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私家制作”食品真的更安全嗎
范志紅
最近好幾位女士對我說:如今買東西太方便了,直接網上預訂,就能買到私家訂做的各種食品。有私家養(yǎng)牛擠的奶,私家養(yǎng)雞生的蛋,私家油坊榨的油……這些純手工制作,雖說貴點,可是安全性很放心啊……
我聽了這話,反問了幾句:你們認識這些坊主嗎?考察過他們的食品生產衛(wèi)生條件嗎?確認過他們的原料進貨渠道和原料質量嗎?看過他們的生產許可證和生產人員健康證嗎?抽樣檢測過他們的產品嗎?確認產品有安全的包裝材料和運輸條件嗎?看過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和營養(yǎng)成分表嗎?幾位朋友被我說得一臉茫然。
我再反問一下:如果把“私家制作”這個詞換成“無經營許可、無衛(wèi)生許可、無監(jiān)督抽查、無專業(yè)培訓、無產品標準的個體作坊”,您覺得怎么樣?這下子,大家有點答不上來了。
有位女士說:有些產品是朋友圈賣的,是朋友圈里的熟人,應當沒什么問題吧。只要制作的人有良心,食品就能讓人放心,不是么?
如果僅僅有良心就夠了,那么還要學習食品加工儲藏技術和食品安全管理干什么?全世界高校的食品科學專業(yè)豈不要取消算了?什么ISO9000、ISO22000管理體系還需要去認證嗎?食品從種植到加工到儲藏到運輸,哪一方面不是好大的學問?如果不學相關知識,沒有技術指導,也沒有相關管理體系,還想生產外賣的食品,特別是短貨架期食品,是非常不靠譜的,安全沒保障。
我當然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有良心的,食品制作者都想讓消費者喜歡自己的產品,也不打算出點安全事故給自己找麻煩。但是,細菌、霉菌、寄生蟲可是不認良心的。 只要管理上稍有疏忽,它們就會興風作浪。又比如說,家人不會每個月都清理冰箱,也未必經常消毒水池和菜板,地面都不一定天天擦,而食品衛(wèi)生等級為A的餐飲企業(yè)在這些方面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有的企業(yè)甚至擦桌子的程序都有規(guī)定。
有些地區(qū)的“傳統工藝”本身就不安全,比如用含鉛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處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鉛小轉爐制作爆米花,用硫磺熏果脯蜜餞,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工藝”。
所以,只有良心,沒有相關知識和技術,并不能保證食品制作得絕對安全,特別是在大批制作的時候。
再說,一個人在家做食品有良心,不等于他規(guī)模大了也能百分之百守法。舉例說,換了你當個體食品店的老板,某個期間銷售差些,有上百份產品積壓,已經過了最佳食用期,雖然看起來沒有壞,但如果送去檢測,某些指標有超標的風險。但是它們價值幾千塊,小本生意的你,會選擇直接扔掉,還是把它們賣出去呢?你又怎能確認,那些食品中百分之百沒有添加任何你不想要的化學物質呢?
有位女士又咕噥了一句:人家是牽著牛來小區(qū)擠奶的,我直接看著他從母牛那里接奶,能放什么添加劑?。?/p>
我說:對。但是你并沒有看到,這個人養(yǎng)牛是怎么養(yǎng)的,每天給牛吃什么飼料,飼料有無發(fā)霉,打什么針,吃什么藥,等等。你不可能24小時監(jiān)控它們?,F在大品牌的產品不僅有國家抽檢,還有媒體經常主動買樣品送去測定,試圖找出麻煩來。您買的個體奶可沒有這種監(jiān)管機會。生乳中存在致病菌污染隱患,比如布魯氏菌、結核桿菌等,由此引發(fā)的疾病在牧民中較為常見,正是因為他們習慣飲用未經消毒的生鮮牛奶。不過,這類產品的其他化學指標未必能優(yōu)于市售品牌牛奶。
其實,我并不反對人們食用現場擠的牛奶,也不反對人們在網絡上銷售食品,只是希望這些產品能夠被納入監(jiān)管,加強培訓、管理和抽查,而不是僅僅用“良心品質”“手工制作”“傳統工藝”之類的虛詞來吸引消費者。既然做一行,就要遵守這一行的基本規(guī)則,做得專業(yè),做得安全,做得規(guī)范合法。
最近食藥監(jiān)局印發(fā)的《食品經營許可審查通則(試行)》中明確規(guī)定:
——直接接觸散裝食品的人必須要定期體檢,身體不適時不能上崗。
——操作人員要非常注意食品制作過程中的個人衛(wèi)生。比如長頭發(fā)不能露在帽子外面;臉上不能上粉上妝;指甲不能留長;不能抹上厚厚的護手霜……
——生產場所要設計合理,達到食品生產車間規(guī)定的衛(wèi)生標準,墻壁材料、容器材料、包裝材料等均要符合食品相關規(guī)定,甚至上下水、衛(wèi)生間的位置都需要規(guī)范。制作者的鞋子、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都要符合衛(wèi)生標準。
——食品的原料要有來源,必須做到可追溯。每一樣材料是哪兒買的,需要有據可查。就算是純手工,也不可能從種田到收獲,從調味品制作到烹調油制作全部自家包了吧?如果制作油炸油煎食品,廢油是怎么處理的,也要有去處。
——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儲藏運輸要注意控制條件,并遵循保質期。
此外,即便是個體制作,只要是包裝食品,食品標簽都要規(guī)范。只要是包裝好銷售的食物,就應當遵循《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的要求,上面注明生產者、生產日期、保質條件、保質期、配料表、營養(yǎng)成分表、產品標準等各項法定內容,最好再注明可能存在的致敏原。
在網絡時代,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一定不能忽視網絡銷售這個途徑。2015年10月1日開始執(zhí)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對網絡食品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也做了相關說明。新《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今后的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持照經營,在進行實名登記、明確責任、審查許可證之后方可售賣。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堵上監(jiān)管漏洞,至少能夠明確產品的責任人。生產者被納入監(jiān)督管理范圍,對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很有作用。法律還規(guī)定,消費者在購買網售食品時,如果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也一樣按照企業(yè)加工食品的規(guī)定進行賠償,而不是僅僅退款了事。
女士們問:可是,我找不到那個遠在外地的網店老板怎么辦?難道坐火車打飛的過去?維權成本也太高了吧!
其實按新法的規(guī)定,網購消費者可以直接向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由交易平臺來提供賠償。店家可以溜掉,平臺卻跑不掉。這和《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條例》中的說法是一樣的:你在超市買的食品如果有安全問題,無需去找食品生產商,直接向超市索賠就行,然后由超市去和生產商交涉。超市有對進貨產品安全質量負責的責任,網購平臺也一樣。
總之,從今年10月開始,即便是朋友圈賣的“私家自制”食品,也被納入了管理范圍。至于網絡食品銷售的賣家們是不是都能及時實名申請食品經營許可,出了問題之后賠償責任能不能落實,消費者的相關維權難不難,恐怕還要觀察一段時間,因為法規(guī)從頒布到充分發(fā)揮作用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只要消費者都有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和維權的意識,法規(guī)就一定能夠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