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強 吳松巖
[摘要]現代電力系統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復雜的一種工程系統,其中蘊含了大量的高科技因素,設備安裝調試質量直接關系到電力系統功能的發(fā)揮。基于此,本文從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及施工管理等方面針對變電所設備安裝調試展開了一系列分析,并結合筆者自己在電力設施安裝調試工作中的經驗,對變電所設備安裝調試的重要性進行了相關分析和探討,希望可以為大家?guī)硪恍椭?/p>
[關鍵詞]變電所;設備安裝;調試
變電所是現代電力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內部設備的安裝與調試質量直接影響了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換句話說如果做好了變電所內部相關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作,變電所的正常運行也就得到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也得到了保證,下面主要針對變電所設備的安全與調試展開一系列分析。
1、變電所電氣設備的安裝
1.1準備階段
在開始設備安裝之前,應該將相關準備性工作做好,深入分析需要安裝的設備,并提出具體的操作辦法及施工要點,具體包括設計、施工、竣工以及后期調試與維修等工作。在前期準備工作中,需要保證所用的材料是完整的,在施工過程中所有設備都能安全有序的運行。
1.2通信設備安裝與施工
通信設備安裝在變電所設備安裝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在安裝施工過程中,需要對以下三點加以注意:第一,吊裝與搬運,在吊裝通信設備時需要注意,在運輸過程中通信設備的搭接樁頭等設施設備不能存在晃動的情況,必須保證傾斜角度在15°以下;第二,安裝過程操縱,在安裝通信設備時應避免雜物掉落到設備筒體或者縫隙中。此外,設備本體與箱體在接地時應該注意妥善穩(wěn)當。完成設備安裝工作后,應保證基準線和中心線重合;第三,安裝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認真,保證工程質量,在開始安裝工作之前將設備與工具安裝好,并檢查一些必要的參數。
1.3電纜鋪設與安裝
在電纜鋪設時應仔細觀察電纜型號,保證設計圖紙的科學性,在鋪設過程中應保證鋪設溫度超過0℃。為了避免出現芯線潮化的問題,應在室外電纜兩頭安裝固定罩,并且電纜彎曲程度及外徑值均要比油浸紙絕緣電力高出15倍。
2、變電所電氣設備的調試
2.1通信設備調試
調試的重點在于測量設備繞組的直流電阻的相關測試工作上,設備之間差值應保持在平均值下的2%,不同線纜之間的差值應保持在平均值下的1%。主要檢查變壓比是否與生產廠家標注數值一致,設備三相接線是否與設計需求及廠家數據相符合等,此外,應注意設備絕緣電阻值應該比產品出廠設置的70%還要大一些。
2.2電纜調試
在電纜調試過程中應保證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操作,通常操作的時間為每年的春秋兩季,主要對電纜端頭進行檢查,重點檢查內容包括試檢、清理電纜污漬、絕緣套管等,看其是否存在破損的問題,如果結構存在溫度過高的現象應及時進行處理。注意每星期應進行一次電纜巡視,并安排專人監(jiān)督電纜附近動土的操作,以避免將電纜挖出,進而發(fā)生觸電事故等。此外,電纜兩端位置及接口位置應利用干凈的棉布將其擦凈,這樣才能保證通過試驗獲得更加準確的數據。
3、變電所電氣設備的施工管理
現代電力系統主要由發(fā)電廠、變電所等部分組成,在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工程系統之一,不管是任何項目,安全管理工作都是第一位的。電力施工行業(yè)屬于一種事故多發(fā)的高危險行業(yè),其安全事故發(fā)生率在所有行業(yè)中屬于最高的,所以更應該在電力施工中將安全放在第一位。電力系統中各種類型的操作事故,都是人們的安全意識不高造成的,由此可見安全管理在電力系統施工中的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國電力設計與安裝隊伍的整體素質并不高,技術防護的整體水平也有限,安全意識沒有建立起來,在安全管理上也極為欠缺。這種情況下,電力管理人員應該深入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樹立起安全生產的理念,在所有操作過程中都能重視施工安全,并建立起事故防范及應急管理機制,切實將電力系統中的安全隱患消滅在搖籃中。
結語
總之,變電所設備的安全運行直接關系到變電運行的質量與安全,因此,在實踐工作中為了保證變電所運行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保證變電所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就必須對變電所內部設備的運行質量與運行安全進行保證。因為受到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工藝的影響,變電所設備的運行質量目前并不高,還需要將加強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控制,重視設備施工管理。本文基于筆者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變電所電氣設備的安裝要點與變電所電氣設備的調試要點兩方面針對設備安裝調試展開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設備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供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1]鄒酞海.110kV變電站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76.
[2]葉世林.關于變電所35KV及以上電氣設備安裝及調試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9):31.
[3]談洪潮.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設備安裝容易疏忽的一些問題[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