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波
【摘要】本文以一四跨連拱雙曲拱橋加固工程為背景,運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計算模型,通過4個外包混凝土澆筑方案對比分析,對其加固過程受力開展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減少澆筑節(jié)段長度并按照從拱腳到拱頂的澆筑順序,能減少拱頂的下撓;在截面下緣外包混凝土加固可改善原拱肋拱頂的受力狀況,但也導致拱腳直至四分點附近受力狀況的惡化,建議在設計時,應該按照舊有拱肋、加固拱肋兩部分分別進行極限狀態(tài)分析,以確保結構安全可靠。
【關鍵詞】雙曲拱橋;加固;增大截面法;施工順序;有限元分析
引言
拱肋是雙曲拱橋最重要的承重構件,采用在截面下緣外包混凝土加強拱肋是雙曲拱橋加固最常用的方法,可提高橋梁承載能力和剛度。目前,針對增大截面法,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固效果評價及施工工藝,對加固過程施工力學研究較少,而對于拱橋,加固施工過程對成橋后受力有較大影響,研究澆筑方案對加固施工力學特性影響很有必要。
本文以一座四跨連拱雙曲拱橋加固工程為工程背景,采用MIDAS/Civil進行加固施工仿真分析,探討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法加固施工力學特性,為類似拱橋加固提供參考。
1、工程概況
某四跨連拱雙曲拱橋位于湖南懷化,單孔凈跨徑50m,矢跨比1/8,主拱圈采用等截面懸鏈線無鉸拱,拱軸系數m=2.814。橋梁下部結構采用漿砌片石,基礎均坐落于石砂巖上。主要病害為:拱波順橋向開裂(共21處)、橫系梁豎向貫通開裂(45處);腹拱開裂(17處)等。
為確保橋梁繼續(xù)安全運營,對該橋進行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法加固,要求加固后荷載等級為公路-Ⅱ級,加固施工流程為:封閉交通,拆除橋面橋面系→搭設施工吊架平臺,修補表面缺陷與裂縫→主拱圈植筋,澆筑拱肋,并澆筑相應區(qū)間橫系梁與加強塊→3cm高性能聚合物砂漿抹面→側墻、立柱抹面→重建橋面系。
2、加固方案
2.1有限元分析模型
運用MIDAS/Civil建立加固施工階段分析單拱肋桿系模型,外包混凝土加固采用“施工階段聯合截面”,真實模擬加固過程中各施工荷載(含混凝土收縮徐變)作用下拱圈截面受力。計算模型如下圖:
2.2拱肋外包混凝土澆筑方案比選
拱結構加載需要遵循“對稱、均衡”原則,為便于施工,跨內拱肋采用分段澆筑,根據該橋特點,為探討分段外包混凝土澆筑方案對拱肋結構的影響,初步擬定4個澆筑方案如下表所示。
3、計算結果分析
為便于對比分析,本文僅考慮施工荷載,如混凝土自重、收縮徐變等,并計算到加固成橋時刻,計算結果取關鍵截面內力(撓度)的時間歷程及關鍵截面成橋時刻內力(撓度)值。
3.1支反力結果對比
按照擬定拱肋外包混凝土澆筑方案,得到各個方案在加固后的支反力增量,見表3-1。表中數據為正表示反力增大,數據為負表示反力減少。各表格中從上到下按照“0#臺起拱線→1#墩底→…→4#臺起拱線”列出其支反力的變化。
從上表可知,加固后由于增加結構自重,豎向反力均增大約10%,而水平推力與彎矩則有增有減,規(guī)律性不強。通過四種方案對比可知,澆筑順序對結構支點反力影響很小。
3.2施工過程原拱肋內力對比
加固過程中,原拱肋一直處于受力狀態(tài)。以下對比原拱肋關鍵截面在施工過程中的內力變化,以分析不同澆筑順序對原拱肋的受力影響。下圖中,“Nd-1”表示方案1下拱頂軸力,“N1/4-1”表示方案1下四分點軸力,“Nj-1”表示方案1下拱腳軸力;“Md-1”表示方案1下拱頂彎矩,“M1/4-1”表示方案1下四分點彎矩,“Mj-1”表示方案1下拱腳彎矩。
從圖3-1、3-2可知,外包混凝土拱肋劃分節(jié)段越多,則施工順序對拱肋受力影響越小,在澆筑拱肋過程中,拱肋軸力、彎矩變化幅度不大,而拱上填料的拆除、換填對拱肋受力的影響較大。四種澆筑順序均可以使得拱腳軸力增大約20%,拱腳彎矩增大333%~406%,四分點軸力減少約4%~21%,四分點彎矩增大29%~45%,拱頂軸力增大0%~2%,拱頂彎矩減少98%~113%。
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的方案,對原拱頂受力有利;但同時加大原拱腳、四分點拱肋受力,并增大其軸力偏心距,對原拱肋受力不利。
3.3施工過程后澆馬蹄內力對比
以下對比后澆馬蹄關鍵截面在施工過程中的內力變化,以分析不同澆筑順序對后澆馬蹄的受力影響。下圖中,“Nd-1”表示方案1下拱頂軸力,“N1/4-1”表示方案1下四分點軸力,“Nj-1”表示方案1下拱腳軸力;“Md-1”表示方案1下拱頂彎矩,“M1/4-1”表示方案1下四分點彎矩,“Mj-1”表示方案1下拱腳彎矩。
從圖3-3、圖3-4可知,拱肋外包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各方案中加固部分彎矩增加幅度不大,而加固軸力則有所增加,一旦重新架設拱上結構,則彎矩、軸力均大幅變化。對于彎矩而言,拱腳加固部分均承受72kN·m~83kN·m(正彎矩、下緣受拉),四分點附近加固部分則承受-28kN·m~-48kN·m(負彎矩、上緣受拉),拱頂加固部分承受90kN·m~102kN·m(正彎矩、下緣受拉);對于軸力而言,拱腳加固部分軸力值為674kN~943kN(拉力),四分點加固部分軸力值為-1309kN~-1551kN(壓力),拱頂加固部分軸力值為-347kN~-368kN(壓力)。
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的方案,加固部分拱肋僅僅承受很小一部分內力,其數值約為舊有拱肋受力的10%~30%。同時對于拱腳截面,加固部分承受拉力,應按拉彎構件進行設計驗算。
3.4施工過程拱肋變形對比
變形反映拱肋剛度的變化,以下列出施工過程中拱頂撓度變化曲線。圖中橫軸表示各個施工階段,豎軸表示拱頂位移累計下撓量,因方案1、方案2在拱肋澆筑時分段較少,因而其曲線長度較短。
從圖3-5中可知,拆除橋面系后,拱頂上撓+68mm,占加固前拱肋下撓量的50%,拱上建筑恒載對拱肋受力的影響大,控制拱上建筑恒載對控制拱頂下撓意義重大。隨著拱肋加固截面的不斷澆筑成型,拱頂持續(xù)下撓,最終方案1下撓量為-112mm,方案2的下撓量為-132mm,方案3下撓量為-107mm,方案4下撓量為-130mm。比對方案1、2(方案3、4)可知,先拱腳到拱頂的澆筑順序拱頂下撓較少,對結構有利。對比方案1、3可知,現澆拱肋節(jié)段劃分的越細,則對下撓越小,其撓度變化幅度越小,對拱肋結構越有利。
4、結論
本文以增大截面法加固某四跨連拱雙曲拱橋為工程背景,建立彈性有限元模型,通過對四種拱肋外包混凝土澆筑方案的仿真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時,應分別原拱肋、加固拱肋進行極限狀態(tài)驗算才能確保結構安全。且不論采用何種拱肋澆筑方案,加固部分拱肋受力嚴重滯后于原有拱肋,加固部分拱肋甚至承受拉力,且原有拱肋、四分點軸力減少、彎矩增大,其受力較加固前更為不利。
(2)若以控制拱頂下撓為目的,建議施工過程中按照“由拱腳到拱頂”的順序對稱澆筑,且盡可能多劃分幾個澆筑節(jié)段。
(3)對于增大截面法加固的設計理念,拱頂加固截面位于受拉區(qū),能改善原拱肋受力情況,但對于拱腳(四分點)等位置,若加固截面則位于受壓區(qū),則惡化了原有拱肋的受力,基于此,增大截面法加固應該結合原有拱肋的受力,使得加固部分位于原截面受拉區(qū),以改善原拱肋的承載狀況。
(4)拱上建筑的卸載、加載對拱肋受力影響極大,加固設計時,建議采用輕型填料結合精細化施工,改善拱肋的受力。
參考文獻
[1]肖航.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的參數研究[D].西華大學,2013.
[2]李吉勇.增大截面法加固雙曲拱橋的仿真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