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830011)由麗娜 熱依汗古麗·烏修爾 趙靜 宋國宏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為消化道常見病,發(fā)病原因和不良飲食及幽門螺桿菌關系密切,按是否為第一次發(fā)病分為初治型和復發(fā)型。慢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范疇,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胃脘部隱痛、痞脹不適、返酸、噯氣等。我們采用溫針灸法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胃炎治療方案治療復發(fā)型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9例均為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2011年07月~2014年08月的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31~67歲;對照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32~6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參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七版內科學[1],中醫(yī)脾胃虛寒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有反復或持續(xù)性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痛,進食后加重(以上為主癥);伴噯氣、泛酸、惡心、納差(以上為次癥)等上消化道癥狀;②上腹壓痛不明顯;③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檢提示慢性炎癥征象;④既往有西醫(yī)治療慢性胃炎病史,治療時間至少為一療程,本次確診為復發(fā)。
1.3.2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70歲、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②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増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③合并有腦、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④治療不合作者。⑤至少2周未服用其他抑酸制劑和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
1.4 治療方法
1.4.1 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山東羅欣藥業(yè),批號:111173)20mg,口服,2次/日;克拉霉素片(江蘇揚子江藥業(yè),批號:11091511)250mg,口服,2次/日;阿莫西林膠囊(聯(lián)邦制藥中山分公司,批號:20100201)0.5g,口服,2次/日,療程2周。
1.4.2 治療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取穴:主穴取中脘、足三里、三陰交,配穴取天樞、氣海,以上穴位同時選擇,并均為雙側。以上穴位均選用0.30mm×40mm的一次性毫針,直刺進針后中強度刺激,得氣后將高約1.8cm的艾條段置于針柄上,每次灸2壯,約20min。溫針灸時嚴防艾火脫落灼傷皮膚,預先用中心有一小缺口的圓形硬紙片置于針下穴位區(qū)。溫針灸時,叮囑患者不要任意移動肢體,若感覺溫灸區(qū)域不適或灼傷感明顯,立即將艾條段取下,待溫度下降后繼續(xù)施灸。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個療程,評價治療效果。如果第一療程評價為無效,再進行第二療程,再觀察療效。
1.5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收集臨床資料,一個療程結束后評價效果,將兩個療程的痊愈、好轉病例數(shù)進行求和計算總的痊愈率、好轉率以及無效率,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加好轉率。
療效標準參照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中相關標準制定。臨床痊愈:證候基本消失,減少95%~100%。好轉:證候減少55%~95%。無效:證候減少55%以下。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小樣本比較采用Fisher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附表1可見,總有效率(痊愈+好轉),治療組為92%,對照組為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臨床痊愈療程比較 由附表2可見,第一療程痊愈率治療組94.1%,對照組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胃內分離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來,關于HP的研究越來越多。現(xiàn)代研究認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從而致使胃粘膜受到損害,而且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的活動性密切相關[3]。我們在使用西藥對患者實施治療的時候,盡管認為短期療效特別明顯,但是胃炎的復發(fā)率極高,這可能和抗生素耐藥有關。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HP學組的調查顯示[4]:克拉霉素耐藥率0%~40%(平均27.16%),而1999年報道,耐藥率僅10%~20%;甲硝唑耐藥率50%~100%,阿莫西林耐藥率0%~21.7%。部分患者在根治性西醫(yī)治療后,數(shù)月間即已復發(fā),對于復發(fā)型慢性胃炎,西醫(yī)治療方案的療效會降低[5]。對于此類患者,選擇何種治療方案,目前尚無定論,是治療的一大難點。
附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附表2 兩組臨床痊愈療程比較例(%)
傳統(tǒng)中醫(y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認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為感受外邪、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基本病機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習慣及結構改變,如喜好冷飲、冰凍食品等,很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治療上應以溫陽散寒、溫經止痛為主。中醫(yī)源遠流長,治療方案頗多,林亞平[6]報道,艾灸可能通過抑制胃黏膜局部組織 TNF-α、IL-1β、IL-12 釋放,促進 IL-10釋放,從而減輕胃黏膜炎癥反應,從而降低 HP 胃炎大鼠胃黏膜炎性損傷。由麗娜報道,半夏瀉心湯加味聯(lián)合西醫(yī)療法對脾胃濕熱型HP相關性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中醫(yī)治療以中藥及物理治療為主,主要的優(yōu)點為毒副作用小,可重復性高,適合長期服藥,不存在抗生素相關性耐藥問題。
溫針灸法是艾灸與針刺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認為艾灸是一種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傳統(tǒng)防治方法之一,艾灸預處理可以減輕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大鼠胃組織損傷。黃振等認為,足三里、關元是保健強壯和“治未病”要穴。足三里、關元、中脘、胃俞和脾俞等穴位有調氣導滯、補益脾胃、振奮人體正氣之功效,是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的重要腧穴。我們所選取的主穴取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又名太倉,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由于是四經之交會,故能通達四經之經氣。胃的經氣匯聚于此,胃中蘊潤之陽氣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氣不足則水谷不化;太過則消谷善饑。李東恒曾說:“氣在腸胃者,取足太陰陽明,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于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足以說明中脘又能補中益氣,調和五臟,通理中焦,是治療腹中一闕疾病的要穴。胃氣本以下降為順,輔以足三里引胃氣下行,降濁導滯,以利胃氣之運行、水谷之運化。再加上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全方補中有行,補而不滯,陰陽協(xié)調,蘊而不燥。我們所選取的配穴有天樞、氣海,天樞穴為大腸的墓穴、具有轉運中下焦氣機功能,能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氣海具有升陽補氣,調理沖任功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溫針灸法輔助治療復發(fā)型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能更好的緩解臨床癥狀,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P<0.05)。且在治療組痊愈中第一個療程的痊愈率就較高,因此溫針灸法對于此型胃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本研究樣本量偏小,對于第一療程的痊愈率計算時,有兩個單元格期望值小于5,盡管統(tǒng)計方法采用適用于小樣本計算的Fisher檢驗,但是對于實驗結果可能存在一些干擾,我們目前正在繼續(xù)收集病例,有望做更深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