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lián)開始從農業(yè)集體化帶來的農業(yè)崩潰和大饑荒中慢慢復原,政敵也已被肅清,斯大林為了彰顯在其治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以及國家的欣欣向榮,開始著力發(fā)展一個用于政治宣傳的消費品市場,用以掩蓋國家的千瘡百孔。
政府開始把國家的部分精力和資源,從重工業(yè)、鋼鐵、軍火工業(yè)中挪走,用來生產消費品,滿足國民的生活需求。除了黑面包、馬鈴薯、椰菜、伏特加、茶葉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政府開始供應一些奢侈品,例如魚子醬、香檳、干邑、朱古力、香水等。
當中又以魚子醬尤具意義,因為在沙皇年代,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吃到魚子醬這種珍品,所以它被視為上流社會生活的象征,如果連平民百姓都可以吃得到,便可以用來宣傳,在社會主義里,階級已經消滅,勞動人民終于可以當家作主,享受美好生活。
所以就算魚子醬的出口價賣得很好,可以為蘇聯(lián)賺到難得的外匯,斯大林仍決定大部分留給國內消費。單是1935年,超過100噸的魚子醬被放到國營商店的廚柜上,政府的食物部規(guī)定,這些魚子醬只能小罐小罐——100克、250克、最多500克地售賣,務求讓人人有份,人人歡喜。當時1千克魚子醬的價錢,大概等于一個工人月薪的三分之一,尋常百姓都負擔得起,成了民眾過節(jié)時的桌上佳肴。
再以香檳為例,斯大林突然在1936年為這種以前被視為資產階級腐化生活象征的商品平反,說它是蘇聯(lián)美好生活的象征。從此,以往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摧毀的香檳葡萄種植區(qū)又被恢復,香檳衰敗的命運被扭轉,再次被大力生產。1936年的生產目標被定為30萬樽,1937年為50萬樽,1938年為80萬樽,1939年為400萬樽,1942年為1200萬樽,以幾何級數倍增。
就這樣,香檳和魚子醬,被官方宣傳為蘇聯(lián)美好生活的象征。
于是,在國民仍需排隊才能買到很多生活必需品、國營百貨公司很多貨品柜還空空如也的年代,在蘇聯(lián)的國家宣傳機器上,卻讓百姓看到令人垂涎的魚子醬和香檳。
(水云間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