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闖
摘要:以黑龍江省林泉公路通河松花江大橋錨下處理為依托,選取最大懸臂長時的施工階段為計算分析對象,通過建立等高、等厚、等長的節(jié)段模型,設置相同的鋼束,只考慮最不利狀態(tài)下腹板懸澆束與頂板懸澆束間的合成作用,得到應力、應變數(shù)據(jù),結合模型分析,總結出大跨徑箱梁腹板、頂板大噸位錨下受力特性及規(guī)律:張拉頂板預應力束時,在距離錨墊板范圍約25cm處,混凝土橫向和豎向拉應力較大,此處受力最不利;腹板束薄腹板處錨下豎向拉應力為其主要控制應力。在設計中,錨下混凝土在大噸位預應力作用下,除了布置螺旋箍筋,還必須增加橫向連接鋼筋使螺旋箍筋與腹板兩側鋼筋網(wǎng)片形成封閉箍筋籠,且應加密。由此既能提高錨下混凝土承壓的能力,又能提高腹板混凝土保護層的抗裂性能。
關鍵詞:大跨徑箱梁;大噸位;錨下;局部應力
中圖分類號:S77;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05x(2015)04-0140-04
大跨徑連續(xù)箱梁橋在懸臂澆筑施工過程中,大噸位集中預加力作用于箱梁頂板、腹板上,錨下局部承壓區(qū)的受力狀況較為復雜??偨Y大跨徑連續(xù)箱梁大噸位錨下腹板、頂板受力規(guī)律和特性,確保大橋錨下混凝土在大噸位張拉力作用下不出現(xiàn)開裂,確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及錨下處理方案,對優(yōu)化設計及指導施工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黑龍江省林泉公路通河松花江大橋錨下處理為依托,研究大噸位錨下受力規(guī)律及處理方案。
1 工程概況
1.1 橋梁簡介
通河松花江大橋橋梁全長2578.28 m。主橋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跨徑布置為63+4×ll0+63m,橋梁全寬21.5m,雙向共四車道。主梁采用單箱雙室斷面,墩頂梁高6m,跨中梁高2.5m。
主橋采用懸臂澆筑平衡法施工,每個T墩分為20個節(jié)段(0~19號),每個節(jié)段上箱梁底按直線變化,懸澆長度依次為2.0 ~3.75m,中跨合攏段長度為2m,邊跨為1.5m,邊跨現(xiàn)澆段長度為7.5m。
1.2 縱向鋼束布置
通河大橋主梁縱向預應力采用大噸位群錨體系,本次僅研究縱向鋼束??v向鋼束布置如圖1所示。
2 特征實驗節(jié)段選擇
由于懸澆束和合攏束集中力的作用方向相反,研究錨下局部應力選取最不利特征節(jié)段時,不考慮懸澆束和合攏束效應的疊加,只考慮腹板懸澆束與頂板懸澆束間的合成作用。
采用SAP2000(Ver 10.0)分析軟件中的橋梁分析模塊,選取最大懸臂長時的施工階段為計算分析對象。驗證在各鋼束的綜合作用下,各截面的正應力變化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在9號塊和15號塊附近(即F9-1、F15鋼束附近截面),由于截面尺寸、鋼束數(shù)量發(fā)生了變化,截面的正應力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此說明,F(xiàn)9-1、F15鋼束附近截面的應力變化較大,應作為模型試驗的特征節(jié)段。
3 模型試驗及數(shù)據(jù)分析
3.1 試驗模型
以通河松花江大橋實際斷面尺寸為基礎,本次模型進行足尺模型設計。對稱性是單箱雙室截面特征,試驗模型也設計為對稱的單箱單室截面。模型高度取9號梁段實際高度3.7m,模型兩側腹板分別代表9和15號梁段腹板厚度50cm與60cm,頂板厚度取為30cm,腹板與頂板承托均按施工圖圖紙取值,整個試驗模型長10m。如圖3所示。
試驗模型內共布置3束φs15.2-19、2束φs15.2-17、2束φs15.2-15鋼絞線。其中腹板寬度50 cm側是為試驗頂板鋼束錨下應力設計,頂板布置2束φs15.2-15鋼絞線,腹板布置1束φs15.2-19鋼絞線;腹板寬度60cm側是為試驗雙腹板鋼束錨下應力設計,腹板布置2束φs15.2-19鋼絞線;底板齒板布置2束φs15.2-17鋼絞線。
3.2 縱向錨下應力試驗結果
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每根鋼束張拉時,變化較大的只有布置在該束錨下的應力應變測點,其余位置處應變測點僅有極小變化,為了便于分析比較,根據(jù)有限元計算結果,給出相應測點的應變的理論值。
3.2.1 預埋測點(以頂板束為例)
根據(jù)試驗結果,除了極少幾個測點以及錨端的第一個截面外,其余各點實測值與理論值誤差都小于25qo。處于錨下第一個截面的縱向壓應力和應變的理論值遠大于實測值,這主要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的壓應力轉移到了錨墊板下的喇叭管上,如圖4所示。
3.2.2 表面測點(以腹板束為例)
由表1可以看出,縱向應變的實測值與理論值接近,預應力筋附近縱向壓應變較大。
3.3 理論分析
(1)頂板束。選取頂板鋼束S1張拉時其錨下相應控制點的應力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縱向壓應力最大值處于張拉端下方孔道周邊處,值為33.72MPa,隨著遠離端面,外部荷載對于錨下混凝土的縱向壓應力漸次減小,至端面大約1.5m處,其值逐漸穩(wěn)定在2.0MPa左右。
(2)腹板束。試驗模型布置了兩個頂板束Fl和F2,選取Fl錨下相應控制點應力的變化,其錨下混凝土的三向應力傳遞分布如圖6所示。
由圖6可以看出,縱向的壓應力的應力集中出現(xiàn)在端面下方的孔道周邊,值為46.64MPa,隨著遠離端面,外部荷載對于錨下混凝土的縱向壓應力漸次減小,至張拉端約2.0m處,其值逐漸穩(wěn)定在2.0MPa左右。
4 結論
通過測試與分析通河松花江大橋試驗模型錨固區(qū)附近混凝土的應變,結合有限元模型數(shù)值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張拉頂板預應力束時,錨下各個點混凝土應變值與張拉預應力值基本上成線性關系,錨墊板下混凝土處在彈性工作狀態(tài),錨下的混凝土受力安全。在距離錨墊板范圍約25cm處,混凝土橫向和豎向拉應力較大,此處受力最不利;其它位置應力較小。
腹板束薄腹板處錨下豎向拉應力為其主要控制應力,在設計中要采取適當措施,防止腹板出現(xiàn)沿預應力孔道的裂縫。腹板束錨下混凝土在大噸位預應力作用下,除了布置螺旋箍筋,還必須增加橫向連接鋼筋使螺旋箍筋與腹板兩側鋼筋網(wǎng)片形成封閉箍筋籠,且應加密。由此既能提高錨下混凝土承壓的能力,又能提高腹板混凝土保護層的抗裂性能。