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為
摘要:象征傾向的建筑之所以能夠讓人們過目不忘并產生無限的遐想,是因為這種從“大然里生長出來的建筑”能夠與人類產生共鳴,使人們瞬間抹去壓抑的情緒,隨即放松下來,然后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對美好的東西充滿期待,正如一句歌詞“我們的希望在綠色的田野上”。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有機建筑”取自自然,用一種無形的價值滿足自然中的人們,其實,它做到的還不止這些。
關鍵詞:建筑設計;美術
一、現(xiàn)代建筑多元化時期美術塑性建筑及象征傾向的產生及發(fā)展
1.美術塑性建筑的產生
“二戰(zhàn)”前,現(xiàn)代建筑常采用大面積的半透明玻璃和透明玻璃,透明玻璃的光滑表面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光亮,以及明朗和歡快的形象。但是,后來人們感覺到這種做法太過于局限,想要通過引入自然材料,改變建筑特色,美術塑性建筑由此產生。
2.象征傾向的產生與發(fā)展
美術塑性建筑產生之后出現(xiàn)了許多派別,如粗野主義、典雅主義等。此外,注重“高度工業(yè)技術”、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等相繼產生。
2.1 象征傾向產生原因及表現(xiàn)。“多元論”與“有機的”建筑的一個方面是講求“個性”與“象征”傾向。象征傾向開始活躍于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很盛行。這種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與每一場地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特征,其標準是使人一見之后難以忘記。
2.2 象征傾向的手段。講求“個性”與“象征”傾向在建筑形式上變化多樣。究其手段,大致有三種:第一,運用幾何形構圖。在運用幾何圖形方面,貝聿銘的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可謂是一個代表。第二,運用抽象的象征。勒·柯布西耶是運用抽象的象征來達到目的的代表,如其作品朗香教堂。第三,運用具體的象征。老沙里寧之子伊利爾·沙里寧設計的紐約肯尼迪航空港的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樓和伍重設計的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都是運用具體的象征的代表性建筑作品。
二、象征傾向產生的“巧奪天工”之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1.20世紀盛行功利主義傾向時期的“陽春白雪”
老沙里寧之子、芬蘭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是有機功能主義主將。他認為應該從重組城市功能入手,實行城市的有機疏散,才可能實現(xiàn)城市健康、持續(xù)生長,保持城市活力。這種“有機疏散”理論在其作品美國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大樓建筑中得到突出表現(xiàn)??梢哉f,伊利爾·沙里寧是盛行功利主義傾向時期的“陽春白雪”。
此建筑的形狀是一只展翅騰飛的烏,其中央部分是總入口和中央大廳。夜間,該建筑更像一只勇猛的烏趴在地上休憩,其場面是無法用“壯觀”二字形容的。在上揚的翼下面,又伸出兩個彎曲的翼,作為候機大樓的購票廳和候機廳?!按篪B”的背后是兩個彎曲的走廊。無論是建筑的外部還是內部,基本沒有幾何形態(tài),但同時又保持了現(xiàn)代建筑的功能,具有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非裝飾化的基本特征,突破了國際主義風格和有機形態(tài)的范疇。
偌大一個烏狀的建筑物出現(xiàn)在日益盛行功利主義的年代,其不僅能激起孩子的遐想,更能給那些為了自由生活而忙碌奔波卻又陷入迷途的人們解脫的愉悅感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希望。就像設計理念所表明的:從重組城市功能入手,實行城市的有機疏散,才可能實現(xiàn)城市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保持城市的活力??梢哉f,此建筑杰作正印證了《離騷》中一句古詩句的直譯“曲高和寡,才是陽春白雪”。
2.不可多得的水上風情建筑杰作
1973年9月經過種種波折,悉尼歌劇院終告落成。此建筑的設計者是丹麥建筑師伍重。悉尼歌劇院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它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貝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guī)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的西南方,規(guī)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里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被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臺階,大臺階下面則是車輛入口和停車場。
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白色殼片群像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映襯下顯得婀娜多姿、輕盈皎潔,使人們對接下來的歌劇欣賞充滿了期待,讓人們站在花簇中央感受歌劇雨滴的澆灌,佇立在帆船內感受歌劇的魅力并領略浩瀚、碧藍的大海之美。這座建筑被視為悉尼市的標志,但筆者認為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此。
三、有機建筑在上海世博會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010年,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中國上海舉行,在這屆世博會中涌現(xiàn)了很多有機建筑。這種“綠色、有機”建筑不僅彰顯了國家生機勃勃的氣息,還影響到全世界建筑的構成形式。下面筆者就以英國館、日本館、芬蘭館為例,談談有機建筑中蘊含的“自然”氣息。
1.英國館
英國館最大的亮點是由6萬根蘊含植物種子的透明亞克力桿組成的巨型“種子圣殿”。這些觸須狀的“種子”頂端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所有的觸須都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園林與建筑“種子圣殿”設計有著深刻的寓意,它像是一張打開的包裝紙,將包裹在其中的“種子”作為象征兩國友誼的一份禮物送給中國,給觀光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人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2.日本館
日本館是一座高約24米、面積達6000平方米,融合了日本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風格的國家展館,它的設計主題是“心之和、技之和”。此建筑像是從地上生長出來的一朵大蘑菇,旁邊還有一朵小的蘑菇,既喻示雨后新生命的開始,又象征經歷挫折的人們乃至國家會在大自然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感受大自然給予的溫暖。因為與“自然共存”才是我們所堅持的真理。
3.芬蘭館
芬蘭館被稱為“冰壺”,它宛若一座矗立在水中的島嶼。其外墻使用鱗狀裝飾材料,所以展館看似由許多冰塊堆砌而成。“冰壺”展館具有社會價值,它從保護環(huán)境層面使人們認識到應該保護水資源,提醒著人們在地球的某一地方有人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冰天雪地是他們特有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我們要“低碳、減排”,防止全球變暖,否則我們的子孫后代會生活在“未來水世界”里。那時的場面,恐怕用“糟糕”一詞是無法形容的。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可知,“多元論”或“有機的”傾向主要是一種設計方法,而不是一種格式,其體現(xiàn)的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種目的和多種方法,設計者不是預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則或某種格式上,而是根據(jù)對任務與環(huán)境特性的了解來設計能適應多種要求而又內在統(tǒng)一的建筑。筆者認為,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各色建筑也同步發(fā)展著。建筑是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二戰(zhàn)”后,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使得人們把建筑設計看做個人的一次精彩表演,當時產生的美術塑性建筑至今是建筑史上永久不衰的奇葩。
參考文獻:
[1]李華東.西方建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美)H.H.阿納森.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繪畫·雕塑·建筑.鄒德儂等,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3](美)C.亞歷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趙冰,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