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遼闊的草原,我的家
—— 蒙古族長調與短調(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首產生于我國南北朝時期膾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壯麗圖畫,在被這首詩描繪的美景陶醉之時,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起這“穹廬”之中與詩相伴的“歌”來。
十月的草原是最美的季節(jié),現(xiàn)在草原自駕游也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旅游項目之一。來到了綠色的草原,看那白云朵朵般的羊群,洗去了大城市喧鬧的煩擾,讓心沉靜下來,吸取那淡淡的芳草香,讓綠色充盈著心靈的角落,蒙古包、奶茶、奶酪、烤羊肉足以讓你流連忘返。
提到蒙古族民歌,最有名的當屬長調和短調。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長調是一種具有獨特演唱方式的歌種,它集中體現(xiàn)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并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相連。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jù)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fā)揮,演唱的節(jié)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shù)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長調民歌由馬頭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
長調是蒙古族民歌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區(qū)。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xiàn)思鄉(xiāng)、思親、贊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于一個側面,很少有長篇巨制,是蒙古族在長期游牧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幾種民歌的總稱,也是蒙古音樂草原風格的標志。包括草原牧歌、贊歌、思鄉(xiāng)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種。
優(yōu)秀的長調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辭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流行于錫林郭勒的《小黃馬》《走馬》等,流行于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思鄉(xiāng)曲》等,都是樂段體的長調民歌。
繼我國的古箏、昆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后,蒙古族長調被列為新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代表作,被國家推薦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可稱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長調整個曲調風格非常開闊,節(jié)奏非常自由,聲音可以傳得很遠,令人陶醉。 蒙古族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訴說著蒙古人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蒙古族長調詞少腔多,四句話可以唱好幾分鐘,讓自己的身影與草原融為一體。在蒙古長調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發(fā)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即發(fā)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復雜動作,發(fā)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公元7世紀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興安嶺山脈與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生產方式以狩獵為主。在漫長的生活歲月里,蒙古人創(chuàng)造了自己富有狩獵特色的音樂文化,如狩獵歌舞、薩滿教歌舞等。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jié)奏明了、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征。從現(xiàn)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斗智歌》《白海青舞》。
公元7世紀起,生活在我國東北部額爾古納河沿岸以狩獵為生的蒙古族,開始走出山林逐漸西遷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產方式的同時逐步強盛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族偉大的歷史人物成吉思汗統(tǒng)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時,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的歷史舞臺,成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在接過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后,以自己的方式為其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動力,使北方草原音樂文化迅猛發(fā)展。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游牧生產方式的轉變,音樂風格也發(fā)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
草原游牧時期的音樂文化現(xiàn)象是極其復雜的,既保留發(fā)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chuàng)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fā)展過程。
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后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fā)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qū)以農業(yè)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征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fā)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不論人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只要聽到悠揚舒緩的蒙古族長調,便會聯(lián)想起那茫茫無際的大草原,聯(lián)想到藍天、白云、氈包和畜群,都會令人體味到草原獨有的春天的喜悅、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蒼涼。擁抱草原吧,擁抱生活吧,綠色的青草是你永遠的朋友。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