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霞
【摘要】共同過失犯罪是中外刑法理論界與實務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對于共同過失行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則是該問題的核心。我國刑法通說否定共同過失犯罪,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文章贊同共同過失構成共同犯罪,并結合我國立法現(xiàn)狀說明其合理性。
【關鍵詞】共同過失;共同犯罪;部分行為全體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02-01
一、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分歧
“共同過失犯罪”這一問題在刑法理論界與實務界頗有爭議,目前主要有肯定說、否定說、限制肯定說這三種不同的學說。文章支持肯定說,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的規(guī)定,共同過失犯罪的客觀存在,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彌補法律漏洞。
肯定說是以“行為共同說”為理論基礎,認為共同犯罪是“共同實行行為”,是以行為的共同為限。日本刑法學家牧野英一、木村龜二、前蘇聯(lián)刑法學家特拉伊寧以及我國學者侯國云、張明楷等都是持肯定態(tài)度。否定說是以“犯罪共同說”為理論基礎,認為共同犯罪是兩個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共同參與犯罪,需要行為人有對構成要件行為、結果之認識以及對這種結果的希望或放任等故意的共同要素。否認說是目前一種傳統(tǒng)也普遍堅持的一種觀點。刑事立法立足于現(xiàn)有的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論,將共同過失犯罪視為過失犯罪的一種特殊情形,而不把它當做一種獨立的犯罪形態(tài)。限制肯定說的認為共同過失犯罪能夠成立共同犯罪,但是僅僅是在特殊的場合才能夠成立過失犯的共犯,即行為人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注意義務。
二、共同過失犯罪及其構成要件
共同過失犯罪是指兩人以上負有法律或業(yè)務上的共同注意義務,由于全體行為人的共同不注意,共同實施違法了共同注意義務,造成同一危害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共同犯罪形態(tài)。
(一)構成要件
1.主體必須是兩個人以上,且各行為人負有法律或業(yè)務上的共同注意義務。這里的兩個人指的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一個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一個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或者一個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和一個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不能構成共同過失犯罪。
2.客觀上各行為人共同實施了違反共同注意義務的行為并導致同一危害結果。實施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共同注意義務的來源主要有:法律上規(guī)定的義務;職務上或業(yè)務上要求的義務,這些要求往往以單位內(nèi)部的工作注意事項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先前行為引發(fā)的義務,即因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是某種合法權益處于遭受重大損害的危險境地時,行為人有義務采取積極的行為避免合法權益遭受損失。
3.主觀上各行為人都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違法結果,但是因為過于自信或者疏忽大意的過失而實施了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雖然各行為人不存在故意共同犯罪那樣明確的意思聯(lián)絡,但是各行為人共同違反共同注意義務,導致同一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二)處罰
既然肯定共同過失犯罪是共同犯罪,那么一方面承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認為應該按照單獨犯罪處罰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應該適用共同犯罪的一般處罰原則,即“部分行為全體責任”。盡管適用“部分行為全體責任”原則,但并不否認各行為人責任有輕重之分,而非均承擔相等責任。
三、我國現(xiàn)狀、立法完善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一)現(xiàn)狀
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很顯然,我國刑法明確否定了共同過失犯罪。最高法院2000年11月10日《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指出:“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鄙鲜鏊痉ń忉屌c現(xiàn)行的規(guī)定有一定的沖突,在理論界引起很大的爭議。一方面刑法總則否定共同過失犯罪,另一方面司法解釋又在特定領域承認了共同犯罪,鑒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司法解釋的效力同樣應予認可。
(二)立法完善
我國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刑法理論發(fā)展的趨勢,盡快完善自身的共同犯罪理論,明確共同犯罪的概念,以更好地滿足司法實踐的需求。雖然我國共同過失犯罪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且本身還有許多缺陷有待完善,但是畢竟邁出了步伐,這為豐富刑法理論,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彰顯法的價值,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現(xiàn)實意義
1.確立共同過失犯罪,有利于實現(xiàn)刑法對社會保護的機能。刑法既具有權利保障機能,又具有社會保護機能。二者相輔相成,過于強調(diào)任何一方,都會侵害另一機能的實現(xiàn)?,F(xiàn)行刑法的規(guī)定,對共同犯罪的范圍規(guī)定的過于狹小,否定共同過失犯罪這一客觀存在的犯罪現(xiàn)象,實際上削弱了刑法的社會保護功能,放縱了對共同過失犯罪的打擊和預防。從現(xiàn)實的司法實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過失犯罪的案件,都是由多數(shù)人的共同過失行為造成的,特別是在從事生產(chǎn)作業(yè)中,負有共同注意義務的行為人,由于過失而造成的職務業(yè)務活動中的責任事故,事實上就是共同過失犯罪。對這種犯罪現(xiàn)象如果不能作為共同犯罪來處理,也勢必使有些案件得不到正確的解決。
2.確立共同過失犯罪,有利于完善理論和立法上的不足。雖然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否定共同過失犯罪,但是相關司法解釋和司法判例都作出相反結論,因此,理論研究就不能局限于現(xiàn)行刑法,應該更理性地、認真地分析、研究、接納,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否定。將共同過失犯罪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共同犯罪形式加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刑法理論通說的束縛,為共同過失犯罪的深入研究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3.確立共同過失犯罪,有利于實現(xiàn)刑事責任分擔的需要。如果引入共同犯罪的理論,按照共同過失犯罪的“部分行為全體責任”的處罰原則,對于那些共同過失的行為也按照共同犯罪理論來處理,可以很好的分擔行為人之間的刑事責任,把他們的共同過失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評價,這樣的處理結果無論對行為人還是受害者而言,無疑都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對于行為人可以分擔刑事責任,對于受害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其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童德華.共同過失犯初論[J].法律科學,2002(2).
[2]李云龍,舒洪水.共同過失犯罪應成立共同犯罪[J].政治與法律,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