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輝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以功能對等視角看《毛澤東選集》中成語英譯的意象處理
蘇輝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成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短小,但結(jié)構(gòu)緊嚴,形象鮮明,表達生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英漢語言中都有大量成語,其中大部分成語中含有鮮明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是英漢民族文化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睹珴蓶|選集》是體現(xiàn)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集,其中的許多文章都使用了大量的成語。這些含有豐富意象的成語濃縮了中國文化,言簡意賅地傳達了毛澤東思想。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成語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奈達的功能對等視角研究《毛澤東選集》中成語英譯,分析了成語翻譯如何既有效地傳達意義,又很好地處理其中地意象,以實現(xiàn)較好的功能對等。
成語 《毛澤東選集》 功能對等理論 意象
所謂成語,即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語或短句。成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短小,但結(jié)構(gòu)緊嚴,形象鮮明,表達生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英漢語言中都有大量成語,其中大部分成語中含有鮮明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是英漢民族文化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睹珴蓶|選集》是體現(xiàn)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集,其中的許多文章都使用了大量的成語。這些含有豐富意象的成語濃縮了中國文化,言簡意賅地傳達了毛澤東思想。如何忠實、精確地將這些成語譯成英語,乃是《毛澤東選集》英譯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對成語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奈達的功能對等視角研究《毛澤東選集》中成語英譯,分析了成語翻譯如何既有效地傳達意義,又很好地處理其中的意象,以實現(xiàn)較好的功能對等。
奈達將翻譯定義為“翻譯是在接受語中尋找和原語信息盡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對等話語,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Nida,2004:12)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不是拘泥于譯文與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式上的對等,而是強調(diào)讀者的反應,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對作品的反應對等。功能對等理論反映了翻譯的充分程度。奈達同時也認識到?jīng)]有兩種翻譯是完全對等的。因此,他把功能對等分為兩個層次:最高層次對等(maximal equivalence)和最低層次對等(minimal equivalence)。最高層次對等是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使目的語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做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Nida,2004:118)最低層次對等是指“譯文能達到充分的對等,使目的語聽眾或讀者能夠理解和欣賞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Nida,2004:118)最高層次對等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這種翻譯要求原文與譯文之間存在著較高程度的文化對應。最低層次對等是對翻譯的基本要求,“低于這一層次的譯文是難以接受的”(Nida,1993:118)奈達認為好的翻譯都介于這兩層次之間。他認為為了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較好的功能對等,使目的語讀者通過譯文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有時翻譯時要做一些改動和調(diào)整。
《毛澤東選集》中成語英譯是很成功的。譯者在翻譯這些含有豐富意象的成語時,通過意象保留、意象替換、意象省略等方式,較好地處理了這些意象,準確、有效地傳達了成語的意義,實現(xiàn)了較好的功能對等。
(一)意義對等且意象保留
成語中的意象絕大多數(sh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表達著成語的意思。而這些意象也同時體現(xiàn)著成語的風格。因此,在翻譯時應盡可能保留這些意象,使譯文不僅在意義上而且在風格上與原文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對等。奈達認為翻譯時傳達意義最重要,但他也強調(diào)風格的重要性。實際上,如果可能的話,譯者在成語翻譯時應盡可能傳達其含義的同時保留其風格?!睹珴蓶|選集》中許多成語英譯都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且保留了其意象。
例1:
原文:驚弓之鳥(Vol.4Chn.Ed.P1303)
譯文:like birds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Vol4.Eng.Ed.P289)
成語“驚弓之鳥”形容一個人處于十分驚恐的精神狀態(tài)。此處,譯者并沒有將該成語意譯成“they are in great fear”。也沒有直接借用英語成語“Once bitten,twice shy”。從功能對等的視角看,該翻譯很好。因為,上述兩種翻譯雖將“驚弓之鳥”的意思傳達出來,但原文生動的意象卻丟失。因而,原文的風格在這兩種翻譯中卻未體現(xiàn)。但譯者將該成語直譯為“l(fā)ike birds startled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不僅準確地傳達出“驚弓之鳥”的意義,而且還保留了其生動意象。該譯文能夠使目的語讀者很好地理解“驚弓之鳥”之內(nèi)涵。
例2:
原文:聲東擊西(Vol.2Chn.Ed.P459)
譯文: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but attacking in the west(Vol2Eng.Ed.P165)
“聲東擊西”字面意思是“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但實際上卻要攻打西邊”。而此處譯者將其直譯成“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but attacking in the west”,不僅精確地傳遞了該成語的含義,而且還保留了其意象。目的語讀者通過此譯文可以毫不費力氣地理解“聲東擊西”的意義和風格,從而實現(xiàn)了較好的功能對等。
例3:
原文:太公釣魚,愿者上鉤。(Vol.4Chn.Ed.P1432)
譯文: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t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Vol. 4Eng.Ed.P437)
Note:Chiang Tai Kung lived in the Chou Dynasty.According to a legend,he once fished in the Weishui River,holding a rod without hook or bait three feet above the water,and saying,“The fish that is destined to be caught will come up”.(From Stories About King Wu′s Expedition Against the Yin Dynasty).(Vol.4Eng.Ed.P440:Note6)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是一個典故。中國讀者對這一典故的聯(lián)想意義十分熟悉。但在英語中卻沒有這一典故,出現(xiàn)了文化空缺。因此,如果將其直譯成“l(fā)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t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英語讀者會感到困惑,他們不明白此典故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而譯者采取了直譯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這一文化意象,又可以幫助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此典故的含義。
(二)意義對等且意象替換
有些成語中的意象無法直譯出來,因為直譯只會引起目的語讀者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目的語中目的語讀者熟悉且與原語具有相同深層含義的意象,這可以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語,從而實現(xiàn)較好的功能對等。
例1:
原文:日暮途窮(Vol.4Chn.Ed.P1163)
譯文:at the end of his rope(Vol.4Eng.Ed.P129)
成語“日暮途窮”字面意思是“太陽下山,路到了盡頭”。如果此成語被直譯為“The sun is setting and the end of the road is reached”,目的語讀者會感到很困惑,因為他們通過直譯很難領(lǐng)會“日暮途窮”的比喻意義。此處,譯者用英語中的一個成語“at the end of one′s rope”來傳達該成語的意思。這種處理方式很好。因為,成語“at the end of his rope”與“日暮途窮”雖然形式不對等,但意思是對等的。英語讀者通過譯文“at the end of his rope”可以很好地理解“日暮途窮”的意義。盡管意象替換了,但譯文仍實現(xiàn)了較好的功能對等。
(三)意義對等且意象省略
有時,原語中的意象很難在譯文中繼續(xù)保留,或是原語中的意象與原語的意義沒有什么聯(lián)系,這種情況下,該意象應當省略。譯文若保留意象只會損害原語的意義的傳達。而譯文省略意象卻能將原語的意義準確傳達出,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
例1:
原文:引玉之磚(Vol.2Chn.Ed.P623)
譯文:a modest spur to induce them to come forward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ir own(Vol. 2Eng.Ed.P339)
成語“引玉之磚”源于成語“拋磚引玉”。中國讀者對“引玉之磚”的比喻含義已然非常熟悉。但若直譯為“a brick to elicit jade”,目的語讀者會感到困惑,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拋出一塊磚能引來一塊玉。保留意象使成語“引玉之磚”的比喻意義不能傳達出來。此處譯者將成語譯成“a modest spur to indure them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ir own”,省略原語中的意象,但卻準確無誤地將“引玉之磚”的比喻意義傳達出來。目的語讀者通過此譯文可以很好地理解該成語地含義。
例2:
原文:粗枝大葉(Vol.3Chn.Ed.P747)
譯文:crude and careless(Vol.3Eng.Ed.P11)
此處,“粗枝大葉”用來比喻一些同志工作很粗心,不細致。若將其直譯為“bulky branch and large leaf”,目的語讀者會很難理解其含義。實際上,意象“粗枝”與“大葉”與該成語的意義已經(jīng)沒有什么聯(lián)系了。因此,譯文中應將其省略。譯者把該成語譯為“crude and careless”,很好地將“粗枝大葉”的比喻意義傳達給目的語讀者。
例3:
原文:初出茅廬(Vol.1Chn.Ed.P165)
譯文:beginner(Vol.1Eng.Ed.P189)
典故“初出茅廬”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繹》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此典故現(xiàn)在用來比喻剛參加工作,缺乏經(jīng)驗。此處譯者沒有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因為這會使譯文因冗長而影響目的語讀者理解。實際上,現(xiàn)在成語“初出茅廬”的文化意象在譯文中無需保留,因為其比喻意義能夠使目的語讀者充分理解其內(nèi)涵。譯文“beginner”簡潔、準確地傳達了“初出茅廬”的內(nèi)涵,實現(xiàn)了較好的功能對等。
成語,形式短小,但形象鮮明,表達生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許多成語都含有鮮明的意象,如何翻譯這些含有豐富意象的成語并非易事。本文以奈達的功能對等視角分析了《毛澤東選集》中成語英譯,發(fā)現(xiàn)了譯者采用了意象保留、意象替換、意象保留等措施較好地處理成語中的意象,有效地傳達了成語地意義,使譯文實現(xiàn)了較好的功能對等。這些措施對處理其他文學作品中意象具有借鑒意義。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R.Taber.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1,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4.
[4]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2,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5.
[5]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3,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5.
[6]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4,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
[7]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5,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7.
[8]程鎮(zhèn)球.翻譯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9]羅丹丹.毛澤東選集(1-5卷)[J].習語漢英翻譯研究.廣西大學,2003.
[10]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11]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2]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