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攀峰
美點賞析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沒有根的遷徙叫流浪。不斷加快的城鎮(zhèn)化進程,在讓人們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吞噬著古老的鄉(xiāng)村文明。日益擁擠的城市,在一片燈紅酒綠的背后,遮蓋不住的,是人們對精神的渴求。
葉延濱先生的文章,無論是《開機關機》,還是《聽雨》,亦或是《心尋》,大多飽含一種對過往鄉(xiāng)村生活的留戀,以及對現(xiàn)今城市生活的不喜。這或許與作者復雜的個人經(jīng)歷相關,但又恰好契合了現(xiàn)今大多數(shù)人在物質(zhì)與精神沖突下的糾結(jié)與矛盾心理。這種充滿人文情懷的憂患意識,恰如一支富有魔力的箭矢,直指人們內(nèi)心最原始也最真切的心田。
作者為了凸顯主題,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如:
①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將現(xiàn)實世界和想象生活作對比。在文章開頭,作者借助爺爺和小姑娘的對話,給讀者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無世界”,作為讀者,我們無法得知手機里的世界到底是“多彩”還是“虛無”,但從爺爺?shù)闹谎云Z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爺爺?shù)牟唤馀c落寞。在文章后半段,作者不惜筆墨,詳細描寫了爺爺心中的“鮮活世界”:螞蟻在搬家,螞蚱在小憩,蟈蟈在歌唱,蝸牛在散步,蟋蟀在吟嘆??吹绞煜さ耐晔澜?,爺爺臉上也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作者把爺爺在現(xiàn)實世界的落寞與在童年世界的開懷作對比,凸顯出爺爺對童年鄉(xiāng)村生活場景的懷戀與不舍。
②在同樣的世界里,將爺爺和小姑娘的感受作對比。當爺爺和小姑娘看到面前堅硬的水泥地變得松軟,同樣一幅畫面出現(xiàn)在他們眼前時,小姑娘覺得熟悉而又陌生:這些句子很熟悉,他們“是課本上的句子”;這種場景很陌生,不知道是“草原”還是“森林”。爺爺卻像尋得多年未見的老友:它們就是街坊,常守在房前屋后;它們就是地氣,曾現(xiàn)于夢里夢外。爺孫對相同場景的不同感受,在小姑娘“多好呀,這是真的嗎?”的疑惑中煙消云散,表明看似古老的鄉(xiāng)村場景對新生代的小姑娘也有吸引力,畫面“像海市蜃樓般無影無蹤”,更是凸顯“心尋”歷程的艱難。
文中有兩處類似于劇本注釋類的文字,看似突兀多余,實則頗有深意。
如第一處“如果這是電影,銀幕上就出現(xiàn)了神奇的畫面”,這句處于現(xiàn)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連接處,加上這一句,暗指下文將出現(xiàn)另一幅場景,過渡更自然;同時,“神奇的畫面”,設置懸念,讓讀者能迅速進入情景,以便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爺爺童年生活的美。
第二處則為最后一句“假如這是一部微電影,片尾還會緩緩地推出片名——《尋找回不來的世界》”,“緩緩推出片名”富有動態(tài)感,會讓讀者覺得自己在影院觀影;“尋找回不來的世界”與標題“心尋”相呼應。明知回不來,卻要用心尋,或云老者癡,誰解其中味?如此呼應,含蓄雋永,余味悠長。
難點指津
“回不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如何理解“心尋”這一行為?
“回不來的世界”指爺爺記憶中的童年世界,那里沒有“堅硬的水泥地”,只有“松軟的黑泥土”,那是一個深藏于記憶深處,人與動物平等相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睦友好的奇妙世界,是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虛無世界”。
“心尋”可以指爺爺用心尋找童年世界的歷程。這個世界像海市蜃樓般,好像真實地顯現(xiàn)在眼前,卻又剎那間消逝得無影無蹤。佛家有七苦,“不得”居最末。求而不得,也就罷了;海市蜃樓,欲罷還休!爺爺記憶中的世界,是回不來的世界;爺爺?shù)摹靶膶ぁ?,注定是一段艱辛的歷程。這段歷程愈是艱辛,這種尋求愈顯執(zhí)拗,這個世界也就愈顯珍貴。
“心尋”也可以指小姑娘即將開始的新的征程。文章開始,小姑娘沉醉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沒聽明白爺爺說的“車轱轆話”;后來和爺爺一起見識了“神奇的畫面”之后,高興地說:“多好呀!”表現(xiàn)出對新世界的好奇與渴求;在“這是真的嗎”的質(zhì)疑聲中,“眼前的一切像海市蜃樓無影無蹤”,“寸草不生的水泥地”無情地打碎了尚還稚嫩的夢想,看似夢想的終結(jié),實為涅槃般新生。
考點訓練
一、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來揭示主題?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二、你如何理解“心尋”這一行為?試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附:參考答案
參見“美點賞析”和“難點指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