾也需要一點兒好口感的“膨化食品”,只要它們不成為人生中唯一的選擇,也不成為人生中最主要的選擇。正如南懷瑾所說,人生,偶爾也需要俗氣,那樣,會更快樂一些,更平易近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