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珍
山東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濟寧 272002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為顱內動脈壁所出現的瘤樣突起,具有著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破裂后可導致患者出現突發(fā)性的頭痛,且多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及腦膜刺激等臨床癥狀。絕大多數顱內動脈瘤患者首選神經介入術治療,彈簧圈是目前運用較廣的栓塞材料,具有著療效佳、穿上小、安全性高、無需開顱等臨床優(yōu)點,對于顱內動脈瘤出血早期患者尤為適用[1-2]。本文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01—2015-01我院收治住院擇期行介入術治療的顱內腫瘤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均經DSA、MRI、CT 影像學相關檢查及各項臨床檢查確診。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6.43±10.12)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8例,高中以下32例;Hunt-Hess分級0級1例,I級23例,II級15例,III級11例。對照組44 例,男25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64.87±8.10)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2例,高中以下32例;Hunt-Hess分級0級0例,I級18例,II級14例,III級12例。2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病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及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1)臨床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2)患者或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3)術前準備完善,患者均無明顯的手術禁忌證;(4)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肺、造血系統(tǒng)及免疫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2)意識障礙患者;(3)精神疾病史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經皮穿刺股動脈,將到導引導管以及導管鞘置入,根據DSA 檢查結果,將微導管置入動脈瘤內,并選擇不同的微彈簧圈進行填塞,進行反復造影觀察動脈瘤直至填塞效果滿意。術后積極解痙治療,并注意預防患者發(fā)生腦血管痙攣,同時給予補液、抗炎、擴容以及脫水等對癥治療措施。
對照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迅速,患者及家屬常表現為焦慮及恐懼等心理,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不同心理特點進行健康指導,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介入治療手術的優(yōu)點、操作步驟及術中配合要求等。(2)術前護理:術前詳細了解病情,注意監(jiān)測和記錄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及脈搏等生命體征,囑咐患者術前飲食需以清淡、低脂、低鹽為主,飲食結構需保證充分的營養(yǎng)且容易消化。(3)術中護理:術中,責任護士負責全程陪護患者進入導管室,并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出現緊張、焦慮心理需及時進行疏導。術中對患者的意識及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每隔10 min記錄患者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術中嚴密檢測血壓,血壓過高容易導致栓塞過程中出現動脈瘤的破裂出血,而血壓過低則易增加低灌注腦梗死的風險,并且每次注入造影劑后,藥物對于血管壁的刺激可能導致機體內的兒茶酚胺在短時間內升高,從而可導致血壓升高而出現危險。術中血壓需要嚴格控制在100~110/60~80 mmHg(1 mmHg=0.133kPa)。(4)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入監(jiān)護室,仔細觀察術后生命體征變化,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可送回病房。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每4h測量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及呼吸,觀察患者穿刺側足背動脈的波動情況,并注意患側皮膚的溫度、色澤及感覺等,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血腫及滲血。術后30min使用沙袋對患者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術后6h可撤除沙袋,介入術后患者術側下肢需要伸直制動24h,由于長時間的被動體位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腰酸背痛等不適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認真解釋采取正確體位的重要性,并獲得患者的主動配合。術后預防腦梗死、腦血管痙攣、穿刺點局部血腫及動脈瘤再破裂等相關并發(fā)癥。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及意識變化情況,是否出現惡心嘔吐、頭痛、動脈瘤再出血等癥狀,以盡早發(fā)現并處理腦血管痙攣及腦缺血。術后早期鼓勵患者多飲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術后血栓形成。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 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分析,SAS、SD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2)采用SF-36因子量表對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分析,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八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3)比較2組患者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4)采用我院自擬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出院時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共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干預前2 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 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ˉx±s,分)
2.2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2組干預前SF-36各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各維度評分均顯著升高且干預組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SF-36評分比較 (ˉx±s,分)
2.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干預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0%,對照組為31.82%,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n(%)]
2.4 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45例(90.00%),一般滿意4 例(8.00%),總滿意率為98.00%;對照組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28 例(63.64%),一般 滿 意9 例(20.45%),總 滿 意 率84.0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臨床工作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病死率及致殘率均極高,患者病情兇險,容易在患者勞累、緊張等血壓升高時突然發(fā)生動脈瘤破裂,從而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個重要原因[3]。目前,對于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主要方法有傳統(tǒng)開顱動脈瘤切除術及經股動脈插管介入栓塞術,介入治療具有風險小、創(chuàng)傷小、療效明確、術后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4],被廣泛運用。與此同時,優(yōu)質的護理工作對患者手術的效果及術后康復具有重要影響[5]。通過術前心理護理工作能夠幫助醫(yī)務人員有效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提高對手術的心理承受能力及順應性;術前仔細觀察患者病情,以便后續(xù)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術中陪護能夠幫助患者消除由于情緒緊張而引起的術中血壓變化,血壓穩(wěn)定是行介入治療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前提;同時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有效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后對患者體位護理,有利于病情恢復,且注意患者的舒適感受,有利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提高;術后積極預防并發(fā)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
總之,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治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且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鄧其峻,廖旭興,鐘偉健,等.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的防治[J].廣東醫(yī)學,2011,32(1):90-92.
[2] 章雁,楊曉明.介入治療時機對Hunt-Hess高分級顱內動脈瘤破裂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9(6):492-495.
[3] 李金坤,孫曉娟,吳洪濤,等.顱內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6):613-615.
[4] 李國彬,楊海英,孟慶海,等.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37):62-63.
[5] 郎黎薇,葛嘯天,楊希琴,等.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84-686.
[6] 胡小萍,吳小兵,劉彩萍,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術期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 392-1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