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校應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苯處焺?chuàng)造地利用語文課堂中生成的資源,順學而導,根據(jù)學情靈活調(diào)整教學思路,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預設的課堂教學煥發(fā)新的活力,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效性,更好地發(fā)揮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
一、重視質(zhì)疑,直面生成
學貴有疑,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更是促使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重要因素,還能夠為課堂增輝添彩。
曾聽一位教師賽課時上《倔強的小紅軍》,在組織學生自學環(huán)節(jié),有學生提出疑問:“老師,課文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你看,文中說‘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陳賡同志……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馬不是最愛吃草嗎?草地上的馬怎么會是瘦的呢?”教師略加思索,極力肯定學生提的問題有價值,并就所提問題調(diào)整教學,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通過反復研讀課文,綜合課前搜集到的有關(guān)長征的資料,領(lǐng)悟到草地環(huán)境之惡劣!紅軍長征之艱苦!進一步加深理解小紅軍倔強得不肯騎陳賡的馬、不肯拿陳賡的干糧的最根本原因!
這位賽課教師敏銳地抓住生成的問題,敢于沖破預設教案的束縛,讓教案擱淺,讓課堂隨學生而行,引導學生討論、探索生成的問題,課堂氛圍一下子由緊張變得活躍輕松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點燃,他們在研讀課文中得到感悟,在交流體會中得到提升,在知識碰撞中擦燃智慧火花!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思維飛揚的天地!
二、超越文本,活化教學
超越文本,就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跳出文本來審視文本,以深一層領(lǐng)略文章的內(nèi)涵,拓寬文本外延,活化教學思路。
聽一老師教學《窮人》一文,有學生提出異議:“不是說托爾斯泰是著名的大文豪嗎?他在這篇課文中說‘這間漁家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我覺得‘溫暖而舒適用得不準確?!薄盀槭裁矗俊崩蠋熉愿幸馔獾貑??!拔闹姓f到屋外‘寒風呼嘯‘又冷又黑,屋里只有‘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何來‘溫暖?五個孩子擠在一張床睡,何言‘舒適?”這位學生說得振振有詞。教師接過話題說:“首先,肯定你敢向名家挑戰(zhàn)的勇氣。是呀,大文豪也不過如此罷了。同學們,是不是真的這樣呢?請細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相信你們會有自己的看法。”學生經(jīng)過反復讀課文,獨立思考,共同研討,明白了小屋的溫暖是相對屋外的寒冷而言,舒適是相對“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的漁夫而言,最起碼沒有生命危險。最讓人驚喜的,是一個學生的理解更為透徹:“我們小組認為,課文表面寫漁家‘溫暖而舒適,實際反映了漁家生活的艱辛和貧窮。你看,僅一間簡陋無比的小屋子,對他們來說就感到‘溫暖而舒適了,貧窮,讓他們對溫暖和舒適的要求是那么低。”此時,掌聲自發(fā)響起。
的確,學生通過鉆研課文,主動積極思考,獲得個人體驗,再通過小組的交流,探討,碰撞,擦出新的火花,產(chǎn)生新的感悟,從“溫暖而舒適”居然能讀出漁家生活的艱辛,真是了不起!教師巧妙運用超越文本的理念,在課堂中生成中活化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效應,在彼此的思考、交流中不斷刷新感悟,使課堂充滿鮮活且靈動。
三、關(guān)注綜合性學習,催生課堂精彩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課堂中的加強,學生演、畫、唱等綜合性學習活動日漸頻繁,這當中生成的資源,往往有助提高學生對文本理解和感悟程度,催生學習的興奮點,展現(xiàn)課堂教學的精彩。
例如,讀通順古詩《山行》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學,試著自個兒理解的大意,喜歡當小畫家的同學還可以把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畫出來。不久,一位愛畫畫的學生舉手發(fā)言:“我發(fā)現(xiàn)書中插圖出錯,詩人不應該站著,而應坐著,因為詩中說‘停車坐愛楓林晚。”本想讓學生交流詩意的教師立即調(diào)整教學,說:“詩人到底是站著,還是坐著,請同學們再讀全詩,特別多讀幾次‘停車坐愛楓林晚,想想詩人為什么停車?!狈磸妥x詩后,學生回答說:“因為他喜愛晚霞映照下的楓林美景?!薄澳恰谠娭惺鞘裁匆馑迹吭娙说降资钦局€是坐著?”學生這才恍然大悟,“坐”在詩中是“因為”的意思,詩人是站著的,是自己的畫沒畫對。教師順應學生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利用這一意外插曲,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難點,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必要性。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