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若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湖南長沙410006)
“寒塘渡鶴影”
——論87版《紅樓夢》史湘云角色結局設置之優(yōu)劣
趙海若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湖南長沙410006)
文學作品的影視翻拍時至今日已經屢見不鮮,作為中國封建小說藝術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已被影視化多次,但從場景布建、演員選擇、劇本設置等多項角度綜合來看,1987年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所共同拍攝的歐陽奮強、陳曉旭版《紅樓夢》被譽為目前所有影視版本中最近接原著、藝術程度最高的作品。然而,接近并不意味著完美,原著的客觀存在性以及人為解讀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其在刻畫人物等方面有其優(yōu)勢、亦有其不足之處。為此,本文以史湘云這一人物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87版電視劇對這一形象的結局刻畫方面的優(yōu)劣。
史湘云;人物刻畫;《紅樓夢》電視劇翻拍
文學巨制《紅樓夢》堪稱中國四大名著之首,其以寶、黛愛情為主線,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幅畫卷。小說中塑造了以“金陵十二釵”為代表的、諸多鮮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枕霞舊友”自居的史湘云,其天真、嬌憨、豪爽、大氣的個性特點,一直廣為讀者所喜愛。但是由于《紅樓夢》原作的缺失以及高鶚續(xù)書脈絡中與原著的明顯差異,87版《紅樓夢》在拍攝時并沒有沿用高鶚的續(xù)本,而是邀請周汝昌、王蒙、周嶺、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重新創(chuàng)作,因此在結局設置上呈現(xiàn)出與高鶚續(xù)本南轅北轍的差異。
史湘云是曹公落筆最多的幾個角色之一,《紅樓夢曲》中道其“英豪闊大寬宏量”、“霽月風光耀玉堂”,預示了她文中生性豁達的性格特點?!翱韭谷飧钚揉㈦保ㄋ氖呕兀?、“醉眠芍藥裀”(六十二回)等情節(jié)都表明她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風流倜儻的豪爽女子;蘆雪亭(五十回)、凹晶館(七十六回)、海棠社(三十七回)三度聯(lián)詩證明其才思敏捷、才華橫溢。她雖自幼父母雙亡,為叔嬸撫養(yǎng)長大,不曾浸淫于嬌慣的生活之中,但終歸是金陵世勛史侯家的小姐,賈府史老太君娘家的孫女,故而也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充滿豪情的女性形象。
由于曹雪芹《紅樓夢》80回以后的情節(jié)早已遺失,所以目前市面通行的高鶚、程偉元續(xù)書版本,行文中關于史湘云結局的設置,是不能作為曹雪芹行文立意依據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提到曹雪芹的行文手法乃“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因此有關史湘云的結局遭遇可以通過前80回的文字脈絡中找到蛛絲馬跡。其中較為重要、也較為清晰的就是來自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釵判詞、紅樓夢《樂中悲》曲以及第七十六回與林黛玉中秋聯(lián)詩。(紅學界部分認為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節(jié)預示了史湘云最終的情感歸宿,但對此并未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觀點,故本文暫不對這一情節(jié)展開分析)。第五回的判詞和《樂中悲》曲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其自幼父母雙亡的人生遭遇,并通過“湘江水逝”、“云散高堂”等字樣,揭示了其日后夫妻生活短暫、情境悲苦的局面;第七十六回史湘云與林黛玉凹晶館聯(lián)詩,“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句被紅學界公認為預示二人日后宿命的讖語,“寒塘孤影,落寞凄涼”,只言可見其悲劇氛圍。
(一)悲劇結局的肯定性延續(xù)
87版《紅樓夢》對于原著最大的尊崇就是沒有照搬高鶚續(xù)本“蘭桂齊芳、家道復興”的結局,而是根據前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曹雪芹慣用的“伏線”之法,延續(xù)了春夏秋冬太極章法最后的大悲結局。比如四大家族的徹底沒落(非續(xù)本中的“家道復興”),等。而對史湘云“安排”,電視劇的最后是這樣刻畫的:從獄神廟逃過一劫的賈寶玉孤身一人帶著林黛玉唯一留給他的遺物——玻璃繡球燈,遇到了被迫淪落風塵,在花船之上被迫陪酒的史湘云。只是此時的寶二爺已經無力救助自己的云妹妹,只能在史湘云無助的呼喊中,望著那艘劃船漸行漸遠。史湘云與林黛玉的悲劇宿命,也恰恰印證了當初聯(lián)詩時的那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二)對人物性格的背棄
雖然87版電視劇對史湘云進行了悲劇結局的設置,但是淪落風塵、賣笑陪酒確實不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前文中已經提到,史湘云雖沒有嬌生慣養(yǎng)的生活狀態(tài),但骨子里卻有與生俱來的豪情,她不是那些只會在深閨之中對月感傷的怨女,亦不可能為了維系生存而廢棄自尊、淪為封建社會掌權者(男性)手中的玩物?!都t樓夢》“壽怡紅夜開群芳宴”一回中,史湘云占“海棠”花簽,外加前文中其詠白海棠以及其在詩作白海棠中的情感表達,都預示了其性格之中與海棠的相似性,即清高孤傲、自尊。
綜上所述,87版《紅樓夢》電視劇拍攝相對而言是成功的,它延續(xù)了曹雪芹埋伏于前80回的悲劇脈絡,在史湘云的結局設置上延續(xù)了小說行文敗落的主題。然而針對小說中的史湘云“英豪闊大寬宏量”,寒燈孤影、風塵為妓顯然是不符合其性格特點的。曹雪芹《紅樓夢》原作的缺失,讓史湘云真正的結局變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文學謎題。因此,讀者在閱讀《紅樓夢》文本或觀看相關的影視劇作品時,唯有把握行文主旨,思想脈絡,才能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1]李希凡,李萌.“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史湘云論[J].紅樓夢學刊,2012(01).
J905
A
1005-5312(2015)29-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