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小蓓
源起
攀比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屬性,存在得幾乎與人類社會一樣久。因此自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一天,“別人體”便有了生發(fā)的搖籃。而中國人的自謙美德自古就有,于是,天性愛攀比但又懂得“謙屈”的中國人自古就知道靈活運用“別人體”——自己的兒女叫“犬子”“小女”,而別人家的孩子叫“令郎”“令嬡”;還有自己的房子叫“寒舍”,而別人家的房子叫 “貴府”……雖然古人的內(nèi)心想法跟嘴上說的謙稱未必一致,但這確實可以算得上中國最早的“別人體”了。
發(fā)展
進入白話文時代后,由于攀比和自謙這兩種傳統(tǒng)依舊根深蒂固,國人懷著刪繁就簡的原則,將各種文縐縐的“令郎”“尊夫人”統(tǒng)統(tǒng)簡化成了一個定語——“別人家的”。于是,我們有了“別人家”長得帥、脾氣好、又會賺錢又疼老婆的老公,有了“別人家”會讀書、有顏值、又不頂嘴的孩子,有了“別人家”發(fā)高薪、不發(fā)火、又愛放假的老板……和古人不一樣的是,現(xiàn)代人說起“別人家”的時候,往往伴有怨氣和怒火——“別人家的××”成為一種攻擊“自己家的××”的固定武器。
別人體的跨學科解釋
“別人家的××”歸根到底表達了一種說話人對自身(說話對象)情況的不滿,隱含著“將自身(說話對象)與別人家相比,人優(yōu)我劣”的意思,但它通常只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存在,非事實判斷。從根源上說,這是一種攀比行為,一種虛榮心理,起源于人本身潛意識里的動物性。
用人話來說,“別人體”可以翻譯成“你必須……”,可以視作說話者對說話對象的一種訓導(dǎo)和期待,說話者從說話對象的利益考慮,希望說話對象的行為不要偏離群體的標準,這樣就不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嚴厲制裁。本來嘛,在許多情境下,多數(shù)人的行為和價值觀就是一般人最可靠的參照系統(tǒng),所以“孩子聽話成績好”“老婆漂亮溫柔”“老公賺錢貼心又帥氣”等就成為多數(shù)人價值觀中的“美好事物”——所以爸爸媽媽對你說出“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其實也是出于對“不羈放縱愛自由”的你的一種隱憂,怕你的行為背離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從而偏離群體,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壓力——盡管變態(tài),但這就是愛!
結(jié)語
當然,基于如今的網(wǎng)友早已具有勘破一切的洞察力和無所不能的惡搞能力,“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老板”等對于大多數(shù)網(wǎng)友而言早已不再具有殺傷力。只有脫離了網(wǎng)絡(luò)語境也依然存在的“別人家孩子”威力猶存,并將在攀比心理和從眾心理存在的年頭里,繼續(xù)無止境地折磨一代代祖國的花朵。當然,你也可以教小朋友們這樣回應(yīng),“別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你……”“哇!好牛氣,那他長大以后就可以天天吃辣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