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鎮(zhèn)德
做人要懂得知足(外一篇)
◎寧鎮(zhèn)德
知足是人生難得的一種處世態(tài)度,意味著淡泊名利,對社會、對組織、對生活的感恩,對現(xiàn)狀無法改變的達觀,是知道人心欲壑難填而保持的一顆平常心。它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人生目標不好高騖遠,不做非分之想,也不妄自菲薄。和那些不知足的人相比,他們更能夠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不攀比,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人生。
中國古代典籍《增廣賢文》中說“知足常樂,終身不辱”,是照耀古今的真知灼見,寡欲才能清心,心淡才能智明。對個人來說,過于富有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少好處,財富對能力和品德也是一種考驗。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罪莫大于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也?!敝v的是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人的一生都是在與欲望做斗爭,面對金錢、名望、地位、美色等種種誘惑,難免產生攀比,滋生貪欲。有些人總覺得許多人比自己進步快,卻看不到還有不少比自己進步慢的人;總羨慕別人的生活條件比自己好,卻看不到還有生活條件不如自己的人;總抱怨自己命運坎坷生活過得平淡,卻看不到還有不少命運更艱辛的人等等,像這些“只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卻看不到自己比別人過得還好”的現(xiàn)象,在當下還是比較普遍的。清朝倪元坦言:“別人騎馬我騎驢,自覺無顏常嘆息。君試回頭一察看,道旁還有赤腳夫?!敝愠凡⒎前灿诂F(xiàn)狀,不求進取,并不意味著消極落后,更不是盲目樂觀,是讓人學會正確審視現(xiàn)狀,珍惜擁有,不過份苛求自己。一位退休干部說:“這些年最讓我惱火的是很多不如我的人進步比我快很多,但回頭想想比我強的人進步卻比較慢也就釋然了,覺得自己還是挺幸福的?!币赃@樣的心態(tài)看待生活,內心就坦然了。
知足需要學習養(yǎng)成。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蔽鳚h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鄧小平同志指出:“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彼晕覀円欢ㄒ叨戎匾晫W習,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表現(xiàn),一種精神追求。讀書學習不僅是滿足崗位的需求,豐富知識含量,提高工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明辨是非,修身立德,遇到好事不失態(tài),遇到挫折不沮喪,得意與失意都淡然處之;做到保持淡雅心態(tài),淡泊名利,廉潔自律,不為金錢名利所累;做到保持平衡心態(tài),在生活待遇上不攀比,勤奮工作,甘于奉獻。
知足需要經常自省提高。問題不查出不來,錯誤不糾改不了。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焉。”我們要用“雞蛋里面挑骨頭”的精神,經常地反思提高自己,并形成良好的習慣,定期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回頭看”,對不符合法規(guī)紀律要求的,對家庭、社會、自己不利的,不符合時宜的,不符合實際的欲望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要及時清除思想上錯誤的東西。要以反面典型作為鏡子,進行舉一反三,把別人的教訓,當作自己的教訓,認真查找差距,找不足,找問題。要向先進看齊,學習他們的品性修養(yǎng),實踐重義輕利的道德準則,不斷地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知足需要控制“欲望”?!顿Y治通鑒》有故事講:五代時期,前蜀國刺史王宗牟稱病罷官回成都后,閉門不出,前蜀主王建懷疑他是嫌官職不高,便下令授予他檢校太保的稱號。孰料,王宗牟堅決不受,他意味深長地說:“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話雖簡短,卻耐人尋味。有的人所以違法犯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放縱了自己的欲望,最終喪失了自我,被欲望所奴役。在名利問題上,沒有奢望,就沒有失望,更不會絕望。佛教里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彼?,我們要學會控制“欲望之魔”,要抵制金錢、名利、美色的誘惑,筑牢思想防線,本分做人,踏實做事,真正管住自己,戰(zhàn)勝貪欲,廉潔自律。藏漢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云南省迪慶軍分區(qū)原副司令龔曲此里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在名利面前從不盲目追求,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在日記中寫道:“名利面前,人要知恩、知責、知足,不能總盯著自己打過仗,守過邊防,做過貢獻,而要多想想黨和組織的培養(yǎng)和關懷,多想想個人的成長經歷,這樣才能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這段樸實無華的語言,折射出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人淡泊名利,崇尚榮譽的精神境界。龔曲此里的名利觀值得我們學習思考。
“知足知止”是人生修養(yǎng)的至高境界,需要長期學習,逐漸養(yǎng)成重事業(yè)、淡名利的健康心態(tài)。知足常樂,虛懷若谷,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度量。知足就要經受各種誘惑和考驗,不為世俗名利所累。為人具知足,生命就美麗。
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它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lián)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馬太福音》講:“你們愿意別人怎么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毕M麆e人寬恕自己,首先自己懂得寬恕別人,不情愿別人苛求自己,也就不應該苛求別人。說到底要學會遇事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問題,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幸福和成功。
凡事多替別人想想,是一種胸懷。曹操打敗袁紹后,他的手下在整理繳獲的文書時發(fā)現(xiàn),一些部下和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勸曹操把他們都殺了,曹操卻說:“尚紹之強,孤也亦不能果,況他人乎?”意思是當時袁紹兵強馬壯,連曹操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將如何,更何況別人呢?于是曹操下令焚毀這些書信,對當事人概不追究。如此設身處地站在他們角度著想,寬容下屬。正因為如此,曹操才贏得了下屬的衷心擁戴?,F(xiàn)實生活中,有少數領導不夠體諒部屬,有的對部屬因經驗不足犯下錯誤揪住不放,大會小會經常批評;有的缺乏寬容之心,對部屬的偶爾冒犯不能體諒,處處給予顏色;還有的對人簡單粗暴,動輒訓人等等。如此這些,勢必影響團結和諧。作為領導,要能容人之長,更能容人之短。當然,這種寬容不是無原則的放縱,而是一種不違背原則的包容和大度。
凡事多替別人想想,是一種謙和的態(tài)度。據報載:在一次火災事故現(xiàn)場,一白發(fā)老人得知孫子遇難的消息后,悲憤交加,拉扯著在場處理事故的一名干部說:“為什么死的是我的孫子,你們這些當官的為什么不死啊!”情急之下,老人說話太偏激,但這位干部沒有責備,而是上前攙扶著老人說道:“老人家,我同您一樣悲痛,以后我就是您的親人!”說完,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但時下,我們也聽到有的同志抱怨工作難開展,埋怨群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還有的干部“雷語”不斷,不僅影響了自身形象,而且有損于黨和政府的威信。我們要理解群眾的難處,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滿腔熱情地為群眾服務,做群眾的貼心人,使群眾感覺見到了親人,找到了組織,從而贏得群眾的信任、配合、支持。
凡事多替別人想想,是一種深厚的涵養(yǎng)。人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總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一個單位同事之間共事,由于經歷、學歷、閱歷不同,難免產生一些誤會和矛盾,出現(xiàn)這樣情況時要嚴于律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動承擔責任,以化解矛盾,消除誤會,增進友誼。同時,還應寬以待人,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使多受點委屈也要從大局著想。對待他們的失意、挫折、傷痛、苦難、迷茫、憤懣和猜疑,也經常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事情的經過,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多些鼓勵和支持,讓他人感受到身邊的友情和關愛、力量和溫暖,及時化解思想上的壓力,坦然面對一切。如能做到這樣,定能為自己贏得一個和諧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
凡事多替別人想想,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有一回,假日乘公交車外出,車子到達某站時,上來一位老人。司機見沒讓座,就婉轉地說,年輕人也會變老,將來也得有人給你們讓座,希望大家能夠設身處地想想。于是好幾個年輕人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給老人讓座。這位司機簡單的話詮釋了“凡事多替別人想想”的豐富內涵。據媒體報道:車輛、行人為搶道而釀成事故,為爭座位惡言相加甚至大打出手,為爭電梯而嚴重超負荷,險釀大禍,都是不該發(fā)生的事情。常言道:“路要讓一步,味需減三分?!比绻巳硕寄芊彩露嗵鎰e人想一想,行車讓一讓,進電梯讓一讓,購物讓一讓,進而擴展到在個人好處上讓一讓,在名利上讓一讓,那么大家的心情就更舒暢,社會也就更加和諧。
多替別人想想,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xiàn),它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大家在一起相處,不能光想到自己,應當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多一點理解,懂得推己及人,以大局為重,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行動待人,得到的肯定是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欣慰和化干戈為玉帛的喜悅。
寧鎮(zhèn)德,1956年12月出生,廣西陸川人,中共黨員,畢業(yè)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本科學歷,法學學士。1976年入伍,歷任戰(zhàn)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組織干事、學員、教導員、干部科長、遂溪縣人武部政委、某海防團政委、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武部政委、深圳市光明新區(qū)公明辦事處黨工委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