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瑞
〔摘要〕中國姓氏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會,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會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時代,氏尊而姓微。戰(zhàn)國時代姓與氏通用而不分貴賤。秦漢及以后,姓氏合二為一或并言。具體的姓氏來源成千上萬。迄今姓氏有兩萬余個,按邏輯歸納有17類,其分布以中國為主,遍及世界193個國家。歷代因門閥與賦稅的需要,皆重姓氏學。姓氏學研究發(fā)軔于春秋(以《世本》為代表),興起于兩漢,繼起于東晉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為代表),興盛于唐宋,復興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當代(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國姓氏起源考與歷史名人》一書具有四個特點和兩大價值。值得一讀。
〔關鍵詞〕姓氏起源流變姓氏學姓氏辨類四個特點兩大價值
接到衡陽胡秀華先生送來的《中國姓氏起源考與歷史名人》書稿將近一年了,我遲遲未敢下筆作序。這部書洋洋260余萬言,是胡先生十幾年心血的結(jié)晶,我如隨意涂鴉,將有損本書的光彩。因此,當時我便建議他去請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說是何光岳先生特別推薦來請我的。本書不但部頭大,書中參考與征引書目多達150余種,需要稽核查證;本書對500個姓氏進行了概說與探源,并于每個姓氏后都編有名人傳記,他所運用的資料覆蓋了二十六史和歷代的方志及私家著述,吾非博聞強志之人,許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溫舊典。功課做完之后,盡管才疏學淺,我還得寫幾句話以就教于讀者諸君。
一、姓氏起源、流變與姓氏學
關于我國姓氏起源,古今許多姓氏研究的專書都有探討。但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或縱不能達遠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識類別,或橫不能見聯(lián)系,總之是不成系統(tǒng),不夠完善。胡秀華先生的這本書,于單個姓氏探源考訂用心良苦,限于他本書的體例,也未便從總體上付諸系統(tǒng)的論述。我遂借弁言之機,對姓氏起源與流變,乃至姓氏學的情況,做一總體的鳥瞰。或略補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讀者有所裨益。
世界萬事萬物各有其本源與發(fā)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沒有人類對它們的關注,便都不會有文獻歷史。以此為前提,我們可以說,沒有人就沒有歷史。文獻歷史,是通過文獻記述的人及其與人相關聯(lián)的事物的本源與發(fā)展。人是人類區(qū)別于低級動物的總稱,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有其個性特征,但如果每一個具體的人沒有一個專屬于他的符號,便無法進入集體的勞動與生活,也無法進入文獻歷史,因此,姓名便應運而生。人類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隨著從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現(xiàn)代人)的進化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
亞洲南部與非洲北部相鄰地區(qū)的古猿,在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的生存發(fā)展中,大約在七八百萬年前有部分幸運者便變成了猿人。他們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夠“拿棍棒的猿群”。這一時期,恩格斯稱其為人類的童年,即“蒙昧低級階段”(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描述他們“過著群團的生活,實行雜亂的性交,沒有任何家族,在這里只有母權(quán)能夠起某種作用?!保R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云南省祿豐新生代上新世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八百萬年。說明中國也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
在早更新世三百萬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萬年前,猿人為了生存,在勞動中改變了自身本質(zhì),已進化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這時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勞動工具,血緣同輩通婚,它是人類蒙昧中級階段。猿人從能夠拿棍棒進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緣家族,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七百七十多萬年,考古學稱之為舊石器時代早期。毛澤東在《賀新郎》詞中曾這樣描述這一時期:“人猿相揖別,有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
距今約二三十萬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時間,直立人已進化到智人(古人)階段。血緣家族公社已發(fā)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陜西大荔人頭骨化石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距今約五萬年前,早期智人已發(fā)展到晚期智人階段。這一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較大發(fā)展,由于地域和勞動形式的不同,人類不同膚色和種族也已形成。這一時期,廣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頂洞人、四川資陽人、內(nèi)蒙古薩拉烏蘇人(河套人)、廣西來賓麒麟山人、山東新泰人、遼寧建平人、云南麗江人、臺灣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從早期智人到距今一萬年前的二三十萬年間,智人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勞動工具得到改進,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簡陋房屋??脊艑W將這二三十萬年稱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夏以前,姓與氏是兩回事,它們并沒有同時產(chǎn)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與氏的貴賤,也發(fā)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無氏,姓是女人的尊榮,以“老祖母”為中心,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沒有姓也沒有氏的?!秶Z·周語》云:“姓者生也,以此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撐開雙腿,剛生出一個小孩的狀態(tài)?!靶铡弊直旧恚褪悄赶凳献迳鐣漠a(chǎn)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貴而氏賤。是所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保ㄠ嶉浴锻ㄖ尽な献迓孕颉罚┲粮赶凳献鍟r期,男女的地位反過來了,表現(xiàn)在姓氏上,則氏為貴,姓為輕。當時的庶民奴隸是既無氏也無姓的,他們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而無氏”。(同上)那一段漫長時期的通婚狀況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
歷史發(fā)展到大禹時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聯(lián)盟共主(酋長)的選舉制度到君主世襲制度的蛻變,王權(quán)與男權(quán)第一次達到頂峰時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達官貴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賜予。所謂“胙之土而命之氏”(《左傳·隱公八年》),就是這個意思?!半淹撩稀睂π帐习l(fā)展的貢獻,是開啟了中國以官為氏、以國為氏、以地為氏、君王和主人賜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歷經(jīng)約14個世紀(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辭?!匪饺氖老当恚?8位王者,但一直沿襲著“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也帶來了姓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它的發(fā)展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一、父系“氏”的不斷強盛和母系“姓”的逐漸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開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為貴。如《儀禮·士昏禮》云:“祝告稱婦女之姓,曰:‘某氏來婦?!鼻罢f稱道婦女之專用“姓”,而祝告時卻稱的是婦女之父親男性專用的“氏”。這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礎。春秋時的“趙太后”等,則是直接以她曾經(jīng)依附的男性的氏為稱謂了。二、君王所賜氏的氏族得到迅速發(fā)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來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國氏、族氏,皆為君王所賜。三、以國為氏、以地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長。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婁、樓、鮑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邊、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蕭、穆、完、樂、正等等支族。周分封親族諸侯80余國,各諸侯的支裔繁衍達2000余氏,人口幾占中國之半。
戰(zhàn)國時代,姓與氏已無等級貴賤之別,并已走向普遍融合。男性一脈之間不通婚姻,而不以姓氏為別。姓氏無榮枯,而以地望明貴賤?!锻ㄖ尽な献迓孕颉吩疲骸叭?,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地望”即“郡望”,春秋之世以秦楚為主已普遍實行了郡縣制,古來候國的封地,已為郡縣所替代或肢解。如崔姓郡望為清河,李姓郡望為隴西等等。姓氏發(fā)展紛繁復雜,一般而言,姓氏很少只有一個郡望者。如劉氏有出于帝堯之后者,有出于姬姓周朝支族劉康公之后者,有出于匈奴劉氏者,有出于君王賜姓,如項、梁賜姓為劉者,其郡望多達25個,即彭城、沛國、弘農(nóng)、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平、東莞、平原、廣陵、臨淮、瑯邪、蘭陵、東海、丹陽、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如王氏郡望有21個,李氏郡望有12個,等等。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姓氏的許多功能失去了意義。秦漢以后,姓氏已合而為一,人們或言姓或言氏,或并言姓氏。從文獻的視角來區(qū)分,真正的姓氏合二為一,則始于司馬遷《史記》的記述。在《史記》的《本紀》中,記述秦始皇云“姓趙氏”;記述漢高祖云“姓劉氏”。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氏族”條中,有首先發(fā)明。大約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姓氏與性別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其稱謂并被固定下來。男性及其后嗣皆稱姓,女性已婚甚至許字后,隨其夫姓,女性原來的父姓隨之,于父姓后加“氏”,原名則諱。如任李氏、張周氏等等。此俗一直沿襲至今,但現(xiàn)在存在的主要載體是家譜、靈位牌和墓碑。姓氏自其產(chǎn)生以降,其貴賤榮枯皆與其政治、經(jīng)濟地位相隨屬。太平之世,姓氏宗族貴者愈貴,賤者愈賤,天下大亂則反之。
中國姓氏的來源豐富多彩,研究姓氏源流的著作汗牛充棟。春秋時《左傳》發(fā)其端,此時出現(xiàn)了“善論姓氏者,魯有眾仲,晉有胥臣,鄭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討本源,自炎黃而下,如指諸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序》)產(chǎn)生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姓氏學專著《世本》十五篇,它刊布了“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帝王公卿諸侯大夫譜系。”(高似孫《史略》)此書曾散佚,清代王謨、孫馮翼、陳其榮、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王梓材等8人有輯本,1957年商務印書館合成《世本八種》出版。西漢有司馬遷“序其歷譜牒”的《史記·三代世表序》,有王符的《潛夫論·志姓氏》,應邵的《風俗通·氏族》,有劉向續(xù)編的《世本》二卷、《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白虎通·姓名篇》、《大戴禮帝系姓》和《五帝德》等。東漢有賈逵的《姓氏英賢譜》,有宋忠的《世本》四卷、《世本別錄》一卷,有王氏注《帝譜世本》十卷、《世本譜》二卷,有外戚鄧氏撰的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姓族譜《鄧氏官譜》,有山濤的《山公集姓》,有管寧的《氏姓論》(《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注》:“以喪亂之際,世多妄變氏族,違圣人之教,非禮以明姓之意,乃著《氏姓論》。”),有摯虞的《氏族昭穆》十卷(《晉書·摯虞傳》:“以漢季喪亂,譜傳多至散佚,甚至子孫不能言其祖先,乃著《氏族昭穆》十卷,上疏進之?!保N鲿x時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有杜預的《公子譜》。東晉時有賈弼的《姓氏簿狀》七十二篇,其子賈匪之,其孫賈淵,皆專姓氏學?!叭纻鲗W,凡十八州土士族譜,合百帙七百馀卷,該究精悉,當世莫比?!保ā赌淆R書·賈淵傳》)賈淵又撰《姓氏要狀》十五篇及《人名書》。賈淵又將姓氏學傳子執(zhí),執(zhí)傳孫冠,“故賈氏譜學最擅名”。王僧儒和賈弼父子合纂《百家譜集抄》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王僧儒又撰《南譜系》、《十八州譜系》七百一十二卷。又有王儉的《百家譜》和《新集諸州譜》,有劉湛、傅昭和王僧儒的《百家譜》,有徐勉的《百官譜》,有呂靜的《姓源韻譜》和《祖氏家傳》。南北朝各國甫定,各州、郡、縣都官修氏族譜?!赌鲜贰ね跎鍌鳌吩疲骸八锡R二代,士庶不分,賦役減缺。職由于此,(梁)武帝乃詔僧儒改定《百家譜》。”說明姓氏之混亂,已直接影響了人才的選任、國家的財稅收入和兵丁的派額。諸如《益州譜》、《吉州諸姓譜》、《冀州姓族譜》之類,均系官修。當時五胡亂華,入遷中原者復姓較多,遂有傅馀頠的《復姓錄》應運而生。鮮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政權(quán),宇文氏建立了北周政權(quán),還有北齊政權(quán),是為北朝。北魏自稱黃帝之后,至孝文帝時,盡改胡姓為漢氏,皇姓拓跋氏也改為元氏。遂有奉詔而作的《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即《后魏譜》二卷)和《后魏皇帝宗族譜》四卷,收有八氏十姓。為選任官吏的需要,又纂頒《官氏志》(后收入《魏書》),共列36族92姓,皆以洛陽為郡望。其后有宗室元暉業(yè)的《后魏辨宗錄》四十卷,有《后魏方司格》一卷,有《后齊宗譜》一卷,有《周宇文氏譜》一卷,有《冀州姓族譜》二卷,有《諸州雜譜》八卷。但南北朝姓氏書流傳至今者,僅見有何承天的《姓苑》。吐魯蕃阿斯塔那113號墓出土有高昌某氏殘譜和某氏族譜8片。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統(tǒng)一全國,但國祚不長,尚來不及啟動新的姓氏編纂工程,即已于618年傾覆。但《隋書·經(jīng)籍志》中仍然著錄有《世本》以來的譜牒41部,360卷,亡佚存目者53部,著錄家世家傳類書籍217卷部。唐代貞觀之治以來,姓氏之學興盛,產(chǎn)生了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出版了空前多的姓氏學和姓族譜著作?!缎绿茣ち鴽_傳》云:貞觀開元以來“言譜學者,以路敬淳為宗,柳沖、韋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其學。后有公淹、蕭穎士、殷寅、孔至,為世所稱?!甭肪创咀小吨章杂洝范砗汀兑鹿谙典洝罚ㄓ址Q《衣冠譜》)六十卷??字磷小缎帐想s錄》、《人家類例》(據(jù)《封氏聞見記》)等。高士廉、韋挺、岑文本和令狐德棻等纂有《氏族志》,收293姓,1651家,分為9等,由唐太宗頒行天下。(據(jù)《唐會要》卷三十六)太宗又命魏元忠、張錫、蕭至忠、岑羲、崔湜、徐湜、劉憲、吳兢與柳沖等纂《貞觀氏族志》(又稱《大唐氏族志》)一百卷。許敬宗、李義府等纂《姓氏譜》二百卷。柳沖之子撰《大唐姓氏錄》二百卷。唐高宗顯慶四年又修成《高宗姓氏錄》,收235姓,2287家。唐玄宗開元初,命柳沖、徐堅、吳兢、魏知古、陸象先、劉子玄等續(xù)編《大唐姓氏錄》。賈至撰《百家類例》十卷,韋述撰《開元譜》二十卷,柳芳撰《永泰新譜》二十卷,柳璨撰《姓氏韻略》,張九齡撰《姓源韻譜》。唐憲宗時,林寶撰《元和姓纂》十八卷,為歷代所稱。林寶與李衢撰《皇帝玉牒》一百一十卷。以后宋、元、明、清各代都編有玉牒,實乃皇帝族譜。還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譜》一卷,李涉利的《姓氏秘略》三卷和《五聲類氏族》五卷,永瑢的《步古命氏錄》,陳湘的《姓林》五卷等。唐末戰(zhàn)亂紛起,門第之見泯滅,五代十國政權(quán),多為庶族所建,為解除氏族等級枷鎖,各地紛紛燒毀譜牒。正如顧炎武在《亭林集》卷五《裴村記》中所云:“自唐之亡,譜牒與之俱盡。然裴樞等六十二人,猶為朱溫所忌,必待殺之白馬之驛,而后可以亡唐。氏族之有關人國也若是。至于五代之際,天地幾如弈棋,高門大族,降為皂隸。靖康之變,遂無一家能率以自保者矣!”
到了北宋,出現(xiàn)了較長的社會安定時期,姓氏之學便再次興起而至空前鼎盛。這一時期官書極少,而私家著述蔚成風氣。官書如《百官公卿譜》、《宰相甲族》、《十四家貴族譜》、《本朝宗室圖譜》和《紹興臣僚類姓》等。私家著述有邵思的《姓解》三卷,收2568姓。有錢明逸的《熙寧姓纂》六卷,黃邦俊的《群史姓纂韻》六卷,孔平仲的《姓系氏族》一卷和《姓略》六卷,崔日用的《姓苑略》一卷,魏子野的《春氏族譜》一卷,採真子的《千姓編》一卷,丁維皋的《皇朝百族譜》三卷,徐筠的《姓氏源流考》七十八卷,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二卷,章定義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六十卷。這一時期的姓氏學大家,最值得稱道的是鄧名世父子和大史學家鄭樵。鄧名世和他的兒子鄧椿,父子相繼,積數(shù)十年之力。繼承《元和姓纂》體例,完成了《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其姓氏數(shù)量與內(nèi)容遠超《元和姓纂》,“而考訂譌舛,特為精核”(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鄭樵撰有《氏族志》五十卷及《氏族源》、《氏族韻》等七十卷,后來他將這幾部書略作精簡,收入了他的史學巨著《通志》的《氏族略》中?!锻ㄖ尽な献迓浴放c《古今姓氏書辨證》,是我國古代姓氏學著作中的瑰寶,它系統(tǒng)完整,考訂精核,成為了姓氏學理論的奠基之作。有宋一代,由于庶民姓氏已被納入姓氏學的理論與實踐范疇,因此,民間的啟蒙讀物中便出現(xiàn)了韻語村書,流傳至今的《百家姓》就是在南宋末年應運而生的姓氏書。
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大元帝國,但非常害怕漢文化中姓氏文化凝聚姓緣和地緣關系的強大力量。他們只推重記述蒙古文皇室世系的《蒙古秘史》,而不允許官私修纂漢姓譜,而對于漢人現(xiàn)存的族譜則焚毀殆盡。許有壬在《至正集》卷七十二《題劉氏族譜》文中如是說:“士大夫家貴知其族,及蕩于兵,宰相世系之隆,子孫有不知其自出者,況齊民乎?士大夫家能有其譜者,百不一二?!焙凇都儼S類稿》卷二十《吳氏譜牒序》和吳海在《聞過齋集》卷一《潘氏世譜序》中,都有類似的表述。元代中葉始有譜牒?!端膸烊珪凤@示,收元代別集169種,有40余部文集中有族譜序言和題跋等文章。元末姓氏譜牒之學復蘇,所修譜牒,多以宋代歐式(歐陽修修譜的結(jié)構(gòu)模式)和蘇式(蘇洵修譜的結(jié)構(gòu)模式)為規(guī)范。
明代是姓氏學和譜牒學的復興期。姓氏學的著作有吳沈、劉仲質(zhì)、吳伯宗的《千家姓》一卷,計1968姓。有徐渭的《路史》(其中姓氏記述仿羅泌《路史》而略有發(fā)揚),有廖用賢的《尚友錄》,楊信民的《姓源珠璣》六卷,有刑參的《姓氏匯典》二卷,有李日華的《姓氏譜纂》七卷,有王文翰的《尚古類氏集》十二卷,有周星的《姓氏百家新箋》一卷,有佚名的《氏族大全綱目》、《姓氏選華》和《氏族類稿》。有明一代,有兩位值得推崇的姓氏學大家,一位是嘉靖年間出有兩部重要姓氏著作的陳士元,他撰《姓匯》四卷,收2500余姓,多述源流。后又撰《姓觽》十卷,收單姓2179個,復姓1446個,共3625姓,不但收姓豐富,而且多稽姓源,遍勾流布。成為不可多得的姓氏學著作。另一位是工部員外郎凌迪知,于萬歷七年完成了《古今萬姓統(tǒng)譜》一百五十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歷代帝王姓系統(tǒng)譜》六卷。其自序云:“豈知萬千一本,萬派一源也??贾妒雷V》曰,五帝三王,無非出于黃帝之后,黃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異。則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耍瑒t聯(lián)天下為一家反掌耳。故觀吾姓譜者,孝悌之心或亦可以油然而生矣,此余輯譜意也?!蓖跏镭懶蛟疲骸吧w自唐宋而來,其譜姓勿慮數(shù)千家,而吳興凌大夫始合而為一,其源別、郡望,條著臚列,而諸能以姓顯者咸附焉。”《古今萬姓統(tǒng)譜》規(guī)模宏大,系統(tǒng)規(guī)范,考核嚴博,而且以這部巨著為依據(jù),提出了天下萬姓皆出于黃帝一人之身的觀點。這一觀點,隨著這部巨著的強大影響力,而普及到了千家萬戶,并且奠定了中華各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的歷史結(jié)論的理論基礎。它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和凝聚力,反對民族分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明代普遍撰修一姓家譜,幾乎無姓不有譜。有許多明版家譜流傳至今。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專記一個地方的姓氏志,如《新安名族志》。出現(xiàn)了專記一位或幾位功臣家系的專譜,如《李韓公家乘》、《中山徐氏世系錄》、《錢氏家乘》及其續(xù)集和徐達、沐英、郭英三家的《三家世典》等等。
清代至于民國,修譜大潮波翻浪迭。清代是我國歷史上修譜的鼎盛時期,尤以文禁消失的同治光緒間為最著。并且出現(xiàn)了專為女性修譜的新生事物。如高有復的《名媛氏族譜》二卷,蕭智漢的《歷代名賢列女姓譜》一百五十卷,收193姓,1891家。清末至民國,內(nèi)憂外患,家國不寧,然民間志士為保家國根脈,不約而同地紛紛續(xù)修族譜和氏族志。最難得的是中華各少數(shù)民族也于彼時(尤其是民國時期)仿漢族譜例而蔚起修纂家譜。至于對姓氏學的貢獻,清代是空前的。姓氏學成果,就國家層面而言,有乾隆時《續(xù)通志》的《氏族略》,它仿《通志》體例,撰遼、金、元氏族三卷,總論一卷,《通志·氏族略》補遺四卷。爾后編纂的《清朝通志》也設有《氏族略》,共十卷。私家著述豐碩。有吳山嘉的《復社姓氏傳略》十卷,陳廷煒的《姓氏考略》,熊峻運的《新纂氏族箋釋》八卷(后增補為《增補姓氏族譜箋釋》),汪輝祖的《史姓韻編》二十四卷,湯榮浩的《排韻氏族合璧》二十八卷,黃本驥(湖南寧鄉(xiāng)人)的《姓氏解紛》十卷,瞿工詩的《增廣姓氏箋》,何文麃的《氏族增箋》六卷,陳蕓橋的《姓略諧音》,尹敏的《歷朝人物氏族會編》十卷,李繩遠的《姓氏譜》六卷和《姓氏類纂》五十卷,任若海的《太平圖話姓氏綜》,李魁第的《姓氏族譜合編》十卷,李超孫的《詩氏族考》六卷,單隆周的《希姓錄》三卷,周春的(遼、金、元)《姓譜》及《代北姓譜》,盧雄的《吳中氏族志》,丁晏的《百家姓韻語三編》一卷,崔冕的《千家姓文》一卷,萬光泰的《魏氏補證》(補證《魏書·官氏志》)六卷,陳毅的《魏書官氏志考證》,十六金符齋的《續(xù)百家姓譜》等。需要特別推崇的是姓氏學大家張澍,今甘肅武威人,他于嘉慶道光間著有《姓氏五書》共二百余卷,包括《姓氏尋源》四十五卷、《姓氏辨誤》三十卷、(這兩種已為岳麓書社公開出版)《姓韻》(稿存北京圖書館)、《古今姓氏書目考證》(稿存清華大學圖書館)、《遼金元三史姓錄(附西夏)》(稿存法國巴黎圖書館)?!缎帐蠈ぴ础こ霭嬲f明》稱:張澍“在研究各種姓氏書的基礎上,從史書、文集、故塚之銘、稗官之說、州郡之志、醫(yī)藥之經(jīng)中,收集姓氏近四千種,敘述了各種姓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在歷史上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對生僻之姓給予注音,對有爭議的姓,旁參舊聞,給予考證。使人們讀此書,而能知中華姓氏之多,識各姓之源,辨各姓之流傳。”民國時期的姓氏學著作甚微,可見的僅有《蒙古世系譜》、朱希祖的《西魏賜姓考》、潘光旦的《通譜新解》和柳詒徵的《族譜研究舉例》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極左路線和極左思潮的影響,將氏族譜牒視為封建文化的產(chǎn)物,將續(xù)修族譜視為封建的反革命的行為,專門的姓氏學著作亦寥若晨星。上世紀十年文化大革命,藏之民間的姓氏譜牒約百多萬種都被搜羅焚毀,令人痛心疾首。直到1978年,黨中央撥亂反正,推行改革開發(fā)路線,民間修譜才又重煥生機。近二十年來,全國各地各姓氏都自發(fā)組織纂修家譜。今人多依舊時祠堂之血緣昭穆,聚族修復祠堂并續(xù)修族譜。同時纂修縣、市、省、國甚全球性的各級各類通譜綜譜,乃至開展修建全國全球姓氏總祠活動,都在民間悄然興起。姓氏學著作亦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改革開放以來至今,不論是姓氏學成果還是譜牒成果,都是我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擬的。諸如姓氏學的成果,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辭書及準辭書,有嚴揚帆的《新編千家姓》,胡堯的《中華姓氏尋根》,謝鈞祥的《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史國強的《中國姓氏起源》,張展超的《民間百姓通》,陳明遠、汪宗虎的《中國姓氏大全》,慕容翊的《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王萬邦的《姓氏辭典》,竇學田的《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朱洪斌的《中華五百姓氏源流》,高劍峰的《中國100個大姓》,王根泉的《中國姓氏的文化解讀》,王大良等編著的《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李吉的《尋根認祖》,臺灣喜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姓譜》,臺灣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的《中國姓氏源流堂號考》,何兆吉的《百家姓輩分行》,田海英的《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袁毅達、杜若甫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9個姓氏,其中單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異譯異體字姓3136個。該書每氏之下均有源流、郡望和分布,莫衷一是者多說并存。列代表人物姓名,生僻字注音,檢索甚為便捷)。但迄今為止,資料最為豐瞻,收姓最為完備,姓氏古來分屬最為系統(tǒng)的,是何光岳的《中華姓氏源流史》,收姓氏16000余個,征引書刊資料200多萬條,全書字數(shù)700多萬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分四大卷出版。二、一姓研究與探源,一些姓氏叢書出版有一姓研究與探源的書,如《中華姓氏通書》(何光岳主編)已出版的有趙、羅、黃、吳、朱、胡、李、王、張、楊等姓單行本?!度A夏姓氏叢書》已出版有李、王、謝、楊、鄭、孫等姓專冊?!栋偌倚諏ぴ刺矫亍穮矔?,出版有周、陳、王、張、楊、劉、趙、李等姓分冊?!吨袊帐贤〞穮矔?,出版有《中國韋氏通書》、《中國廖氏通書》、《中國覃氏通書》等。王濟育等編的《中華名門望族》叢書,已出版張熙惟、閻鋼的《歷代張氏望族》,胡新生的《歷代劉氏望族》,邱常松的《贛閩粵臺丘氏溯源》,盧美松的《中華盧氏源流》,牟日寶、牟珍的《棲霞名宦公牟氏望族》,岳力的《岳飛家史考》四冊,裴澤喜的《裴氏宰相世系傳略》,周國義、周瑾的《薛氏家族人物志》等。但一姓的源流、分布等研究成果非常多,目前尚無權(quán)威統(tǒng)計。就湖南一省而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出版的一個姓氏的研究專書(包括內(nèi)部印行)有130余種。這類圖書在國內(nèi)有一定影響者,有何光岳的《陳姓》和《盧氏源流史》,馮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馬克鋒的《榮氏家族》,禹氏族史研究總會的《禹氏源流》,戴應新的《折氏家族史略》,耿玉儒的《林姓宗祖》,何東成、郭萬青、耿玉儒的《比干與林氏》,王智勇的《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羅紹志、田樹德的《曾國藩家世》,齊鵬飛的《蔣介石家世》,陸允昌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佘炳南的《佘氏光宗懷遠錄》,徐偉堅的《徐氏古今文化大觀》,鄭維國的《蒼南鄭氏文化志》,李湘文的《毛澤東家世》,李海文的《周恩來家世》,曾紀光的《中國歷代曾氏人物錄》,鄭維國的《中國當代鄭氏人物志》,王汝亮等編的《鄭氏人物志》,吳仲賢的《吳氏名人錄》,吳興勇的《吳氏》,任天京的《中華任姓》,任理德的《任氏通書》,劉繼德的《湖南劉氏源流史》(上下冊),鄧繼團的《東漢鄧氏史》,湖南彭祖文化研究會編的《湖南彭氏》,湖南楊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編(楊開裕主編)的《湖南楊氏通譜》(全2冊二卷),《中華唐氏通譜》(全2冊),黃燕熙的《黃氏通書》,楊維森的《弘農(nóng)楊氏史》,等等。三、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有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王仲犖的《鮮卑姓氏考》,陳連慶的《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陳述的《金史拾補五種》(包括《金史氏族表》六卷、《女真漢姓考》二卷、《金賜姓表》二卷,《金史同姓名表》、《金史異名表》),高文德、蔡志純的《蒙古世系》和《彝族譜系》,湖南城步縣編的少數(shù)民族《族序集》,召帕雅坦瑪鐵·卡章戛的《勐果占壁及勐卯古代諸王史》,刀永明的《車里宣慰使世系集解》,佚名的《勐泐王族世系》,莊景輝的《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宋子皋的《勐勐土司世系》,李林的《滿族宗譜研究》,劉慶華的《滿族姓氏錄》,羅勇的《貴州烏蒙山龍場驛祭司世家》,安伍合的《彝族古代部落什列惹古氏族史》,伍合爾基的《川、滇、黔涼山彝族古侯部落金古氏族世家》,巴且烏撒的《涼山黑彝巴且世族世家》,曲木約質(zhì)的《涼山黑彝曲木氏族世家》,楊鳳江的《彝族氏族部落史》,何耀華的《武定鳳氏本末箋證》,趙焜的《貴陽市布依族、苗族譜系》,楊士宏的《卓尼楊土司傳略》,等等。四、地方姓氏研究,有王連茂的《閩臺關系世族資料選編》、黃玉釗的《客家姓氏淵源》、曾海豐的《梅縣客家姓氏源流》、吳仁安的《明清時期上海地區(qū)的著姓望族》。臺灣出版的王國璠的《臺灣姓氏源流》。當代各級政府地方志編纂機構(gòu)所編的志書中,幾乎沒有氏族門目,只有少數(shù)志書在民族、人口門目中敘述了姓氏名稱。第一輪編纂的《汨羅市志》中有境內(nèi)分姓氏的人口統(tǒng)計和分布。朱炎編有《華容縣姓氏志》。陳愛中的《婺源姓氏探源》,譚宗林的《麻陽姓氏》,趙鵬翥的《連城魯土司》,覃仲玉的《茅岡土司》,臺灣亞聯(lián)書局出版的《臺灣人的祖籍與姓分布》,張效禹等編著的《臺灣百家姓與大陸源流》,洪雅英的浙江《蕭山姓氏志》,金兆法的浙江《縉云縣姓氏志》,胡汝明的浙江《蘭溪姓氏紀略》,張連合的河南西平縣《柏國姓氏尋根》,劉正樸的重慶《忠縣姓氏志》,鐘永毅的重慶《江津的姓氏與戰(zhàn)爭》,秦耀普的《山西人口姓氏大全》,蘇炳坤的福建《漳州氏族源流匯編》,邱常松的江西《寧都姓氏考略》,盛巽昌的《上海百家姓》,等等。endprint
二、姓氏辨類
中國古代向來重視姓氏源流,姓氏來源歷來是選拔人才與締結(jié)婚姻的根本依據(jù)?!白运逄贫?,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保ā锻ㄖ尽な献迓浴罚┧逄贫乱嗳??!蹲髠鳌范轮劣谒未?,論得姓受氏之源,總計有32類(《通志·氏族略》稱,歷代各有《百姓譜》和《百官譜》,綜合各權(quán)威姓氏學著述,“論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類?!保6鴵?jù)鄭樵的分述,實為34類。一曰,以國為氏;二曰,以郡國為氏;三曰,以邑為氏;四曰,以鄉(xiāng)為氏;五曰,以亭為氏;六曰,以地為氏;七曰,以姓為氏;八曰,以字為氏;九曰,以名為氏;十曰,以次為氏;十一曰,以族為氏;十二曰,夷狄大姓;十三曰,以官為氏;十四曰,以爵為氏;十五曰,以兇德為氏;十六曰,以吉德為氏;十七曰,以技為氏;十八曰,以事為氏;十九曰,以謚為氏;二十曰,以爵系為氏;二十一曰,以國系為氏;二十二曰,以族系為氏;二十三曰,以名為氏;二十四曰,以國爵為氏;二十五曰,以邑系為氏;二十六曰,以官名為氏;二十七曰,以邑謚為氏;二十八曰,以謚氏為氏;二十九曰,以爵謚為氏;三十曰,代北復姓;三十一曰,關西復姓;三十二曰,諸方復姓;三十三曰,代北三字姓;三十四曰,代北四字姓。清代《續(xù)通志·氏族略》歸納為13類,而實際表述有15類。一曰遼國姓;二曰金國姓;三曰元國姓;四曰賜姓;五曰改氏;六曰有故改氏;七曰冒姓;八曰省言;九曰以號為氏;十曰以國為氏;十一曰以官為氏;十二曰以名為氏;十三曰同族異氏;十四曰回族姓氏;十五曰維吾爾族姓氏?!肚宄ㄖ尽な献迓浴穼⑿赵捶譃?6類,一為皇姓愛新覺羅氏;二為滿洲八旗姓;三為蒙古八旗姓;四為附載滿洲八旗姓;五為滿洲旗分內(nèi)高麗姓;六為滿洲旗分內(nèi)尼堪姓;七為滿洲旗分內(nèi)臺尼堪姓;八為漢希姓;九為賜氏;十為改氏;十一為以部改氏;十二為以地為氏;十三為以姓為氏;十四為以名為氏;十五為省言;十六為同族異氏。
當代學者對姓氏來源的總結(jié)有多少之別,少者幾個,多者數(shù)十個,何光岳先生的姓氏來源分類達41個。他在《中華姓氏源流史》中,除了全部傳承了鄭樵的34類外,又新增了6類姓氏來源,即:賜姓類,冒姓類,改姓類,避諱類,避難類,復姓改單姓類,復姓改諧音單姓類;但在其傳承的34類中,又重復了一個以名為氏類。通觀迄今各種姓源分類,存在著邏輯混亂(將二級類目強升為一級類目,它存在于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爵為氏、以德為氏之中,尤其是改氏與少數(shù)民族姓氏)、姓源漏略(有些著作分類不足十)和強分類目(如稀姓,它本來有類可歸,且姓之多寡與姓源無關)等問題。我認為,姓氏起源應當分為十七類比較妥當。
(一)以國為氏。
由于我們的知識局限,尚未廓清原始社會中母系氏族至父系氏族漫長歷史時期的姓氏部落情況,對于母系氏族時代有多少部落多少姓,不得而知,對于父系氏族時代有多少部落多少氏和姓也不得而知,因此,姑將已知的遠古姓氏也列入以國為氏中。在以國為氏中,大抵可以分為4個小目,即以國名國號為氏,以國系為氏,以國爵為氏和遼國姓、金國姓與元國姓等。
1.以國名國號為(姓)氏。
如:華胥、華、伏羲(犧)、伏、風、風胡、顓臾、顓、臾、昊、昊英、暤、咼、媧、渦、女、汝、有巢、巢、宿、柏、栢、母、毋、嫦陵、罇、潛龍、鼈、赫、赫胥、蟜、姜、烈、烈(列)山、炎、神、共、恭、洪、龍、句龍、射、謝、姖、云、雷、方雷、孤、竹、孤竹、隗、呂、麥、牟、羌、三苗、三危、枋、巫、巫咸、卜、許、赤、松、赤松、氣、章、丘、逢丘、蓬、井、郴、柄、椿、蒿、鮭、畦、娃、蛇、蝮、垣、同、桐、茶、荼、駱、檀、麻、牛、公牛、公牽、車門、嫘、燭、鬼方、五、貂、羊、公羊、藥、圃、有熊、任、軒轅、鼯、梧、媨、茍、鑄、祝、蜜、倉、頡、蒼(倉頡)、蒼吾(梧)、牧、婋、張、容、庸、妲、河、安、妸、葭、叢、鳳、驩兜、犬、天、蓐、蜀、采、巴、蛭、嵩、顓頊、洛、烙、陶、唐、陶唐、堯、貍、土、御龍、中山、坂上、陽江、江上、虞、姚、田、春、夏、秋月、暮、虹、蒲、繒、苞、鮑、鮑俎、薰、植、涂、芭、杷、芥、騶、杞、爬、商、湯、殷、鐘、簫、蛸、蕭、黎、犁、梨、梅、薇、樂、雀、孔、萊、馬、白馬、魚、編、艾、雁、婤、席、蒯,等等。這些基本上都屬于商及以前大小部落或曰酋長國的姓氏。至于商以后則又有周、秦、漢、魯、晉、衛(wèi)、蔡、滕、燕、鄭、吳、魏、韓、虢、管、焦、滑、霍、于、應、郜、聃、畢、邦、邭、郕、凡、蔣、刑、齊、楚、宋、陳、荊、趙、莒、朱、鄧、薛、羅、沈、曾、倪、紀、申、江、黃、葛、向、英、六、茅、賈、芮、耿、岑、胙等等。
2.以國系為氏。
國系為氏的特征,是以姓氏明國姓之昭穆。如廖叔、滕叔、唐孫、室孫、蔡仲、齊季等。
3.以國爵為氏。
所謂以國爵為氏,是指以國王賜封的爵位作為姓氏?!抖Y記·王制》云:“王者之制祿爵,公、候、伯、子、男,凡五等?!敝T如,夏侯、柏候、羅候、屈候、白候、息夫、滑伯、舒子、葛伯、戎子、莒子等。
4.遼、金、元國姓。
清代《續(xù)通志·氏族略》中收有遼國和元國姓氏。公元916年,契丹族建國號契丹,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1125年為金所滅,1131年契丹族又重建契丹國,仍用遼國號,史稱西遼。遼之建國前為耶律阿保機,后為耶律大石。故以耶律氏皇族為國姓,次附外戚之姓,次附百姓之姓,次附屬國之姓。大姓有伯德氏、梅如氏、遙里氏等。金國,系公元1115年女真部落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創(chuàng)建,歷十帝120年,于1234年(天興三年)滅亡,國姓為完顏。大姓有烏古論氏、乞石烈氏、徒丹氏、女奚烈氏、兀言氏、蒲察氏、言盞氏、溫迪罕氏、石抹(述律)氏、奧屯氏、索述魯氏、移刺(耶律)氏、斡勒氏、納刺(納蘭)氏、夾谷氏、裴滿氏、尼忙古氏、斡準氏、阿典氏、阿里侃氏、溫敦氏、吾魯氏、抹撚氏、都烈氏、散答氏、阿不哈氏、烏林答氏、仆散氏、術虎氏、古里甲氏、求甲氏、黃摑(汪古)氏、赤盞氏、傲國氏、獨鼎氏等等。公元1206年(宋寧宗升禧二年),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至元八年(1217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凡十五帝163年,以皇族孛兒只斤氏為國姓。大姓有永古特氏、孛氏、波氏、薩爾圖氏、額森圖克氏、阿爾哈特實哩氏、班第氏、巴延達哩氏、巴圖特穆爾氏、瑪嚕氏、勒哲特穆爾氏、多羅于氏、恰恰氏、哈哈氏、察察氏、浩里浩真氏、托克托氏、藏布氏、特穆爾氏等等。
(二)以郡為氏。
郡,是春秋至隋唐的地方行政建置名。春秋末年以后,各國先后在邊地設郡,面積大于縣。秦統(tǒng)一中國,分全國為36郡,后增至40余郡,下設縣。治郡之官,初為武職防守邊郡,后兼為地方行政最高長官而以后者為主。春秋末置郡守,郡尉次之。亦有不設守只設尉,以尉為最高長官者。西漢景帝時改守為太守,改尉為都尉,東漢以后廢尉。漢初有郡和王國,同為地方高級行政區(qū)劃。郡置守,國封王。吳楚七國之亂后,王國名存實亡。南北朝仍沿漢制,郡官為太守,國官為國相或內(nèi)史,至隋廢國存郡。西晉設郡王爵位,唐宋至以后其爵位次于親王一等,皇室之外亦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由于古制的郡國并立,因此,學者們在述及以郡為氏時,往往稱為“以郡國為氏”。以郡(國)為氏者較多,例如,郴、蒼梧、巴、紅、蘄、番、質(zhì)阝(貿(mào)阝)、東陽、東陵、櫟陽、周陽、信都、冠軍、廣武、武強等等。
(三)以邑為氏。
邑是舊時縣的別稱?!稘h書·傅寬傳》云:“賜食邑雕陰?!鳖亷煿抛⒁峡翟唬骸翱h名,屬上郡?!睗h代的邑是縣的一種,大小與縣相當,邑、縣之名并存?!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蓖瑯邮强h,封給侯爵的稱國,而封給太后、皇后與公主的則稱邑。在尚無郡縣的春秋前期及以前,稱國為邑。《左傳》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有云:“君次于郊郢,以御于四邑?!倍蓬A注:“邑,亦國也?!贝呵锖笃谥翍?zhàn)國時代,邑又泛指一般城市,當時大者曰都,小者曰邑?!盾髯印じ粐分性疲骸叭肫渚常涮锂牱x,都邑露,是貪主已。”知道了邑的一些情況,我們就能理解包括鄭樵在內(nèi)的姓氏學者為什么將一些國的縣邑也列入以邑為氏之中了。
縣名始于上古,稱帝王所居地王畿為縣?!抖Y記·王畿》有“天子之縣內(nèi)”的記述。縣作為地方行政區(qū)劃名,始于春秋時期。最初設于邊地,秦、晉、楚等大國往往把新兼并所得土地置縣。到春秋后期,各國才把縣制逐漸推行到內(nèi)地,而在新得到的邊地置郡??るm地大,但因其人稀稅少,當時地位要比縣低。所以晉國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戰(zhàn)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才在郡下設縣,出現(xiàn)了郡縣兩級制。秦統(tǒng)一六國后,乃確立郡縣制,縣隸于郡,隋唐以后,縣先后隸于府、州(郡)、軍、監(jiān)、路、廳,辛亥革命后直隸于省、特別區(qū)。
邑縣之官,在不同時期的設置數(shù)量和稱謂都有所變化??h令是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別稱曰邑宰、縣主,尊稱曰縣尊、邑尊。秦漢時、人口萬戶以上稱縣令,萬戶以下稱縣長。南北朝時,設置甚多,沒有戶數(shù)限制。唐代之縣一般分上、中、下三級,不分稱令長。宋代有縣令之名,但實際上多以京朝之官行其事,稱為知某縣事。元稱縣尹,明清稱知縣,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稱縣知事。戰(zhàn)國時代置有縣丞,秦漢沿置,典文書及倉獄,為縣令輔佐。歷代所置略同。清代縣丞為正八品官。秦代始設縣尉,兩漢沿置,掌一縣軍事。歷代所置略同。唐代縣尉通常為進士出身者初任之官,京畿縣尉職責重大不在此例。宋以后縣尉漸輕,至明代廢止。辛亥革命以后,廢府、州,僅設縣,置縣知事一人,縣佐一人??h知事為一縣最高行政長官,后改稱縣長??h佐為縣知事的佐理,設于縣內(nèi)要地,不與縣知事同城。掌管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并于駐地就近指揮監(jiān)督該地警察及違法案件。后廢。
以邑為氏,實際上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即以邑名為氏、以邑系為氏和以邑謚為氏。
1.以邑名為氏。
如前所述,邑名在春秋之世和漢代的部分封地中又稱之為國。以國邑名為姓者,有尹、蘇、祭、毛、樊、尋、單、甘、劉、營等等。以縣邑之名為氏者,有記、臧、緱、郈、郎、鞏、柳、匡、卞、鄆、欒、郄、智、輔、步、五鹿、閭邱、邯鄲、榮、汜、苦、祁、羊、絳、蒯、范、曲、瓜狐、解、鄔、翼、寧、汲、戚、馮、京、藺等等。
2.以邑系為氏。
有原伯、溫伯、召伯、申叔、沂相、甘士,等等。
3.以邑謚為氏。
有苦成、古成、庫成、臧文、丁若等等。
(四)以鄉(xiāng)為氏。
鄉(xiāng)是農(nóng)村的基層行政區(qū)域,其建制始于周代。西周至春秋時,周王和諸侯的國都及其四郊以內(nèi)地區(qū)稱為國,分設若干鄉(xiāng),居住者稱國人。四郊以外的地區(qū)稱為野,分設若干遂或?qū)?,居住者稱野人或庶人。此制在《周禮》《書·費誓》、《國語·齊語》等典籍中有記載。至春秋中葉廢止。秦漢時鄉(xiāng)屬于縣,此后歷代相沿。漢代以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等為鄉(xiāng)官,佐縣令治一鄉(xiāng)之事。太平天國時期,鄉(xiāng)中依軍制設官五等,但和姓氏無大關系,可詳《天朝田畝制度》。以鄉(xiāng)為氏者,有裴、陸、耨、郝、尸、資、郟、胡母、大陸、西鄉(xiāng)、東鄉(xiāng)、北鄉(xiāng)等姓氏。
(五)以亭為氏。
亭為秦漢時鄉(xiāng)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gòu)?!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戰(zhàn)國時代在國與國之間的鄰接地方始設亭,置亭長,以防御敵人。以亭為氏的有麋、采、俞豆、歐陽、岡、戊、夜、快、軍、羽、岌、鎮(zhèn)、界,等等。
(六)以地為氏。
管子說:“地生養(yǎng)萬物?!保ā豆茏印ば蝿荨罚┕沤竦亩鄶?shù)戰(zhàn)爭,都是為了爭奪土地而發(fā)動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乃使將軍蒙恬發(fā)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比斯滩荒茈x開土地,人的姓氏,也多與地名、地產(chǎn)、地俗相關聯(lián)。
以地為氏的姓氏有:傅、城、池、橋、關穎、丘、邱、高邱、濟、柘、闕、瓜田、南宮、北宮、東方、西方、東野、北郭、東郭、西郭、西門、門、南門、北門、桐門、陽門、西、東里、巷、樗里、水邱、浮邱、岳、沅、臺、邰、巫馬、井、丑、磁、錫、鐵、繡、麻、工、藥、農(nóng)、椒、椒丘、慈、孝、嬉、僖、儺、彘、儀、除、右閭、箕山、箕田、箕川、箕戶、箕島、箕原、箕浦,等等。
(七)以次為氏。
以次為氏,即以次第序數(shù)和人倫昭穆之名作為姓氏。諸如,零、一、二、第二、三、四、肆、五、第五、六、七、八、第八、九、老、祖、太叔、伯、禰、父、叔、舅、姑、姐、次、稚、孺、兒、孟、仲、季、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等。禰,讀糜,舊讀你。禰氏,即以其父入祖廟之稱謂為氏。《公羊傳·隱公元年》謂“惠公者何,隱之考也?!焙涡葑ⅲ骸吧Q父,死稱考,入廟稱禰?!庇帧蹲髠鳌は骞辍吩疲骸巴逵诙[廟?!倍蓬A注云:“父廟也?!贝藶橛行⒁蛔?,漢末有文學家禰衡。
(八)以官為氏。
以官為氏,是以舊時官員的職官名稱或通稱作為姓氏。舊時學者除分有以官為氏一類外,又設有官名為氏一類,極不嚴謹。在字面意義上,這兩個姓源是基本重復的。其實,所謂的以官為氏,是以官宦省稱為氏。這兩類姓源的歸納,前者應定名為以官名為氏,而后者應定名為以名宦省稱為氏,而以官為氏,則是這二者的統(tǒng)領。現(xiàn)分別舉姓氏之例如下:
1.以官名為氏。
諸如:云、烏、史、太史、士、監(jiān)、帥、軍、師、團、營、連、庾、褚、錢、酒、宰、庫、度、御、校、節(jié)、僕、遏、嗇、職、職方、里、理、候、憲、阿、陵、柱、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寇、符、衡、偏、諫、保、訓、富、粟、凌、環(huán)、閣、樂,等等。又有以官宦統(tǒng)稱氏者,如官、宦等。
2.以名宦省稱為氏。
諸如:師宜、師延、師祁、呂相、史晁、侍其,等等。
(九)以爵為氏。
爵者,爵位。凡以上輩先人爵位作為姓氏者,即以爵為氏。其間又分三類,即以爵名為氏、以爵系為氏、以爵謚為氏。
1.以爵名為氏。
諸如:皇、王、公、霸、候、伯、子、公乘、公士、不更、庶長,等。
2.以爵系為氏。
諸如: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士孫,等。
3.以爵謚為氏。
諸如:成公、成王,等。
(十)以族序為氏。
按照家族內(nèi)的輩分稱謂作為姓氏者,即以族序為氏。
諸如:仲孫、叔孫、季孫、臧孫、魚孫、楊孫、賈孫、古孫、福子、卷子、等例。
(十一)以姓為氏。
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氏,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因此,可以知道以姓為氏的產(chǎn)生,只能在父系氏族社會及以后時期。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對于那些有名望而子孫發(fā)達的古姓的傳承。這種傳承,給我們研究上古史、古文字學等領域,提供了堅定的證據(jù)。
(十二)以名字為氏。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稱。古來迄今的姓氏學者,一方面沒有人敢下名和字的定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然,我們能看到的以《辭?!窞榇淼母鞣N字典、辭典也是敷衍一過。另一方面,在姓源探討時又將名和字分設兩類。名和字是怎么回事呢?名,是在一個人出生不久由其父母賜命的一個語言文字的稱謂符號。字,是指男子成年行冠禮、女子成年許嫁行笄禮的時候,由其父親主持由朋友賓客賜命的一個語言文字的稱謂符號。古人,除少數(shù)民族和庶人奴隸外,都是有名有字的。如《史記·老子列傳》稱:“姓李氏,名耳,字伯陽?!鼻峨x騷》的第五至第八句云:“皇覽揆余初度兮,肇賜予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鼻母赣H看到他初生時的氣度,便給他取了很好的名字。親自命名為正則,又采納了賓客取的字靈均?!睹献印吩疲骸澳凶又谝?,父命之?!泵鞔榕d祖在《楚辭補注》中云:“字雖朋友之職,亦父命也。”古代社會的中、上階層,男子行冠禮為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以許嫁為限而年齡不限?!抖Y記》云:“男子二十則使賓友冠而字之?!庇衷疲骸澳凶佣诙帧釉S嫁,笄而醴之,稱字?!保ā绑恰保鬸ī,本義為古代用來插住挽起頭發(fā)或弁冕的簪子,引申為女子成年許嫁的特指?!磅贰?,指酒食相待。)名和字,乃一人之屬,不宜作為兩個一級類目來闡釋。但名和字又畢竟是兩個姓氏來源,因此,在這里以兩個小目作一舉例。
1.以名為氏。
諸如:懷、伏、戲、宓、神、軒、軒轅、牧、力、堯、禹、青、昊、盤、甲、沃、頡、童、老、修、勾、尊、倫、泠、汪、龍、容、和、殳、格、終、善、皋、敖、參、感、昌、倉、巷、服、鞠、稷、皮、展、弓、招、居、牙、到,等等。
2.以字為氏。
諸如:家、忌、謀、顯、旅、游、罕、眾、騫、胥、矯、先、石、析、彌、羽、國、駟、印、良、邊、靈、正、慶、旗、囊、牛、男,等等。
(十三)以號為氏。
以號為氏,主要產(chǎn)生于少數(shù)民族尤其是滿族之中。諸如:達呼哩氏、約尼氏、錫里氏,等。
(十四)以德為氏。
古人重德,故在姓源上分有吉德、兇德兩類,而并無表事物屬性的非吉非兇之德。在以兇德為氏者中,大部分姓氏是以先人的兇猛動物圖騰姓氏借代兇德而歸入的。有的姓氏是中性的,并不代表吉兇,也被歸入了兇德一類,如聞氏。還有聞人氏,應屬吉德類,古人也將其歸入了兇德。后人不考,襲其錯者甚多。姑以鑒古之意,仍將吉德、兇德作小目而略舉數(shù)例。
1.以吉德為氏。
例如:聞人、冬日、老成、考成、嚴父、事父、生、姓、彭祖、壽、祭、仁、義、禮、智、信、恭、福、孝、忠、悌、恕、憫、嘉、空、無、安,等等。
2.以兇德為氏。
例如:鬼、鬼方、虎、狂犬、猛、勇、征、暴、蝮、梟、鄂、崩、強梁、蛸、莽、兀、勃、杌、黥,等等。
(十五)以技為氏。
我們的先人有許多偉大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先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中,在不同部落、不同方國、不同地域和不同家族之中,產(chǎn)生了極具令譽的技術技能或因此而生產(chǎn)出的產(chǎn)品,后人以此技能和產(chǎn)品名稱作為姓氏,這就是以技為氏。
這種姓源的姓氏很多,諸如:建、鄘、殺、屠、造、犁(犂)、釣、冶、鑄、制、揭、臼、弈、蓋、蓋樓、綱、漁、羅、泥、伐、浣、投、漆、漆雕、陶、綾、樵、獵、簫、弦、舞、琴、韶、律、鐘、鏤、鬲、有鬲、磨、磚、廚、廚人、渠、壺、博、硯、簡、筆,等等。
(十六)改氏。
改氏,嚴格地說主要不是姓氏的源頭,而是流變。當然在賜姓中有本無姓氏的個例。改氏的情況較為復雜,它的二級類目我將其分為6類。
1.賜姓。
上古至先秦時期,王族、貴戚及有功之臣均有奴隸和庶人。這時的奴隸和庶人,是不允許有姓氏的。如男主人滿意度較高,則可以賜隨主人姓氏和名字。漢代以來的賜姓為帝王專屬,如對帝國、王朝的有功之臣,往往被賜予皇族之姓。皇帝還可以同時賜姓賜名。例如:
漢代:高祖劉邦賜項伯、婁敬等為劉氏。漢武帝劉徹因匈奴休屠王做金人祭天,遂賜其太子姓名為金日磾。
新朝:王莽賜燕嘉姓王氏。
三國吳:孫權(quán)免廷尉史偉死罪,賜姓“斯”氏,以嘉其子史敦兄弟爭為其父代死。孫權(quán)嘆曰:“為孝至斯,可謂盡矣!”遂賜姓“斯”。
南北朝北周:賜姓王盟為拓王氏,賜姓楊堅為普六茹氏。
唐代:皇帝所賜姓李氏者,有徐世勣、邴元纮、安抱玉、杜伏威、胡大思、弘播、郭子和、麻延昌、張寶臣、董忠臣、拓跋思恭、駱元黨、拓跋赤辭、沒辱孤、索氐檀、安國臣、劉季真、于彌恒、康延孝、溫韜、周承誨、孫德昭、朱友謙、袁象先、段凝、晏球、白承福、夏魯奇、宋文通、胡弘立、赤邪赤心,阿跌先進、羅藝。舍利氏、鮮于氏,亦賜姓李氏。李克用,本朱邪氏,因軍功封晉王,遂賜姓名。原無姓氏的若干少數(shù)民族酋長,歸附唐朝有功而賜姓名。如有阿布思部裔賜李茂勛、回鶻汗國設斯賜李思忠、阿歷支賜李思貞、習勿啜賜李思義、烏羅思賜李思禮、愛邪勿賜李弘順、掃刺賜李紹威,等。
五代十國前蜀:前蜀王王建賜養(yǎng)子、義子數(shù)十人皆王姓。養(yǎng)子賜名者有,賜華洪為王宗滌、魏洪夫為王宗弼、吉諫為王宗暗、鹿弁為王宗弁、謝從本為王宗本、文武堅為王宗阮、許存為王宗播、李綰為王宗綰、楊儒為王宗儒、全師朗為王宗朗、鄭渥為王宗渥、趙素為王宗勉、候矩為王宗矩,等。
后梁:太祖朱溫賜李彥威姓名朱友恭。
后唐:太祖李克用賜數(shù)十名義子為李氏,還有賜姓名者若干人。如賜安恩敬為李存孝、孫重進為李存進、王賢為李存賢,等等。
明代:據(jù)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明祖多養(yǎng)異姓為子”條記述:“明祖初起,以匹夫舉事,除一侄(朱文正)一甥(李文忠)外,更無期強近之親,故多養(yǎng)異姓子。幼而撫之,長即命偕諸將分守,往往得其力。”這些養(yǎng)子二十余人皆賜姓名。有賜朱氏者,亦有仍其本氏而賜名者。蒙古人和勇因祖父阿魯臺降明,太祖封為和寧王并賜姓和氏。因傣族土司有功,賜三姓“用、刀、剁”。又賜柴舍為朱文剛。明成祖朱棣對蒙古族歸附有功者亦賜姓名。如:賜也先土于為金忠,賜韃靼酋長把都帖木兒為吳允誠,賜蒙古人買驢為吳成,賜瓦剌人阿魯哥失里為金順,賜蒙古人把臺為蔣信,賜蒙古人浩里浩沁為火真。
2.冒姓。
冒姓主要有兩種來源,現(xiàn)分述如下:
①被人收養(yǎng)或拜人為義父者,而冒養(yǎng)父和義父之姓。它和賜姓略有區(qū)別,賜姓者,乃為養(yǎng)父和義父主動賜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冒姓的主動一方在冒姓者,冒姓者有要求而被冒方承認即可成立,不需要賜姓文書和儀式。如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氏,而冒養(yǎng)父東漢末中常侍曹騰之姓。五代人王殷,本姓蔣,而冒養(yǎng)父王重殷之姓。后唐明宗李嗣源,本姓邈佶烈氏,后唐太祖李克用養(yǎng)為子,冒姓改名致繼帝位。北漢劉承鈞養(yǎng)子繼思(本薛姓)、繼元(本何姓),皆冒劉姓。后周世宗柴榮,為后周太祖郭威養(yǎng)子,因冒郭氏而即帝位。后漢高祖劉知遠弟慕容超,為閻氏養(yǎng)子,冒閻姓。宋代魏了翁,本姓高,為姑父魏氏養(yǎng)子而冒魏氏。王鎬為江萬里養(yǎng)子而冒江姓。元代黃公望本姓陸,出繼永嘉黃氏而冒黃姓。
②隨母改嫁后冒繼父之姓。隋末有西域月支胡人王世充,本姓支,隨母改嫁王氏而冒姓王。此類冒姓,在民間早已衍成通例,不贅述。
3.省言。
將復姓和多字姓改為單字姓,是為省言。復姓改單字姓的,多為漢族。多字姓改單字姓的,多為少數(shù)民族。
①復姓改單字姓。諸如:改伯封氏、伯鸞氏、伯德氏、伯象氏、伯夫氏、伯豐氏、伯昏(昬)氏為伯氏;改宿勤氏、宿沙氏為宿氏;改巫咸氏、巫馬氏為巫氏;改赤松氏、赤誦氏為赤氏;改章佳氏、章齊氏、章仇氏、章商氏為章氏;改逢候氏、逢孫氏、逢門氏為逢氏;改有熊氏、有穴氏、有喬氏、有黃氏、有易氏、有窮氏、有娵氏為熊氏、穴氏、喬氏、黃氏、易氏、窮氏、娵氏;改歐陽氏為歐氏、陽氏;改司空、司馬、司徒氏為空、馬、徒氏;改陶唐氏為陶氏、唐氏;改上虞、西虞氏為虞氏;改余虞氏為余氏、虞氏;改第一氏至第八氏為第氏;改梅伯、梅知、梅智、梅何、梅普氏為梅氏;改鐘離、鐘吾、鐘巫、鐘期氏為鐘氏;改甘公、甘莊、甘先、甘士、甘州、甘佳氏為甘氏等等。
②多字姓改為單字姓。少數(shù)民族將其本有的多姓字改為漢姓,第一次大規(guī)模改姓在漢代。兩漢的強盛,使原來周邊許多民族地區(qū)納入了漢朝的版圖,為了不受歧視,便于交流和貿(mào)易,遂群起而改為漢姓,絕大多數(shù)為單姓字。周邊歸附的鄰國,也以改漢姓為榮。如周邊的匈奴、烏桓、鮮卑、西域胡、西南夷、交趾、朝鮮等國國人紛紛改為漢姓。第二次高潮,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匈奴、羯、氐、羌、鮮卑)及巴氐、蠻僚在中原建立列國,移居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也普遍改為漢姓而融入漢族之中。第三次高潮在隋唐帝國時期,將吐魯番、吐谷渾、南詔、靺鞨、渤海、鐵勒、室韋、高麗、百濟、新羅、西域、突厥、柔然、口厭噠、罽賓、昭武等國納入版圖,作為隋唐新臣民的少數(shù)民族,也紛紛改為漢姓。第四次高潮,在五代至兩宋時期。這一時期,五代十國混亂,而兩宋與遼、金、西夏、大理并立,加快了漢姓與少數(shù)民族姓氏的融合。此時最突出的,是女真族紛紛改為漢姓。第五次高潮在元代。蒙古族滅南宋、金、西夏、南詔、吐蕃后,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元朝。為了融入漢文化,皇族帶頭改漢姓,使蒙古姓氏漢化加快了進程。明代對少數(shù)民族有功者賜漢姓。清代也賜漢姓,但其滿族并不要求改姓。至辛亥革命時,清朝滅亡,滿人幾乎全改為漢姓。下面就多字改漢姓單字者舉例:
諸如:女真族烏古論氏改為商、烏、劉、李氏,乞石烈氏改為高、盧氏,女奚烈氏改為朗氏,溫迪罕氏改為溫、張氏,索術魯氏改為魯、范、花氏,尼忙古氏改魚氏,阿里坎氏改何氏,阿布哈氏改田氏,烏林答氏改蔡氏,古里甲氏改汪、吳氏,兀撒惹氏改張、李氏,等。蒙古皇族孛兒只斤氏,改為孛、波氏,永古特氏改為趙、馬氏;西域亦不剌金氏改買氏,哈喇婁氏改為沙氏;唐古直氏改為唐氏;格濟格氏改為貫氏;阿爾斯蘭氏改為蘭氏?;刈宥囫R姓,諸于阿哈馬、馬合馬沙、馬合麻、馬哈謀沙、馬合謀、馬合木、麻哈馬之類,均改為馬姓。《元史》記載:“賽典赤·贍思丁……子納速拉丁拜陜西行省平章政事?!薄蛾兾魍ㄖ尽份d:其“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丁四姓。”后又改賽典赤為賽氏。波斯人木八剌沙,任元順帝平章事,被賜名達不花,其后人改為達氏。維吾爾族哈八士,率部族將士跟隨明太祖征戰(zhàn),因“剪除寇盜,賜之姓曰翦?!焙笕酥杏兄穼W家翦伯贊。西域回族亦剌思,明洪武廿三年歸附,授南京錦衣衛(wèi)首領,其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襲職,屢功至都督僉事,御賜姓氏曰馬政。據(jù)劉慶華《滿族姓氏錄》載,瓜爾佳氏改為關、白、石、鮑、汪氏,鈕鈷祿氏改為郎、鈕氏,舒穆祿氏改為徐、舒、米、宿、鄭、蕭、萬氏,赫舍里氏改為高、康、赫、張、何、盧氏,他塔喇氏改為唐氏,伊爾根覺羅氏改為趙、佟氏,愛新覺羅氏改為肇、金、羅、德、洪、依、海、劉、王、趙、溥、載、松氏。舒舒覺羅氏改為趙、舒氏,阿顏覺羅氏、阿哈覺羅氏、塔察覺爾蔡氏、覺爾察氏、蒙鄂絡氏等改為趙氏,那木都魯氏改為那、南氏,郭絡羅氏改為郭、羅氏,巴尓拉氏改為阿氏,巴雅拉氏改為富、白氏,錫克特哩氏改為西氏,庫雅拉氏、瑚爾體氏改為胡氏,薩克達氏改為李、麻、駱、倉氏,薩克察氏改為英氏,薩瑪喇氏改為蔡氏,塞米勒氏改為柴氏,赫舒哩氏、典克羅氏改為何氏,赫葉勒氏改為赫氏,尼瑪察氏、富爾哈代氏改為宋氏,尼瑪哈氏改為俞、于氏,瑚錫哈哩氏、卦爾察氏改為關氏,喜塔喇氏改為圖、趙、祝、文、齊氏,泰楚魯氏改為魯氏,穆爾察氏改為穆氏,穆色辰氏改為色氏,索卓絡氏改為曹、索氏,格濟勒氏改為葛、鄂氏,布爾察氏、布爾尼氏改為卜氏,布雅穆齊氏改為閻氏,伊拉哩氏改為伊、蘇氏,伊拉齊氏改為改為伊氏,蘇爾佳氏、蘇都哩氏改為蘇氏,托和羅氏改為陶氏,溫特赫氏改為溫氏,烏蘇占氏、烏爾錫氏改為吳氏,烏勒里氏改為那氏,烏庫里氏改為商、劉、烏、李氏,烏靈阿氏改為蔡氏,阿克占氏改為雷氏,墨爾哲勒氏改為葛、孟氏,墨爾迪勒氏、默克勒氏改為孟氏,圖克坦氏改為杜氏,郭爾佳氏改為郭氏,武庫登吉氏改為武氏,葉赫勒氏改為葉氏,珠錫哩氏改為朱氏,珠赫勒氏改為董、術氏,鄂穆綽氏改為羅、郭氏,舒穆哩氏改為莫氏,達爾充阿氏改為戴氏,倭徹赫氏改為魏氏,伯蔡特氏改為白氏,那克塔氏改為佟氏,罕楚哈氏改為田氏,奇德里氏改為祁氏,恒吉里氏改為恒氏,錫瑪拉氏改為紀氏,博爾濟氏改為邊氏,博都里氏改為魯、范、花氏,哈斯虎氏改為左氏,等等。
4.避諱。
這里說的避諱,是指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名字,避免直接說出或?qū)懗龅囊环N禮制規(guī)范。表現(xiàn)在姓氏上,一般人的姓氏用字不能與君主名字相同。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毅然。如漢文帝名恒,時人即改稱恒山為常山。如避尊長名諱,杜甫作序時,常改序為敘或引,因其祖父名序。現(xiàn)就姓氏避諱略例如下。
五代時,唐榖為避后晉高祖石敬瑭的瑭字同音名諱,遂改姓陶。時人有姓敬者,亦紛紛改姓,或陶氏,或茍氏,或恭氏。宋代匡姓,因避太祖趙匡胤之諱,而改姓康。殷悅,因避宋太祖之父趙宏殷之諱而改湯姓。國中殷氏當時或改商氏或改殿氏。宏文撫,因避上諱而改姓洪。北宋重臣、潞國公文彥博,本姓敬,其曾祖避后晉高祖石敬瑭之諱改敬氏為文氏,至后漢又恢復敬氏,至宋朝又避太祖之祖父趙敬諱,再改為文氏。南宋高宗時,恒氏因避高宗之兄宋欽宗趙恒之諱而改為亙氏。為了避宋高宗趙構(gòu)之音諱,國中之勾、鉤、芶、句龍諸氏皆改姓。真德秀本慎氏,避宋孝宗趙慎之諱改真氏。金朝師安石,本尹姓,因避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之音諱而改姓師。宋端修,避金睿宗諱改姬氏,等等。
5.避難。
古今中外都有因避禍難而改名換姓者,因而避難改氏毋須解釋。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常有嫌惡臣民之姓而令其改氏者。如惡危全諷(元紹之祖)之危姓而令改為元氏;惡劉履祥之祖劉氏姓而令改金姓。宋、遼、金之際,遼人王珣,本為耶律氏,避難遼西,改王氏。明時潘紹本姓趙,趙廷美之后,避難改為潘氏?,F(xiàn)當代避難者,除了改姓換名外,更有改換國籍者。
6.少數(shù)民族改漢姓。
在“省言”中已敘述了少數(shù)民族改漢姓的歷史過程和幾次高潮,而且就多字姓改漢族單字姓作了較多舉例。少數(shù)民族改漢姓,主要原因是:第一是少數(shù)民族在戰(zhàn)爭后成為了漢人國家的臣民。在一個漢人占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漢化,是免于歧視的途徑之一。第二,改漢姓以后,少數(shù)民族可得到許多便利。既是這個國家的臣民,則無論生產(chǎn)生活和政治軍事,都必須與漢人打交道。第三,是出于對漢族姓氏文化的崇尚。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下面略舉以兩字姓的少數(shù)民族姓氏改為漢姓的例子。
諸如:尉遲氏改尉、遲氏,皇族完顏氏改為王、顏、陳氏,兀顏氏改為朱氏,奧屯氏改為曹氏,石抹(述律)氏改為蕭、米、鄭氏,蒲察氏改為李氏,顏盞氏改為張氏,耶律氏改為劉、王、蕭、李、黃氏,斡勒氏改為石氏,納蘭氏改為高、康氏,裴滿氏改麻氏,斡淮氏改趙氏,阿典氏改雷氏,溫敦氏改空氏,吾魯氏改惠氏,都烈氏改強氏,獨鼎氏、散答氏改駱氏,仆散氏改林氏,赤盞氏改張、石氏。契丹族的伯德氏、梅如氏、遙里氏改蕭氏。慕容氏改慕氏,宇文氏改宇氏。滿人兆佳氏、鄂卓氏改為趙氏,佟佳氏改為佟、董、高氏,富察氏改為富、傅、李氏,烏雅氏改為吳、穆、包、黃、邵氏,戴佳氏改為戴、代氏,顏扎氏、愛義氏、章錦氏改為張氏,李佳氏改為李氏,黃佳氏改為黃氏,孛佳氏改曹、孛氏,齊佳氏改齊氏,敖佳氏改敖氏,蘇佳氏改蘇氏,陶佳氏改陶氏,蔡佳氏改蔡氏,武佳氏改武氏,田佳氏改田氏,都佳氏改都氏,王佳氏改為胡氏,烏蘇氏改為吳、朱氏,輝和氏、必喇氏改為何氏,揚佳氏、揚那氏改為楊氏,章佳氏改為章氏,嵩佳氏改為宋氏,關佳氏改為關氏,性佳氏改邢氏,穆佳氏改穆氏,費莫氏改馬、麻氏,等等。
(十七)少數(shù)民族姓氏。
清代重姓氏,尤重滿族姓氏。所修《續(xù)通志·氏族略》中,滿族姓源就多達十六類,即,一、皇族愛新覺羅氏;二、滿族八旗姓;三、蒙古八旗姓;四、附載滿洲八旗姓;五、滿洲旗分內(nèi)高麗姓;六、滿洲旗分內(nèi)尼堪姓;七、滿洲旗分內(nèi)臺尼堪姓;八、漢希姓;九、賜氏;十、改氏;十一、以部為氏;十二、以地為氏;十三、以姓為氏;十四、以名為姓;十五、省言;十六、同族異氏。
中亞、西亞的回教,約于宋代傳入中國,多以教主穆罕默德姓名的諧音或近似音為姓名?!澳隆迸c“默”,二字與“馬”諧音,因而回族姓氏中幾乎都帶“馬”字。諺云:“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就是撒、喇、哈?!痹诨刈迦谌霛h民族過程中,回族大多數(shù)改為馬氏。
景頗族姓氏,有梅普氏、梅掌氏、和木圖氏、梅準瓦氏、金別氏、恒滾氏、木圖氏、泡戚氏、泡韋氏、泡羊氏、支孔氏、木然氏、木孔氏、格良氏、勒西氏、勒氏、堵引氏、恩孔氏、勒滔氏、勒排氏、嫩木皆氏、勒托氏、勒羊氏、米桐氏、曾通氏、金劈氏、張木氏、奪石氏、曾行氏、木途氏、強雷氏、木日氏、木染氏、勒張氏、達石氏、崇藏氏、婆羅梓氏、芒商氏、梓旦氏、勒武氏、格佬氏、勒江氏、勒喃氏、直估氏、普列氏、木等氏、勒貴氏、跑磨氏,等等。這些姓氏,大多源于生產(chǎn)勞動和自然地理現(xiàn)象。如景頗語梅為“芋”,普為“犁”,梅普氏即為“犁芋”之意。梅掌氏,即取“整理芋墑”之意。如雷、日、江之類屬于自然地理現(xiàn)象。景頗族以雙字姓為主,后來普遍改為了單字姓。
赫哲族姓氏,有尤克熱、馬林卡、盧義如、畢拉達克、給溫克、傅特哈、舒穆魯、奇楞、孫木恩、吳定克、烏扎拉(又作吳扎拉,滿族和錫伯族亦有此姓)、哈普都、陸火如、葛直克勤、克日克勤、努葉勒,等大姓。他們以三字姓氏為主,絕大部分以首字或首字字音改成單姓。
哈尼族姓氏,有樓牙、樓比、茍角等大姓。后來基本改為了漢姓,如樓牙改王氏、樓比改楊氏、茍角改張氏。
柯爾克孜族姓氏,有達本(后改吳氏)、額齊格(改常氏)、博勒德熱(改郎氏)、害熱格斯(改司氏)、嘎博韓(改韓氏)、蔡音德熱(改蔡氏)等大姓。以三字和四字姓居多。
鄂倫春族姓氏,有莫拉呼爾(后改莫氏)、瑪涅依爾(改孟氏)、吳恰爾坎(改吳氏)、魏拉依爾(改魏氏)、杜寧肯(改杜氏)、古拉依爾(改關氏)、卡格依爾(改韓氏)、恰吉爾(改陳氏)、瑪哈依爾(改猛氏)等大姓,以四字姓居多,后來基本上都改成了單字漢姓。
達斡爾族姓氏,有瓦然(后改喬、陶氏)、陶木(改陶氏)、阿協(xié)金(改吳氏)、昆吉、庫爾堪(均改吳氏)、烏力斯(亦作吳力斯,改吳氏)、精奇里(改金氏)、克依烏熱(改杜氏)、杜爾吐勒(改杜氏)、布爾金(改敖氏)、敖拉(改敖、單氏)、阿勒丹(改安氏)、何蘇勒、何斯日(均改何氏)、額蘇日、烏朗日(均改何氏)、胡扎(改胡氏)、郭布勒(改郭氏)、蘇都日(亦作蘇都,改蘇、孟氏)、多金(改多氏)、多布塔(改段氏)、鄂蘇里(改何氏)、綽日哈(改吳氏)、霍烈子臺(改康氏)、瓦蘭(改萬氏)、莫日登(改孟氏)、沃熱(又作沃日,改沃氏)、海楞(又譯為鄂勒特,改鄂氏)、鄂蘇勒(改鄂氏)、乃卜迪(改卜氏)、畢力揚(改楊氏)、甘昌(改鄂氏)、德都勒(改德氏)、托莫(改陶氏)等姓氏。以三字姓居多,后改為單字姓。
崩龍族姓氏,數(shù)量不多,大姓更少。一般為兩字姓,諸如:辦耐氏,后改為大王氏;索孟氏,后改為小王氏;香抹氏,后改為劉氏。
僳僳族一般為三字姓,有兩個大姓。瓦扎扒氏,僳僳族“瓦扎扒”為“魚圖騰”之意。姓氏漢化時,以“魚圖騰”首字漢語同音字“余”為氏。尼切扒氏,“尼切扒”,僳僳語義為“霜”,漢化時以“霜”為氏。
佤族姓氏較多,姓源中遺存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如賽朔氏姓源故事,傳說天上掉下一顆星,大家去分星肉吃而無刀。有一個叫老四的人,在大便時被臘比(一種掃帚草的葉子)刺痛了臀部,便以臘比作刀割開星肉,又用竹簽串成許多份進行分配。人們稱這一事件為“賽朔”。賽是第四,朔是竹簽,合起來就是這一事件。老四的后人便以賽朔為氏。又如在木依寨有兄弟二人為殺豬而爭一把刀。在爭搶中哥哥得刀身,而弟弟得刀柄。佤語中刀身叫“昂”,刀柄叫“斯杜”。哥哥的后人以木依昂為氏,而弟弟的后人以木依斯杜為氏。佤族的姓氏有:果恩斯不勒、果恩邛、果恩垮特、果恩郄、布農(nóng)、楊歐、楊邦、楊喔、阿婁克、果恩希達格洛克、果恩希達列士、楊耿、楊茸、斯古、果恩列撲、孔洗額、苦阿、果恩稻(改稻氏)、果恩伍(改伍氏)、果恩塔(改塔氏)、果恩庫(改庫氏)、果恩修(改修氏)、果恩雙(改雙氏)、果恩那(改那氏)、阿魯、希達(后改阿芒氏)、賽朔窮芒、臘松、果恩散(均改散氏)、楊鋪依、塞紐、斯耨、亞木、果恩斯列木、康阿魯、額特、賽朔額特、賽朔窩破、賽朔洗臘、賽朔格龍永、果恩宋、貢然、楊不勒蒙、楊布婁克、切木、切阿、苦儀、果恩嘎、蓋英莫木、果恩竇、果恩普、果恩貝、涅阿列特、涅茍、涅墾、涅帥(改帥氏)、涅桂(改桂氏)、涅桑、斯來迎、柯來英、柯臘克、簿艾、簿克、斯布勒、童臥、格咯、勃阿、朔埃英、土艾、阿朗、洛斯、柯泛、布窘、阿勞姆、洛埃、孔告、布拉、克里木,等等。
關于姓源的分類,還有列以事物為氏、以謚為氏、以部為氏、同族異氏、夷狄大姓、代北復姓及多字姓和諸方復姓等等,因其多類交叉,邏輯不洽等,故不備采。
總之,中華民族姓氏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生存的需要而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需要而發(fā)展。殷商武丁時代的甲骨文,記載了兒氏家族11代人的姓名;戰(zhàn)國時代的《世本》,是我國最早的族譜。中華民族姓氏的文獻歷史之悠久,是其他民族姓氏所無法比擬的。我國姓氏有23800多個,以單字姓(6931個)和雙字姓(9000多個)居多,從三字到十字皆有姓,十字姓如西藏的“伏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數(shù)量上,從一到十,到百、千、萬,皆為姓;方位上,上下左右前后,東西南北皆為姓;天文上,風云雷雨冰霜皆為姓;天干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為姓;地支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皆為姓;顏色上,赤橙黃綠青藍紫,皆為姓;還可以從山水之間、動植物之間、品行之間等等,抽繹出許許多多的姓氏。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春秋)左丘明(一說漢代劉向,清代王謨等8人輯佚)《世本八種》商務印書館,1957。
[2](春秋)孔子,《尚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3](春秋)左丘明,《左傳》,岳麓書社,2002。
[4](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5。
[5](東漢)班固,《漢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6](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7](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5。
[8](唐)房玄齡,《晉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9](南朝·齊)沈約,《宋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0](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1](唐)姚思廉,《梁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2](北朝·北齊)魏收,《魏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3](唐)魏征等,《隋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4](后晉)劉明、張昭遠、賈偉,《舊唐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5](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岳麓書社,1997。
[16](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7](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8](元)脫脫,《遼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19](元)阿魯圖,《宋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20](元)阿魯圖、歐陽玄等,《金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21](明)宋濂、王袆等,《元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22](清)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岳麓書社,1996。
[23](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7。
[24]李斯、孫思白、韓信夫等,《中華民國史》,中華書局,2011。
[25](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6]慕容翊,《中國古今姓氏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7]王萬邦,《姓氏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8]魏嵩山,《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29]何光岳,《中華姓氏源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0]袁毅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31]李學勤等,《中華姓氏譜》叢書,現(xiàn)代出版社、華藝出版社,2000~2002。
[32]翦伯瓚,《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83。
[33]崔連仲,《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