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業(yè) 徐曉龍
【摘要】 本文運用1990—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以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為突破口,將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放到同一個計量模型中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對農村居民消費都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家庭經營性收入促進作用較大,工資性收入促進作用較小,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只存在著十分有限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消費行為 農村居民 收入來源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的經濟拉動力逐漸顯現(xiàn)。但是,與投資和出口相比,消費對我國經濟的拉動力較弱,經濟貢獻程度不夠。“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擴內需、促轉型、改思路”的政策,力圖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居民消費,通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來拉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當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較低,存在較大的增長潛力,所以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農村市場的拓展,擴大消費的關鍵在于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怎樣有效地挖掘農村居民消費潛力,真實有效地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已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西方消費理論由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開始,經歷了相對收入理論、持久收入假說、隨機游走模型和預防儲蓄等理論的發(fā)展,漸趨完善,在追求理論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實際消費行為的全面解釋。西方消費理論的發(fā)展為我國消費行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材料,在借鑒吸收西方消費理論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我國居民消費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消費理論的適用性(朱信凱等)、城鄉(xiāng)消費行為的對比分析(張艷華、李秉龍等)和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宋錚、臧旭恒、王建宇等)等方面。在這幾個方面國內學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西方消費理論不能完全解釋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完全借鑒西方消費理論的方式行不通;通過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行為的對比發(fā)現(xiàn),農村居民在收入、支出、消費傾向等方面與城鎮(zhèn)居民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鄉(xiāng)間消費行為較為不同;消費受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包括收入、前期消費、不確定性因素、利率等方面。但是,收入仍舊是影響消費的最為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基本上決定了居民消費水平。
收入作為決定居民消費的關鍵因素,收入的高低決定了消費的多寡,所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關鍵就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性收入四部分組成。其中工資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隨著經濟金融產業(yè)的發(fā)展,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性收入逐漸增多,但是總體而言,農村居民收入仍舊面臨增速較慢、來源單一、通脹壓力大等方面的問題。如圖1所示,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逐漸提高,尤其是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但是政府轉移支付和資產性收入仍舊徘徊在低位,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引導居民消費發(fā)展、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成為農村居民消費發(fā)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二、實證研究
1、建立模型
凱恩斯在《通論》中指出消費是絕對收入的函數(shù),消費者的絕對收入決定消費支出的多少。本文以絕對收入理論為基礎,進行一定的拓展并建立相應的計量模型。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的理論模型:
C=a+bYt(1)
其中,C表示即期消費,a表示自發(fā)消費,b表示邊際消費傾向,Yt表示t期的絕對收入,bYt表示引致消費。居民當期消費由自發(fā)消費和引致消費組成,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農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構成,即:
Yt=Yw+Ym+Ya (2)
其中,Yw表示工資性收入,Ym表示家庭經營收入,Ya表示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由于農村居民資產性收入較少,加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缺失,因此把資產性收入歸結到政府轉移支付中,統(tǒng)一由Ya表示。將(2)式帶入(1)式中得到(3)式:
C=a+bYw+bYm+bYa (3)
將消費C表示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性收入的函數(shù),為滿足計量檢驗的需要,將模型兩邊分別取對數(shù)建立計量模型:
lC=?茁1lYw+?茁2lYm+?茁3lYa+?茁4+u (4)
(4)式中?茁1、?茁2、?茁3、?茁4、u分別表示截距項、各項系數(shù)和誤差項。本文建立的計量模型包含影響消費的四種不同的收入來源,以下本文將繼續(xù)通過計量檢驗來分析各自對消費的影響程度。
2、計量檢驗
在(4)式的基礎上進行計量檢驗。本文采用1990—2013年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組成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所采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4》),由于使用的是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為防止出現(xiàn)偽回歸現(xiàn)象,首先對lC、lYw、lYm、△lYa進行ADF單位根檢驗。
通過ADF檢驗(見表1)可以看出,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的四個變量在10%的水平下都通過了平穩(wěn)性檢驗,所以可以進行下一步檢驗。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并進行模型數(shù)據(jù)處理之后得到計量模型:
△lC=0.2417△lYw+0.5413△lYm+0.1655△lYa-0.0027
(5)
(1.768)?鄢?鄢 (3.860)?鄢 (2.118)?鄢?鄢 (0.017)?鄢?鄢
R2=0.853,R2=0.830,D.W=1.90,其中,?鄢?鄢?鄢、?鄢?鄢、?鄢分別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顯著。
回歸方程的可決系數(shù)R2和DW檢驗都能夠滿足本文模型的需要,說明本文的計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與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之間的關系,能夠解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行為。
三、計量結果分析
一是工資性收入Yw的計量系數(shù)為0.2417,說明農村居民的工資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帶來0.24個百分點的消費增加。工資性收入作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對農村居民消費起著有限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仍舊集中于家庭經營收入,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等方式的經營收入構成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其次,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主要來自于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工作和外出打工,并且主要從事最基本的體力工作,較少參與到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中。這使得農村居民不能獲得較多的工資性收入,有限的工資性收入對消費的貢獻率也就不足。
從圖1中也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一直較少,2004年以后才開始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這與當前轉變農村經營方式,構建農村新型經營方式有著重要的關系。2012年以后工資性收入開始超過家庭經營收入,相信其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將逐漸提高。
二是家庭經營性收入Ym的計量系數(shù)是0.5413,說明農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經營性收入就會帶來0.5元的消費增加。在所有的不同收入來源中,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消費促進作用非常明顯,這也表現(xiàn)出農村居民收入主要集中于家庭經營性收入。農村居民的經營和收入結構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農、林、牧、漁等方面的生產經營,上班、外出打工等工作方式較少,工資性收入不多。農村居民主要的精力主要用于家庭經營性生產,經營生產所獲得的收入較多的用于消費,而工資性收入作為家庭收入的次要方式,其消費貢獻率較低。
三是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的系數(shù)為0.1655,雖然其對農村居民消費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但是影響力非常小,作用力十分有限。這反映出當下農村金融設施不完善的狀況,農村居民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儲蓄,缺乏基金、證券等投資理財途徑。農村居民只能獲得有限的利息收入,其他方式的財產性收入較少,面臨較高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支付收入主要集中于耕地補貼和有限的醫(yī)療補貼,缺乏完善的補償制度。這就導致我國農村居民只能獲得較少的資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從而影響農村居民相對收入的增長,進而限制長期消費的發(fā)展。
四、對策建議
通過對計量結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農村居民收入來源主要集中于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收入較少。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收入仍舊面臨著收入來源較少、結構單一、增速較慢的問題,與城鎮(zhèn)居民存在較大的差距。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較低,消費潛力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農村居民的消費受家庭經營收入的影響較大,受工資收入的影響次之,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收入對消費起到十分有限的正向影響。這也反映出當下農村居民在提高收入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根據(jù)我國“擴內需”的經濟背景要求,結合前面的計量分析結果,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繼續(xù)推進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調整改革,規(guī)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管理生產過程,保證農民外出打工權益,改善就業(yè)環(huán)境,穩(wěn)定農村居民的工資收入。加強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吸引外地資本的投資建設,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yè)崗位。對于外出務工人員,不僅要加強法律維權意識教育,還要積極正確地引導農民向資質健全、具有良好信譽的企業(yè)流動。加強對農村居民的職業(yè)化教育,激勵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農民的專業(yè)化技能和基本的文化素質,提高農村居民的就業(yè)競爭能力和工作技術水平,穩(wěn)步提高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
二是繼續(xù)加強“三農”投入,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轉變農業(yè)經營管理方式。促進農業(yè)信息技術化發(fā)展,利用現(xiàn)代化的生產管理技術促進農業(y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農業(yè)的附加值。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業(yè)規(guī)?;洜I,發(fā)展農村產業(yè)發(fā)展合作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放農村勞動力,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轉到非農勞動中。
三是完善農村金融設施建設,創(chuàng)新農村金融機制,在保障基本的居民儲蓄的基礎上,鼓勵發(fā)展農村信貸、農村股份制合作社等金融形式。加強對農村居民的理財投資教育,培養(yǎng)農村居民的理財意識,提供相應的投資咨詢、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在保障農村居民基本收入的基礎上,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尤其要注重對農業(yè)、教育、醫(yī)療等方面的政府補貼,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增加政府對農村居民的政府轉移性支付,發(fā)揮轉移支付對經濟發(fā)展的乘數(shù)效應,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可持續(xù)增長。
【參考文獻】
[1] 宋錚:中國居民儲蓄行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
[2] 王健宇、徐會奇:收入不確定性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2).
[3] 李輝、徐會奇: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行為比較研究[J].經濟經緯,2011(3).
[4] 朱信凱、駱晨:消費函數(shù)的理論邏輯與中國化: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11(1).
[5] 臧旭恒、裴春霞:轉軌時期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行為比較研究[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
[6] 劉藝容: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求索,2008(1).
[7] Keynes,John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
[8] Modigliani,F(xiàn).and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9] 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