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輝 劉廣文 李金嶺
針灸技術是中獸醫(yī)針術和灸術兩類技術的合稱。二者均在中獸醫(yī)辨證論治指導下,按照補虛瀉實的原則,激發(fā)經氣的機能活動,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經絡的功能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針灸可運行氣血,營養(yǎng)陰陽臟腑,使機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協(xié)調和相對平衡,以達到扶正驅邪達到防治目的。常用的針灸種類:白針、水針、電磁針和激光。多以白針與水針穴位封閉開展較多,對設備要求不高,操作簡單。具備設備條件的也可采用電磁針和激光等方式。
針灸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已達到防治疾病及提高抗病力的功效。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尤其在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治療方面,有著其他治療方法無法比擬的療效。另外針灸還可以減少手術風險、降低費用、操作方法簡便易行、副作用少或無。
根據文獻記載,動物針灸最早在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已出現(xiàn),而第一本獸醫(yī)針灸書《伯樂針經》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誕生。但是將其廣泛地用于寵物疾病的治療卻是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針灸在寵物臨床主要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眼病 、不孕癥 、以及中暑、休克、發(fā)熱、減肥等。尤其是在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方面較多。神經機能障礙性疾病是指在某種因素作用下,神經系統(tǒng)不能正常發(fā)揮其功能所致的肢體麻痹。在寵物臨床上,常見犬的神經障礙性疾病有面神經麻痹、舌麻痹、橈神經麻痹、椎間盤突出等。
張為民[1]等通過電針治療由于患腰椎間盤疾病導致的后肢運動障礙患犬時,根據患病部位的不同,在胸腰部選取懸樞、命門、百會、尾根、夾脊為主穴,陽關、關后、后三里、后跟、六縫為輔穴,輪流選穴電針治療,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同時結合每天2次患部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經治療,有效率達87.5%。
徐斌[2]等在治療1只3歲泰迪犬由外傷所致的第三、四腰椎處急性脊髓損傷導致后肢癱瘓時采取白針、電針以及水針相結合的方法隔日施針1次,針灸4次即可行動自如。所采取的主要方法為白針:百會穴,留針30min。電針:雙側腎俞、膀胱俞,雙側足三里與趾間穴。水針:VB1+V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百會與足三里,每穴1mL。
劉鐘杰[3]報道采用針灸在對犬瘟熱后遺癥病例治療時根據癥狀表現(xiàn)部位的不同,選擇局部穴位進行治療。對于病情較輕、出現(xiàn)抽搐癥狀時間較短的患犬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針灸方法治療3例坐骨神經麻痹犬,患右后肢坐骨神經麻痹,患肢不能負重,拖地而行,對疼痛刺激無反應。采用白針療法隔日針灸1次,每次留針30 min。經6~8次治療后全部治愈。邢玉娟[4]等采用水針療法與白針療法相結合的方法治療一例牧羊犬全身癱瘓。針刺第七天病犬能站立、搖擺著走幾步,第19天病犬行走自如。
針灸治療犬的運動障礙性疾病效果顯著的報道很多,從針灸治療犬的運動障礙性疾病的方法上主要是以毫針為主體的電針療法為主體,同時配合活血通絡、營養(yǎng)神經的水針藥物(如VB1+VB12)穴位注射為輔,也可配以按摩療法。取穴主要采取鄰近取穴、局部取穴、循經取穴的方法。隔日施針1次,根據病情不同,一般1周左右即有明顯效果。
西醫(yī)研究認為針刺穴位的原理就是神經反射活動,針刺穴位有的刺在神經干上,有的刺激皮膚、肌肉、肌腱或血管感受器,針刺穴位可以把這種刺激傳遞給大腦皮層的感受區(qū)從而產生興奮或抑制來達到神經的修復或麻醉神經的目的。在犬運動障礙性疾病的治療方面,針灸具有無可替代的療效和優(yōu)勢,也是以后治療此類寵物疾病的發(fā)展方向。
近年來,針灸已越來越廣泛地用于寵物的各種疾病。目前針灸已被美國獸醫(yī)學會認為可能有效治愈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并已在美國、日本、泰國等國家被逐漸認可,并以其獨特的療效,副作用小等方面的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各國獸醫(y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為民,楊煥. 8例犬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電針治療[J].畜牧與獸醫(yī),2012(10):73-74.
[2] 徐斌,侯顯濤.一例犬急性脊髓損傷的針灸治療體會[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5(2):37-38.
[3] 劉鐘杰.犬神經機能障礙性疾病的針灸治療[C].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小動物醫(yī)學分會第六次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外科學分會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76-78.
[4] 邢玉娟,陳玉庫. 針灸治療牧羊犬全身癱瘓[J].畜牧與獸醫(yī),2005(08)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