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釗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一名戰(zhàn)士違反紀律,時任副旅長的耿飚決定槍斃他。數(shù)百名群眾跪求免其死,耿飚反復講明八路軍紀律,可村民皆不肯起,只得流淚答應其請求。50年之后,耿飚見群眾上訪,控告干部不盡責,就對干部們講述了此事,最后痛心地反問:“你們這些黨員干部,不管是誰,如果犯了事,群眾還會替你們求情嗎?”耿飚之問,振聾發(fā)聵,令人深思。
一直以來,群眾信任和依賴共產(chǎn)黨,憧憬著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只要聽說你是共產(chǎn)黨員,群眾眼里就放光,打心眼里崇敬和佩服。在敵人搜捕危急時刻,寧愿冒著生命危險,為什么也要保護黨員?是對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宗旨,寄托無限的希望。新中國成立后,焦裕祿等一批優(yōu)秀黨員干部,至今仍被深切緬懷;身患癌癥而奮斗不息的王瑛,在去世時群眾自發(fā)悲痛悼念;一些干部因調(diào)離他處,而被群眾執(zhí)手相挽留,也正是出于對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認可與肯定。
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早已告一段落,而改善干群關系,依然是永恒的主題。對群眾而言,他們最看重的通常并非形式,而是干部的真情實感。一些地方的群眾路線教育,在形式上搞得轟轟烈烈,在內(nèi)容上亦豐富多彩,為什么干群之間反而存在隔閡了?是缺乏靈魂,這個靈魂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全心全意,隳膽抽腸,赤心相待,哪怕出點失誤,亦是可以原諒。若干部虛與委蛇,花說柳說,亦或半真半假,優(yōu)孟衣冠,一眼就被群眾揭穿,群眾恨之入骨,怎能會替你求情?別說干部貪婪腐化至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就是貪圖小便宜,群眾亦會嫉貪如讎,同仇敵愾。
在群眾的眼里,全心全意的感情來自哪里?是互相了解,彼此尊重,相知信任,達成共識,比什么都重要。一些干部喜歡擺官架子,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讓群眾難以接近,談不上理解信任,又怎么可能有全心全意的感情呢?群眾最歡迎的,是那些平民化的干部,合得來,打得堆,抱成團。重慶市虎城鎮(zhèn)原黨委書記鄧平壽,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泥腳、草鞋、田坎”書記。該鎮(zhèn)陳家村修建村組公路,要經(jīng)過村民劉某宅院后山,劉某認為破壞風水,死活不準施工,鎮(zhèn)村干部想盡辦法,都無功而返。從重慶切除肺腫瘤回來,鄧平壽做劉某的思想工作,劉某終于答應施工。問及緣由,劉某說了心里話:“看到鄧書記身患癌癥,捂著胸口,臉色蒼白,直冒虛汗,還全心全意為村民著想,他的這種精神讓我感動。我相信他,尊重他,了解他。與自家的風水比較起來,我更看重的是干部對群眾的這份真情。”
真情所至,金石為開。干群相連,關鍵在于“情”字。若有情,難題則迎刃而解,如無情,小問題也成了大難題。要贏得群眾信任和理解,先得貼近群眾,了解群眾,懂得群眾的心愿和需求,主動與群眾交朋友??箲?zhàn)中群眾為戰(zhàn)士求情免死,憑的就是戰(zhàn)士為民之誠心實意。對群眾若有虛假之情,將親民愛民僅掛在嘴邊,在實際行動中哄騙群眾,就不會贏得群眾擁護和愛戴。用全部真情對待群眾,雖苦猶甜。惟有如此,干部與群眾,猶如秤不離砣,耳不離腮,黨就能越來越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邁向小康社會的步伐就會越走越堅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